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没必要一辈子做个“房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买了房的人,就一定是“房奴”。
这当然取决于你有多少钱,但也常常取决于你怎么想。
1
买房还是不买房?这是个问题,又不是个问题。
说它是问题,是因为面对高涨的房价和羞涩的钱包,想来大多数普通人都曾纠结过;
说它不是问题,是因为不论买与不买,都无可厚非,只要高兴就好。
当然,有些人不论买与不买都不高兴。
不买的时候,天天坐等房价下跌,一旦买了,房价一天不涨都着急;
不买吧,抱怨自己“身无立锥之地”,买了呢,又嫌“房子绑架人生”。这就很难办了。
不过说到底,这些人仍属于“想买一族”,跟那些“不管有钱没钱,就是不想买房”的人有着本质区别。
然而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不管有钱没钱,就是不想买房”这个说法,严谨性有待商榷:
如果你买得起房,但不买,我信你是真的“不想”;
可如果你买不起,却说你“不想”买,我就没法断定你到底是“不想”还是“不能”,因为你没有“想”的基础。
当然我承认,不管你买得起还是买不起,你都有权表达“想”或“不想”的态度。
2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我向来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和追求,只要合法就可以表达;而作为旁观者,最好不要对那些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或事轻下结论。
然而,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在上海买房?》,忽然忍不住说几句题外话:
“买房”跟“自由”,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在那篇文章的作者看来,“买了房”就“不自由”了,这话有道理吗?我认为有。
● 首先,对大部分工薪阶层来说,“买房”的那一刻,其实只是付个首付,剩下的二三十年,则要跟月供打交道。
这当然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且不说在月供负担之下你必须拼命工作,光说“每个月记得按时还款”以保证自己那可怜的征信记录上不留污点,就够那些崇尚“无拘无束”的人喝一壶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买房”的确是种负担。
● 其次,对大部分工薪阶层来说,“只是付个首付”也相当不易,也许要东拼西凑,也许要咬牙坚持,总之其他方面的生活质量很可能会因此下降。
自己从牙缝里省钱的,舍不得买新衣服,舍不得看电影,舍不得旅游;问亲戚朋友借钱的,不好意思买新衣服,不好意思看电影,不好意思旅游。
从这个角度看,“买房”的确是种痛苦。
● 再次,对大部分工薪阶层来说,“买房”不易“卖房”也难,真要是厌烦了所在的城市,因为房子在此,多半也不能“说走就走”。
一辈子安安稳稳当然也没什么不好,但这毕竟会让我们错失很多体验不同人生、享受不同快乐的机会,“挥一挥衣袖”的潇洒,很可能就在终日的营营役役中消磨。
从这个角度看,“买房”的确是种羁绊。
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断定,“买了房”就一定“不自由”呢?那倒也未必。
3
● 首先,“不买房”不一定“更自由”。
这毕竟不是元谋人的时代了,不是随便找个山洞点个篝火就能住人的,就算不买房,你也得找个地方住,于是你要去租房。
就算你对所租房屋的地段、装修风格等统统不介意,对“涨房租”总会介意吧?要知道,越是在北上广深这种人挤人的大都市,房子越不愁租,房东也就越“硬气”。
除了“低声下气”地求人、磨人,房客议价的办法不多——这是“僧多粥少”的市场供需状况所导致的,短期内很难发生根本性改观。
何况,你真能对房子的一切都不介意吗?事实上,你上班的公司附近恰好出现一套价格便宜、户型合适、家具家电齐全、小区物业还很敬业的出租房的可能性并不大,最终你只能“退而求其次”,选个“差不多”的、
这不是“不介意”,而是“没法介意”,但这就很麻烦了。
比如,你为了价格和安全,租一套家具很少的房子,然后自己添置家具家电,那等你换了工作,要去别处租房时,这些东西咋办,卖掉还是扔掉?还是搬到新家?想想都觉得头疼。
又比如,你原本住得挺愉快,可忽然有一天,房东不让你住了,因为他要把这套房子卖掉。那你就比较被动了
如果房东“撵人”的时候你恰好比较忙,可能连去找新的房子的功夫都没有,那还不得焦头烂额?房东支付的那点违约金,能弥补你的精神损失吗?
