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又有芮成钢的消息了,因为行贿受贿,他被判了6年。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当时他那本风靡一时的畅销书《虚实之间》。这位曾经想代表亚洲的“成功年轻人的典范人物”的故事中,又有多少真实,多少虚假呢?如今再回头看这本书,简直就是大写的尴尬。
其实名人的书畅销一时,随后遭遇尴尬的情况很多。今天,咱们回顾几本。
文 | Timothy Lin
人著写的书以及描写名人事迹的书通常很容易畅销,因为它们承载着这些名人的心路历程精神世界。
很多名人的著作能够给予人力量与方向,然而有些名人的书却会因为他们的命运变化而变得富有争议性。
名人命运易多舛,你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间节点遇到一次个人命运的大逆转,这时候再回头看他们写的书或者写他们的书,就会感到一些尴尬。

这两年因为命运突变而使得他们读者略感尴尬的名人可不少。

这里有一辈子玩政治向着总统之位努力却在最终大选遭遇滑铁卢的政治家;
有标榜自己为精英新闻人分享自己与各国政要“谈笑风生”,最终迷失在权力的游戏中落得身败名裂的知名记者;
也有一贯以风趣幽默的话风获得广大粉丝而最终却因为自己的调侃之言而遭遇“灭顶之灾”的著名主持人;
其实如果名人还健在,撰写出版的传记类书籍就会遇到这种尴尬,因为:
勿谓言之不预也。
希拉里
为总统而生却失之交臂

作为去年美国大选的悲情人物,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的2016年可谓是惊心动魄。
这本由美国著名政治刊物《旗帜周刊》记者丹尼尔·哈伯著写的希拉里传记记录了希拉里克林顿从以第一夫人身份入主白宫开始,一直到2016大选的近30年的政治生涯。
从第一夫人到参议员,再到国务卿,希拉里的身份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变化,并不断接让自己接近美国政治权力的中心,让自己距离总统之位更近一步。
本书在美国一上市,便长时间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原因不是靠希拉里和克林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是隐藏在荧光灯下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动作”,让普通百姓感觉陌生和距离感的“纯政治人”描写。
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此前被美国主流媒体和精英阶层寄以厚望的希拉里“出乎意料”地输掉了总统之位,迎来了2016继英国脱欧之后的第二次世界级剧情反转。
《纽约时报》大选当晚的结果预测,你从两根交叉的红蓝曲线似乎可以体会到希拉里当晚的心情变化
其实在此之前长达一年多的竞选活动中,她过得并不轻松,“邮件门”丑闻发酵,FBI调查,各种假新闻小道消息是对她的一次次打击。而最后以较大的选举人票差输给了唐纳德·特朗普,进而引发了多天全美各地的抗议游行示威和后来的重新计票等剧情。
希拉里可能是为总统而生,但是似乎很多美国人不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在丹尼尔·哈伯的原版书籍中,这本书的英文原名为 Clinton,Inc.  

后来的中文译名《为总统而生》是国内的出版方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加上的。
在英文原版中,作者试图把希拉里的过往与克林顿家族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来写。这是一对专业做政客的夫妇,人生目标就是攀登美国权力的巅峰。

