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做个小调查
追星这个话题首次引发社会性关注,还是因为在十几年前刘德华的一个女粉丝为了追星而做出的一系列疯狂行径,于是“追星”这个词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且被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它与“脑残”、“不务正业”等负面形容划上了等号。
这种偶像崇拜的现象又往往在青少年中最为常见,正值叛逆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心中都有一个旁人无法企及的球星、歌手或是电影明星,他们对不同偶像的喜爱表现出他们对不同潮流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追星”成了他们挥洒青春热血、张扬鲜明个性的一种生动体验。
但这种体验却往往会招致家长的反感。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给少年少女们提供了随时随地刷动态、看赛事、追综艺的便利,而较差的自制力又让他们在学习时控制不住地分散注意力。而这恰恰踩到了家长的雷区:天天为了一个和自己无关的人,浪费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到最后还影响了学习成绩,你追星你还有理了?
追星是不是有理不好评判,但追星这件事还真不是只在中国这么疯狂,更不仅仅局限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要不先来看看歪果仁追星什么样?
————我是国外追星族也疯狂的分界线————
为了让偶像Justin Bieber 注意到自己,女粉丝不惜主动往偶像车上撞
妹妹不喜欢听姐姐的偶像的歌,于是姐姐一气之下把妹妹绑起来逼着她听神曲《江南STYLE》作为惩罚
和偶像的人形立牌隆重举行婚礼,还邀请来亲朋好友参加
在社交网站上逼着偶像和自己互粉,扬言否则的话就要把自己胳膊拽掉
————我是看外国家长如何应对的分界线————
近年的韩流风暴,让越来越多妆容精致、造型时尚的韩国艺人成了青少年热捧的对象,而家长们往往无法欣赏这种潮流,甚至直言道:“连男女都分不出来,有什么好喜欢的!”
而这句大人心中的“大实话”,却会直接导致亲子冲突。看似无心的点评,实际上不仅是对明星的不尊重,更是对孩子爱好的不尊重和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在欧美国家爆红的Justin Bieber也同样是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却难以被成年人所理解。但更多的家长选择尊重孩子的喜好,他们绝不会在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听着Justin Bieber新单曲的时候,过来指着电脑说:“这个人连裤子都穿不好,还怎么唱歌啊?”
为了搞清楚孩子为何对偶像如此痴迷,他们甚至愿意尝试去听孩子喜欢的明星的歌、看他们的电影、在社交网站上搜索的他们的新闻,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和分析孩子追星的原因。
这样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就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也有机会把自己中肯的建议告诉孩子:TA确实很有才华和天分,但我觉得TA对于某事件的处理没有起到一个公众人物的榜样作用。
让“追星”这件事成为拉近亲子距离的转折点,而不是激化亲子矛盾的导火索。
父母对于孩子“追星”的反感,更多时候不是因为看不惯明星本身的问题,而是不喜欢孩子为了偶像花费时间、金钱,甚至耽误学习成绩。
家长困惑孩子为什么宁愿省下吃饭的钱,也要买明星的杂志专辑 。这件事其实很好解释,人总是愿意为自己的爱好买单,也总是愿意想方设法地对自己喜欢的人好,但当你的爱好是喜欢一个明星时,你能对他好的方式就只剩下给他心甘情愿地花钱了。
用自己的零花钱和积蓄买一些经济承受范围内的周边产品,属于对自己零用钱的合理支配也还尚可理解,但要是像看演唱会这样的大开销,再拿着伸手问父母要来的钱就着实说不过去了。
家长如果选择用切断孩子经济来源的方式,虽然是最直接有效镇压孩子念头的方法,但这种极端的手段并不可取也并不明智。孩子想要更多的零花钱来追星,其实是个培养孩子提早适应经济独立的好机会。
在国外,经济独立的观念自小就深入孩子内心,他们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通过帮助家庭或社区进行劳动来换取相应的劳动成果。
家长们大可趁此机会,让假期在家里天天睡懒觉、做作业拖拉、看电视、玩手机的孩子找到事做。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让孩子明白该为自己的喜好买单的人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付出。
而对于那些因为追星而影响学习的孩子,追星只是导火索并不是根本原因。他们在某一阶段暂时性逃避学习,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地方以寻求暂时性心理安慰,而分散注意力的即使不是明星也有可能是早恋、课外书、游戏等等。
因此在发现孩子有出现厌学和逃避心理是,要注重对深层心理原因的观察和分析,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疏导,不要只是单纯禁止他做看似影响学习的事情,希望以此让他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成绩。
————我是只要正确引导,追星其实是正能量的分界线————
把握好孩子对明星的崇拜心理,不仅有利于缓解青春期亲子紧张关系、拉近亲子距离,更是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发挥正能量影响的好机会。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喜欢父母刻板的说教,但却愿意为了自己的偶像做出改变。他们会因为偶像是外国人而自发学习语言,会因为喜欢明星的高颜值而积极学习视频剪辑、摄影、PS等实用技能,会因为想要离偶像更近一点,而发奋努力希望能考到偶像在的城市。
孩子的喜欢也许是盲目痴迷、来得快去得快的,但这种让成人无法理解的狂热却真的有可能会有巨大的能量。
对追星的刻板印象与偏见让大人们认为这不过是孩子幼稚的游戏,但游戏也是分顶级玩家和初级玩家的。比起当一个不停买游戏币的“人民币土豪玩家”,或是当一个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网瘾少年”,让游戏中虚拟的奖项不断激励自己,为了它而不断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才是真正地把“追星”这个游戏玩好了。
 *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