这几年,一直在中美之间做项目。常听到中国同事抱怨老美,爱表现、善说辞,但做起事来忒费劲,脑袋一条筋,不会转弯。同时也常听到美国同事无奈的恳求中国同事能 ”Please speak up 讲出来"。中国人的羞于表达,也是让美国包商颇为不满。
山姆哥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人,成长在一个传统礼数非常浓厚的乡村环境。所以对中国人的含蓄谦虚、不善言辞非常的能理解。
同时在美国,除了工作上要跟老美打交道外,日常生活中,也结交了不少要好的美国朋友,常去当地的教会做礼拜,参加当地各种特色活动。对美国人的张扬自信和乐于表达也越来越理解。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时常会在美国人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有时这个人的神态好像我那个大伯,那个人笑起来好像我一个同学。。其实不管黑人、白人、黄种人,在肤色和语言之下,我们的性格喜好,我们的内心情感,我们的关注话题都是如此的相像。
我越来越相信那些抱怨和不理解,都只不过是背后的文化逻辑不同,仅此而已。
我一直试图归纳和梳理那个逻辑的差异到底在哪。直到近期读了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才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那个逻辑的差异正在于两种文明孕育的环境不同。
易中天说,中国自汉唐之后,便丧失了傲视世界的心胸,由世界性国家逐渐退居为一个安土重迁的区域性国家。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三纲五常等等措施,迫使百姓像植物一样种在土地上。千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人口流动极小,一代代国人从小生活在一个熟人组成的圈子当中,不仅周围的人互相知根知底,周围事物环境也是多年不变。
新中国成立,我们搞起了计划经济,包办一切生老病死的大型国企,就相当于人为构建了另一种形式的熟人社会,人们依然可以在企业内部,”生于斯,长于斯”。
但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大潮却大规模的冲击了那种世代不变的社会环境。分工协作从在熟人之间转变到了陌生人之间,但我们的思维依然被熟人社会下养成的思维定势影响着。
主要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五点: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沟通
相比美国人,我们中国人真的是不善言辞的。与其说不善言辞,不如说是不屑言辞。
在熟人社会中,街坊邻居都是彼此看着对方长大。那种长久相处建立起来的默契,使得人们不需要把话说得过于明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点到为止,对方就能捕捉到背后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如果把话讲的太直接太详细,反而显得见外,甚至会伤害了感情面子。
而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大家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句话的理解可能会是千差万别。所以用最朴实简单的语言去讲述细节,反复沟通,以确保无误,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将是未来中国以陌生人协作为主的商业社会中所需要的沟通形式。
行之有效的长者经验
周围人和环境的稳定不变,让每一代人所遇到的问题都非常类似。年轻人遇到任何麻烦都可以从长者的经验中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些办法都源于老人们对过去记忆的保存。不用清楚背后的原理,便可行之有效。经验不需要验证,只需要好好保存。这很容易形成循规蹈矩、尊重传统的氛围。不喜欢变化,也就不喜欢年轻人的异想天开。我们见面寒暄,先问年龄并不是偶然,而是我们社会需要确定长幼秩序,来确定权力,而不是现代社会中的专业技能高低。在乡土社会里,每一个年长者都有教化年轻人的权力,而年轻人被要求“出则悌”,需要顺服这种权力。在公开场合,年轻人的发言和观点表达是受到抑制的,时间久了,年轻人都不敢发声,怕说错话。相比起来,大家更愿意倾听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来发言。
在一个充满变化的现代商业社会,旧的习惯和经验反而成了适应新环境的阻碍。年轻有冲劲,敢冒险反而成了优势。在这种环境下,整个社会会以年轻有活力为荣,而不是传统社会中的以少年老成为荣。弱化年龄和长幼之序,年轻人跟老年人可以称兄道弟,而不再被看做没大没小,会很有助于协作沟通效率的。
不清不楚的协作界限
熟人之间的协作,是不需要划清界限的。即使之前有过协议,但或出于礼数,或出于道义,遇到具体情况,还是会不分你我,出手相帮的。