在希拉里的一生中,她有两个阶段,做总统的女人,以及想做总统的女人。
克林顿夫妇就像一台精密运行的政治机器,在一步步完善自己,壮大自己以至于成为美国政坛一只不可忽视的势力。而随着这次败选,以及克林顿基金会的丑闻被媒体揭露,Clinton Inc. 这家政治公司会前途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希拉里在大选第二天发表败选演讲
不过在去年4月,中文版出版的时候,希拉里正是选情如日中天的时刻。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把最终当选为总统的特朗普视为一个来搞笑的富商。所以中文出版方将中文书名定为《希拉里:为总统而生》也是符合了当时中国读者的心理预期,迅速成为畅销书籍。
在搜狐读书专栏里,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
美国政坛没有《纸牌屋》那么戏剧化,但《希拉里:为总统而生》的内容却更加真实、惊险、迷人。希拉里•克林顿这个人物赢得了很多赞美,也受到了很多诋毁,但她无疑是当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女强人,而这本《希拉里:为总统而生》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她是如何成为政坛女强人、政界常青树的。
美国知名评论家里奇•罗瑞这样说:“如果你以为了解希拉里,丹尼尔证明你错了。
读这本内容详实、语言犀利的著作,你要小心未来的第一夫妇会警告你。”可以说,这是市场上最深度爆料的一本书。如果你只想关注那些“希拉里是不是双性恋”“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性丑闻细节”,等等,你只需要有台电脑或手机,google一下,便可知道大部分细节。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为什么希拉里在这个时候是个双性恋,而其他时候不是;为什么希拉里在克林顿性丑闻发生时,考虑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要不要和他离婚。他们的政治考量是作者所想要第一位表达的。
这本书也直言描写了希拉里的负面比如包括克林顿基金会等等诸多在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上爆出的丑闻的解读。
本书的9-11章
《希拉里:为总统而生》并不是唯一一本描写希拉里政治生命过往的畅销书籍,另一本《艰难抉择》(英文名:Hard Choices )是希拉里亲自撰写的回忆录。以第一视角描写了自己的过往,以及自己任职美国国务卿时期经历过的多个艰难的抉择时刻。
这本回忆录涉及到美国最近十年来很多重要的外交决策的制定的内幕,对外交及政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买这本书来读一读,虽然她没有当上总统,但不意味着她过往的经历就一文不值。
《艰难抉择》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4年,那时候希拉里还没有宣布竞选总统。
而决定竞选总统,恐怕已经成为她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了。
朴槿惠
浮·沉 就是人生
大起大落足以形容韩国被弹劾总统朴槿惠,她曾经是韩国备受拥戴的政治人物,甚至是许多韩国国民的精神寄托。
4年前,她成为韩国总统,在万众注目下重新走上政坛,她背负的悲剧成为她总统之路的助力。
人们对悲剧有天然的趋向性,境遇越坎坷呼声越高,这位从小失去父母的“第一女儿”在逆境中的坚强和隐忍成了人民崇拜的理由。
她说:
“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
  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
她自称嫁给国家,但却因为
闺蜜高调炫富的女儿
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人民高喊“被操纵的小丑”、“把她赶走”,街上满是丑化了朴槿惠和崔顺实标语和照片。
去年12月9日韩国国会通过朴槿惠弹劾案,12月10日,韩国民众再次走上街头,这一次是狂欢。

12月11日,韩国检察特别搜查本部宣布朴槿惠在“崔顺实涉嫌干政案”中以嫌疑人身份被立案。
曾经的第一女儿、女总统、精神领袖,可能将成阶下囚。
她说,“我终于知道泣血的意思了”

多年来,人们崇拜她的不幸。

朴槿惠22岁时失去母亲,5年后父亲也遭暗杀。
她的父亲朴正熙在1961年发动军事政变成为韩国总统,带着9岁的朴槿惠和夫人一起住进青瓦台。
执掌韩国18年的总统却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朴槿惠22岁的时候,母亲被“朝鲜间谍”刺杀。她从第一女儿成为“第一夫人”,代替母亲出席一些活动。
“那段时间,电视上反复播放母亲遇刺的画面,要承受媒体将母亲的死当成连续剧一样不断地播放,对于我来说是件更残忍的事。” 朴槿惠回忆说

5年后父亲被金载奎暗杀,朴槿惠搬离青瓦台,随后韩国兴起批判朴正熙的运动。每天朴槿惠听着铺天盖地的批判声,却隐忍着要为父亲正名。
父亲被杀之后朴槿惠看到了数人的背叛。离开青瓦台的20年,朴槿惠躲开公众的视线,却陷入绝望与极度地痛苦中,直到今天她还是保持独自吃饭的习惯,即使闺蜜崔顺实来访也这样。
1997年她重返政坛,随后5次当选韩国国会议员,成为“选举女王”。
2004年参与大国家党市长选举活动时被人用美工刀割伤脸部,
她后来回忆说:
 “刀片划过脸颊和颈部,连按压伤口的手指都陷入肉中。”
  “只差五毫米就割到颈动脉,不然3分钟后即毙命。3小时手术,脸上缝了60针。”
在民众心中,朴槿惠的生活是一部高低起伏的电影,而她的隐忍和背负在身上的略有传奇性质的奋斗史更成为民众急需的一针鸡血。

