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我们都希望“坦诚相见”。

但,这真的可能吗?
Sir最近看了部11分钟的短片,它给出一个血淋淋的回答——
他为我褪去皮肤

He Took His Skin Off For Me

片名开门见山:剥皮
听着有点瘆人,海报却透出一股五味杂陈的cult感——
画面明亮、微暖,一对恋人在睡梦中。
不过男主是一副“红骷髅”,右手搭在女主喉咙底下,嗯,位置有点微妙。
一旁是隐隐的血迹,那是他们滚过的床单。
有点温馨,又有点惊悚。
全片11分钟,第二个镜头就开始搞事。
男主慢慢扯起自己的皮肤,居然就将皮剥了下来,像衣服一样挂到衣柜里。
恐怖片?奇幻片?
又不是。
在厨房的女主,回头看了一眼,脸上露出甜丝丝的笑容,惊喜、幸福,犹如看到一具世上最性感的肉体。
那是她剥皮后的爱人。
看着他身上清晰的筋肉肌理,她由衷赞叹——
真是太美了
两人对坐吃饭,不时深情对望,眼神里是炙热的爱意。
吃着饭,就不禁伸出手去握住对方。连夜里啪啪啪,也毫无障碍……

一切与过去似乎没啥不同,用女主的话来说,“不过是两人更坦诚相见而已”。
不过是两个人更坦诚相见而已
没错,男主剥皮,正是为了满足女友的要求,“坦诚相见”。
剥皮前他最后一次确认:
这就是你想要的吗?
“是的。”
于是义无反顾地,他剥了。
说好的“两个人”坦诚相见,女主自己咋不剥皮呢?
如此神经的设定,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弹幕里很多人问——
人皮怎么能自己剥下来?表面的血肉不结痂?怎么不会血尽人亡?剥皮还能上班?男主怎么洗澡呢?……
从剥皮的基本设定,就知道导演没打算拍一部“正常”短片。

然而,它貌似荒诞,又无比现实。
男主剥皮后,屡屡在客户那碰钉子,生意也谈不成,公司濒临破产。
跟好朋友们进行家庭聚餐,也全程受异样眼光打量。他仿佛变了个人,从过去的滔滔不绝,变得沉默寡言。
“坦诚相见”难道不好?
不惜剥皮换来的“真实”,原来如此触目惊心?
就连当初要求男主剥下那皮的女友,也渐渐流露出厌倦
男主剥皮后变得怕冷,她体贴地把暖气调高,心里却委屈都在为对方考虑、自己快要热死。
暖气费翻了几番,她开始有了想法。
当男主事业上陷入困境时,她就打打嘴炮:
你会有办法的
这安慰,不就和“多喝热水”一样敷衍?
其实女主悄悄想过,要不自己也剥皮试试。
想想还是怕了,赶紧打消这念头。
全片贯穿着女主的旁白,我们透过她的第一人称视角,感受着这场充满痛感的荒诞。是的,她即我们——
希望别人“坦诚相见”,当它真来临时,却感到不堪重负。其实希望的只是“别人”坦诚相见,自己却不打算踏出一步。
导演还用反复对比的情节、细腻的镜头语言讲故事。
留意里面的三顿饭
第一顿,女主要求男主剥皮后,愉快地用新买的牛排和蔬菜,下厨“试试新菜谱”。男主和牛排,似乎都不过是她的一次轻松试验
当男主用血肉毕露的手,拿刀切着半熟血红牛排时,牛排被他宰割的同时,也暗示他剥皮后成了让女主“宰割”的乖宝宝。
第二顿,好朋友们来做客,有人看到杯子沾着男主的血迹,忍不住露出恶心神情。有人不小心碰到男主血淋淋的手,立刻触电般缩回,啪的一声,玻璃杯摔碎了。
男主怅然若失。
当着所有人的面,打破的不是玻璃杯,是“坦诚相见”的自欺欺人
最后一顿,仍然是男女主对坐晚餐。但与第一次反差极大,室内色调暗淡,两人各自拌着一团糟的意大利面,相对无言,宣告着“坦诚相见”的
彻底失败

再看一些前后对比的细节
一开始,剥皮男主所到之处都会留下血迹,女主就不厌其烦地打扫,一天要清理好几个小时,都毫不在意。
得到男主奉上的“血腥”一吻
阳光和煦,洁白的床单在风中飘扬,背景音乐轻快,一切都暗示着
这对情侣感情正浓。
渐渐地,她不得不承认,每天的清洗擦拭已让人心生厌倦,血迹从床上到地板,从遥控到相框……仿佛永远擦不完。
一个人站在血迹斑斑的客厅
连洗衣机都不再欢快地运转
所有情节都在男女主同居的房子里展开,全片95%都是两人的对手戏,它也如层层剥皮般,向我们抛出了一系列问题:
应该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地付出吗?
为爱情付出,是一种平等交易吗?
爱情到底是付出还是索取?……
导演创作此片的动机,正是有感于人们在爱情中表现出的贪得无厌
在Sir看来,这场剥皮事件看似荒诞,但它剥开的那张“皮”却很真实,它不止存在于爱情,还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人与人、人与事……因为那张皮可以叫做“自我”,也叫做“牺牲”。
这部短片好就好在立意大胆,但噱头满满的故事,却讲得节制而有力。
制作手法也很精心,以下彩蛋就是最好例子——
片中血淋淋的剥皮效果,并非电脑特效。
你没看错,本片绝无特效
真剥皮?当然不是,纯手工特效化妆。
画出男主手的轮廓,按照他的比例和人体肌肉走向,用硅胶制作仿真肌肉。
费时晒干,再粘贴到男主的身上。
最后仔细涂上红颜料,就有了逼真的剥皮效果。

说起来简单,但男主每次化妆就要花上8小时。
导演本·阿斯顿创作这部短片时还是毛头小子,这是他在伦敦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
对,一个大学生的毕设。
本·阿斯顿是怎么做的?
获得同名原著小说作者的授权,然后将部分剧本、试镜化妆效果公开,在kickstarter平台上众筹。
最后,以一万英镑的拍摄成本,耗时两年,完成了这部11分钟短片
被英国电影协会、利兹国际电影节、伦敦国际电影节提名,
16次
获得悬疑恐怖类相关电影奖项。

难以想象?
是的,在今天浮躁的中国影视市场,制作成本年年翻倍,依然烂片不断。以该片同样的题材、篇幅,成本得是多少,有多少花在特效和演员身上,最后质量如何?
但这部短小却惊艳的“毕业作品”却做到了。
想圈钱的人有圈钱的办法,想拍好片的人也会有拍片的办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字幕来源@Phuckq
想看的,B
编辑助理:想找个人养的柳飘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