费老先生说:西方像是一捆一捆扎的很清楚的柴。每一捆柴,有谁没谁都分的特别清楚。
我们公司原来的采购是一个快要退休的美国老太。为人非常和蔼,常常让我觉得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有一次,我觉得她太忙了,就替她把一个报价给做了,想着只要发出去之前,让她确认一下就好。这样既帮她省了时间,也降低了影响项目进度的风险,岂不两全其美。但结果这让老太太很困惑,也很不开心。因为这种越俎代庖,意味着我对她的不信任和对她职责的干预。即使是她的直接上司也不会这样去干预她的工作的。这就是美国人眼里的teamwork团队协作。大家都要按照之前约定好的职责划分,做好自己的事,即使搞砸了,那也是她应该承担的责任,她会吸取教训,提高自己。如果真的因为她而影响项目进度,应该建议她换个更适合她的工作,而不是伸手去帮她做她应该做的事。
从个人职责到国家义务都讲究清晰的划分。人对团体有清晰的义务划定,同时团体也要对个人的权利尊重和保护。为了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发明了公司制度和国家宪法。历史上从五月花号公约到独立宣言都是这种陌生人之间达成的明确权利和义务的约定。
所以在做项目上,国内一句话的事,在美国可能要花很多精力去理清工作范围。任何超出范围的多余工作,需要重新商谈责任划分。这也是国人很不习惯的协作方式。
大圈子里的小圈子
白天上班是大圈子,下班了还有个小圈子。为了大圈子是公,为了小圈子也是为公。
美国社会争得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而
中国人讲究的是攀关系、讲交情。
美国人下班之后,想找领导都找不到。因为下班了的时间属于个人时间,这是他的权利。
费老先生说中国社会格局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以己为中心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越推越远,越推越薄。
儒家考究人伦,而“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己到天下一圈圈推出去。这样的次序替代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在这样的差序格局里,站在任何一圈里往内外看都是为公的。家国、国家,我们把国当作家的放大。
安居与乐业
“安居乐业”是一种幸福,这没毛病。但这绝不是唯一的一种幸福
关于安居,在乡土思维看来,唯有买了自己的房,才算是“安居” 安顿下来,过上了正儿八经的踏实日子。这就像是一定要给自己买个花盆把自己种在盆里一样。在丈母娘眼里,只有买了房的小伙才是靠谱的,不管感情本身,也不管是不是砸锅卖铁。因为在农耕文明的思维里,租房子住就跟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住帐篷一样,无论牧民觉得多么自由自在,在我们农耕民族看来,那都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生活凄惨的写照。
关于乐业,乡土思维在乎”稳“远多过那个”乐“字。不管一个人喜不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专业能力强不强,只要是在一个大的单位,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即使每天喝茶看报,无所事事,那也是靠谱小伙。因为你是稳定的,是种在那片地上不动的。而那些追求理想的自由职业者,一律视为不靠谱。这些都是我们潜意识里那种乡土思维所致。
身边有好多聪明又有才华的朋友,就在这种乡土思维的压力之下,考了公务员,进了事业编,做着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事情。在看似稳定的生活中,再好的才华和热情也逐渐被油盐酱醋和家长里短,给埋没掉了。
好在中国在发展,思维在转变。越来越多小伙伴毅然决然跳出了舒适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业,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哪怕租房,哪怕流浪,都在快乐的向前。
谈这些不是想说美国有多先进,美国有美国的问题,中国有中国的优势。连德国人都调侃美国人已经到了离开马达啥也做不了的地步。但美国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领头羊,还是有很多值得中国了解和借鉴的地方。了解对手,也是了解自己。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下这本《乡土中国》,本书虽然写于70年前,但费老在当时对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洋社会结构做的对比和分析,是如此的细致和透彻,今天读来依然受益匪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