2012年,三无女性朴槿惠终于成为总统。

2007年她出版自传《绝望锻炼了我》,通过这本自传很多人了解了这位曾经的青瓦台公主在的坚韧和悲剧来临后强大的内心。2013年,朴槿惠上任后这本自传在中国出版,并登传记销量榜榜首。
这本自传共有5个部分:住在有大庭院房子里的孩子,二十二岁的第一夫人,孤单又漫长的航海,大国家党代表朴槿惠,我的信念将在世界舞台延续。
书中朴槿惠以最平实的笔触,以整本书道出她的人生。她对父母的怀念,对韩国民众的使命感,以及在父母离世后她独自一人的隐忍和奋斗。
而她的人生在这本书中有了最好的浓缩。很多人在读过这本书后了解了这位女总统的传奇一生,同时也成为了她的支持者。
直到去年10月份,韩国“闺蜜干政”事件爆出。
一时间,韩国上下哗然,“朴槿惠受邪教控制”,“世越号沉船事件朴槿惠祭人“、“傀儡朴槿惠”等在网络疯传。

民众上街游行,学生罢课,她被弹劾,支持率一度暴跌到4%,青年人中的支持率为0,韩媒甚至批评她独自吃饭这事。据说,朴槿惠在事情发生后陷入绝望,几乎都一人独处。
青瓦台,是她从9岁到27岁的家,如今她又得再次离开青瓦台。不知道她的那本《绝望锻炼了我》是否还会再续。
芮成钢
混精英圈就能成为精英吗?
一直以来,他是人们口中
成功的典范、精英人士、年轻有为的中国新青年…
有多少人对他身上的标签如数家珍:高考状元,耶鲁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
“耶鲁世界学者”
,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对话数百名国际政要,
俊朗的外形,出现在公众的形象的总是
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从里到外透露着
极度的自信
优越感。

然而一切都在2014年7月他被检方带走那一刻戛然而止。
要不是他出了事,可能还不知道,其实他并没有那么招人喜欢。

奚落挖苦铺天盖地而来,曾经的精英形象在一些人看来有些伪善,那句“我代表亚洲”和动不动就“我的朋友XXX”听上去满是张狂讽刺,满世界的政要朋友也被大家看出了“水分”。
一时间,他成了人们口中
“你朋友再牛逼你不牛逼也白搭”
的代言人。


锒铛入狱后,民间、甚至同事、官方都纷纷来补刀。功利、世俗、张狂、自大成了这位极度的利己主义者身上的新标签。
对了,还有伪精英。
他在如日中天之时出的两本书《30而励: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和《虚实之间》如今在很多人读来有些打脸,也有人惋惜:“哀其不幸,怒其太爱争。”
《30而励》是芮成钢的首部作品,收录了他对中国与世界以及对08年那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所思所想。
作为当时中国最炙手可热的财经主播,不难看出,书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满满的优越感和急于向大家证明他有着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神圣使命。
而他签售现场的火爆程度也令在场的BBC记者震惊,足以证明当时的芮成钢在中国青年人心中的魅力值。
将星巴克请出故宫”、对奥巴马说“我想我可以代表亚洲”、质问“原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坐经济舱”等举动均显示出他急于成为“沟通世界和中国的桥梁。”
书中的第一章节写的就是:东西文化的碰撞以及纠缠。不难看出,这位与改革开放几乎同龄的风暴主播希望担当中西方文化沟通者的欲望与迫切。书的第二部分是经济事件中的冷酷教训。第三部分:考问高端智慧,启发未来思考。
中国图书网对此书的评论。
除了这些,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由芮成钢的老朋友,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亲自作序,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题词、耶鲁校长莱文亲自为本书做推荐序,数十位各界名人媒体联袂推荐,正好呼应了他高大上的世界级朋友圈。
2012年,《虚实之间》出版,书中曾经造就你成功的特质,也会让你的城池毁于一旦。”这句话竟成了自己的真实写照。
书里,芮成钢总是强调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超脱,在一些人看来这是爬到食物链顶端后的洋洋得意,也有人说,他的野心比这更大。

