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知著网
微信公众号ID:covricuc
作者:叶雨浩
2017年两会已经拉开帷幕,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两会”,在歪果仁的眼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近日,一位来自英国的小哥火了,不仅声音好听、颜值在线,最主要的是他用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特效,把中国的“两会”说出了自己的味道。
△ 建议wifi情况下观看△
在视频开头,英国小哥方丹提出了自己的好奇: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巨大成就的秘密是什么?想必这也是歪果仁们的共同疑问……带着这样的问题,方丹选择从两会的“热词”中寻找答案。
方丹发现,从1978年开始,两会的热词就一直与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比如,80年代的“个体户”、“特区”、“外资”,90年代的“全球化”“入世”,还有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梦”、“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这些里程碑式的热词,都是记录着中国发展的缩影。
一个歪果仁知道这些词义已经很不容易,然而方丹并不是机械地把专业词汇罗列出来,他更是分析出这些“热词”为何而变——
“时势造英雄”,他引用了中国的俗语来说明,正是改革开放的浪潮,催生了一大批新兴的企业,比如任正非创办华为就是在此时。
并且,方丹认为持续的改革开放需要和世界接轨,于是便有了“全球化”的议潮;20世纪至十八大时,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位“搭便车”的乘客,而是已经成为了“司机”,于是“一带一路”的提出十分应景。
不得不说,厉害了我的哥!能把如此复杂的中国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就连咱们中国的网友都自叹不如——
截至目前,英国小哥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1200万,@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博纷纷转发。
短短4分钟的视频里,利用抠图特技、场面调度,英国小哥穿越时空、闪转腾挪,视觉效果十分精彩,学界、业界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评价道:
知著君发现,英国小哥的视频是由《中国日报》制作,这已经不是方丹第一次玩高科技了!众多网友回忆道:这不是去年一“镜”到底、神奇自拍侃两会的英国小哥吗?
早在去年,英国小哥就开启了侃两会的模式。方丹是去年2月来到北京,在北京游玩期间,他频繁听到“两会”这个词,成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决定弄清楚什么是“两会”,跟像他一样的外国人解释。
从自家厨房到天安门广场,再到前门大街的“瞬间移动”,方丹引用了道家的名句“治大国如烹小鲜”,拿着自拍杆,边走边聊自己对两会的理解。
此后,方丹开始寻找一些新鲜的元素,通过一个个中国符号向歪果仁讲述中国的一理一事。
今年,方丹解读两会“热词”,这个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为何如此受欢迎?其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呢?
外国人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以往的对外传播通常是自说自话,宣传片人物往往以中国人为主,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而这一次,外国人来讲述中国故事,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好奇: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呢?
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的说服性研究表明,权威信源对说服效果的作用非常强大,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对于中国形象的传递,视频通过“英国小哥”这一贴近性信源来讲眼中的“两会”,来讲中国的发展,由此产生了更令人信服的修辞力量。
这就好比,外国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若以《茉莉花》开场,便会让中国观众迅速产生兴趣;同样,在向外国人讲述中国的儒家思想时,结合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等哲学观点进行阐释,也会让他们欣然接受。
同时,视角的转变,带来的也是语态的转变。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方丹不会讲宏图伟略的“大道理”,他只会从寻常小事中悟出感受,杜绝了一切空话、套话,而这不正是我国媒体心心念念的“转变话语方式”吗?
“大道理”变成了“短视频”,“大理念”变成了“微符号”,正是观点高度与表达贴近之间有了契合,因而也就有了无数点赞。
国际化的价值观共诉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传播观念相对滞后,传媒产品宣传色彩浓厚,导致传播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国外受众的抵触心理。
在视频中,英国小哥并没有直接高呼中国取得的成就,而是把“发展”、“前进”等正能量词汇用中国历史串联了起来,这不仅符合我国媒体传播的核心价值观,更是与整个国际社会的价值观相吻合。
诸如此类的内容架构,淡化了中西方的意识形态鸿沟,才能使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受众达到“共通的意义空间”。
这也给媒体的国际传播以启发,只有以跨文化视野提炼中国故事中的共同精神价值,才能把“中国故事”转化为“世界故事”,增强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融通中外”的新方式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阐释了两年前提出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希望“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
英国小哥选择“短视频”,无疑是现在社交媒体用户青睐的方式。中国传媒大学王晓红教授指出,网络视频作为网民用来交谈的方式,其图像以及表情符号已经成为“通用的表达语汇”。
文字“无图无真相”,图片“捕捉瞬间”,语音缺乏“互动场景”,而视频阅读的直观、形象还原了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回归了人类“本质性互动”场景。因此,英国小哥用“短视频”的方式更有利于受众接受和理解。
除此之外,视频的精良制作也为其精彩增色不少。利用抠图技术,英国小哥方丹变成一个小人,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闪转腾挪,失衡的大小空间使画面十分诙谐,契合了社交媒体用户的兴趣点。
“播种”中国文化的新尝试
在西方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中,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模式,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所以在“他者”的新闻传播中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并且,由于西强东弱的旧传播秩序,中国的形象只能以“他塑”为主,缺乏言论的主导权。
这一传播现状导致很多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的第一反应是:你会功夫吗?以往中国形象的传播都是以电影、电视剧为主,它们看到的是一个“武侠情怀”的中国,而对中国的经济、教育等方面却少有见闻。
 △ 《卧虎藏龙》截图△

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这和中国的整体实力增强有着密切关系。如何在这种关注中把握好信息传递,是中国媒体接下里需要注意的问题。
找到中国故事获得外国人认同的路径,为中国文化在其他国家生长寻找合适的土壤,“英国小哥”系列视频就是“播种”中国文化的一次新尝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