意大利总理马利奥·蒙蒂说:“被芮成钢这样的重量级记者专访,是一件相当愉悦的事。”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芮成钢是一位活力四射的新时代中国的标杆式青年。”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则说:“我为亚洲能有他这样优秀的媒体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些政要的评价都成为了他新书的封底
当然,能在30岁左右收获如此成就,芮成钢的才华聪明你不得不承认,他的努力和对成功的渴望也并未藏着掖着。只是,野心未免太大也太急。
当然,并不是没人看出来,朴槿惠就曾提字“警告”过他(当然,朴大姐现在的处境也没有太好。)

《纸牌屋》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接近权力让一些人错以为他们拥有权力”,而接近与拥有是虚还是实也着实会蒙蔽人的双眼。
到头来,收获这份事态炎凉也许成为了必然。

毕福剑
说话之道不只是幽默
2014年,张笑恒的《毕福剑的说话之道》出版,书中讲述了毕福剑,这位不那么“央视”的央视主持人的说话艺术。

本色出演不做作、不卖弄高深和文采以及朴实的幽默感一直是毕姥爷的特色,也是他的说话之道。
在央视这个从不缺俊男美女的舞台上,老毕是个另类,但却总人看着舒服,听着乐呵。
论模样吧,他和崔永元不分上下,咪缝着小眼总是笑嘻嘻的,一打开电视就让你嘴角上扬。
论基本功,满口浓重的口音,估计央视看门的大爷都比他字正腔圆。可论当时央视男主持中谁招人喜欢,老毕绝对数一数二。甭管多大的人,总爱一口一个“姥爷”叫着,足以见得他的亲民路线的确走得顺畅。

有人说他是继崔永元后最具幽默气质的主持人。《七天乐系列》、《梦想剧场》、《快乐驿站》和《星光大道》人气一直居高不下,最重要的是,还连续主持了4年的春晚。
如果没有那年的
“视频事件,”
老毕的主持路应该依旧顺风顺水。可就是这位“深谙说话之道”的
老司机
却在一个聚会上忽略了
“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的幽默之道。”
张笑恒的这本《毕福剑的说话之道》约25万字,全面地分析阐述了毕福剑及其主持的节目之所以得到广大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原因。
《毕福剑的说话之道》一书中的目录节选
然而,书中并没有专门写到的是
公众人物不妥言论的界限。
关于幽默,老毕的能力当属翘楚,但关于
幽默的尺度,
老毕似乎没有把握好。

公众人物的句话,说出来是让自己“火”还是让观众“火”,似乎老毕没拿捏好。一个公众人物滔滔不绝,几年后发现他的巨骗角色,能不恼火?

目录中的第七章“开玩笑也要有分寸”如今看起来有点脸热。
老毕的玩笑开的的确有点过火,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的主持人,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且这样的举动名明显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符,嬉笑怒骂地显示“才华”到头来还被说是“吃奶骂娘”。当然,也有人认为传视频的人才是始作俑者。
总之,老毕的这本书要是能有个续集的话,要补充的可以不只一点。
2015年4月毕福剑离开中央电视台,此后一直未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2016年7月27日,毕福剑加盟了王利芬的优米网,出任首席内容体验官。
后记:
名人出书是很常见的事情,而且名人将心路历程传授他人也对读者来说是件开卷有益的事情。很多名人传记都对年轻人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上文中提到的几本书,笔者都看过,除了芮成钢的那两本之外,其他基本都值得一读。尤其是看到希拉里和朴槿惠那两本的时候,联系着这两位当下的处境,你会颇有感慨。
然而有些名人作著则完全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美化自己。将自己有限的阅历添油加醋一番出版成册,反而会误导很多年轻人,向年轻人传递一种混圈子比实干要强,有人脉比有真才实学要好,有钱有权就可以搞定一切的错误思想,毒害一方。
我还记得几年前,一位前辈老记者面试了一个刚毕业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学生,面试开口第一句话是“您知道芮成钢吧,他是我学长……”

面试只持续了三分钟这位大学生就被请出去了。

- End

近期热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