当然,有些人不必考虑这些,因为他们既不买房,也不租房,而是跟父母住在一起。
不过“跟父母住”算不算“自由”就很难说了,比如父母会不会整天逼婚?会不会因为你通宵聚会而唠叨上整整一个星期?如果你一气之下搬进公租房,倒是不必忍受这些,但通勤时间又很难缩短——我国的公租房大多不会在很靠近市里的地段。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买了房再换工作,搬家就更麻烦。然而空间上的损失将由金钱上的收益弥补。这是我要说的下一个问题。
● 其次,“买房”可以给你另一种自由:财务自由。
这一点其实不必我多说,因为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由于“十年前买了套房”而如今过得悠哉悠哉的亲朋好友。他们比别人更聪明吗?不见得。比别人更努力吗?也未必。
但他们比别人更幸运,因为他们恰好买到了这个国家近年来需求量最旺盛、涨价最快的东西。你可以选择继续坐等“房价断崖式下跌”后欣赏他们的眼泪,但在此之前,你还是会看见他们的微笑。
这很残酷,但很现实。
我本人是四年半前买的第一套房。在这五十多个月里,我每个月都按时还房贷,所以在银行那里积累了信用。去年上半年,银行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小额信用贷款,本着不借白不借的原则,我借钱买了一套二手公寓,然后把它租了出去,租金用来还月供。
而且,由于购买它的钱是信用贷款来的,它还没被抵押过,所以我可以拿它抵押贷款,继续买新的公寓,然后继续出租……这样,我大概会比一味挣工资攒钱要富裕些。
当然,我必须承认,上面这段话写得十分自鸣得意,简直到了“欠揍”的地步;何况若有一天发生“斗地主”,我可能真要因此“挨揍”——不是“地主”还硬充“地主”,岂不该揍?
不过,我之所以愿意在今天这样折腾,是因为我相信明天的生活会更好,而银行之所以愿意借钱给我,是因为它也这样相信。
它相信明天的我能赚到更多的钱来还本付息;或者说,即使它不相信我,也至少相信我的房子——如果我无力偿贷而房子被收回,银行不会仅仅收到一堆无用的钢筋水泥。
这当然不算是一种特别健康的现象: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的真实来源是“新的价值被创造出来”。
比如面包师做的每个新面包、汽车厂造的每辆新车、甚至歌手唱的每首新歌,都是新的价值,而房子一旦建成,就不再是了。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堆有用的钢筋水泥,除非变成文物古迹,否则十年后的钢筋水泥不会比十年前更值钱。
4
也就是说,我靠房子赚钱,其实不算什么“本事”;如果那些创造力比我更强的人仅仅因为“不买房”就过得比我寒碜,我也没什么好炫耀的。
但我必须就此打住,因为这不是我该考虑的问题。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仅“如何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生活”已足够占用我的大部分脑细胞。
于是我问自己:尽管生活中不只有房子,但当下还有什么比房子更能让手中的钱保值增值呢?存银行吗?从通胀的形势来看,这恐怕不是个好主意。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房子,还有诗和远方”,我赞成这句话。可是鉴于后两样东西都没有天花板,所以“更好的生活”恐怕还是离不开房子。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并没什么“客观性”可言,但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
● 再次,“房子”承载了太多它本身以外的东西。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上面类似的看法。一个单身且不打算短期内结婚的青年人,或许不会觉得自己“必须买房”,而这个时期的“自由”,也将特别真实。
然而,一旦你结了婚、生了孩子,你很可能会发现“不买房”反而更不自由。这当然是因为“房子”上捆绑了户口、学区……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它上面捆绑了“责任”。
我不知道“有房”与“负责任的能力”是怎样被联系在一起的,但总之它们被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虽然很少有人甘愿做一辈子“房奴”,但还是会这样做,因为他们要对得起自己的家庭,对得起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
你可以说这样很蠢,但至少在主观上,他们是在尽自己的义务——换句话说,他们宁可做房子的“奴隶”,也不愿做“买不起房就对不起家人”的精神压力的奴隶。
这当然与尚不健全的租房市场和公租房政策有关,与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但也与尚未完全转变的传统观念有关。对那些“责任心强”的工薪阶层来说,不论买房还是不买房,精神上的压力都不会小。
所以,我很佩服、也很羡慕《我为什么不在上海买房?》的作者,至少她是潇洒而坦然的。在她的主观世界里,压根就不会有“过得寒碜”这种想法,因此就算她在别人眼里是“寒碜”的,她自己的灵魂依然无拘无束。
可我是俗人,我们很多人都是。人间烟火自然不是那么纯洁、那么靓丽、那么美好的,我们却逃不出这凡尘。
因此,当一个不羁的灵魂站在我们面前,或许我们难以忍受那与自己不同的光芒带来的刺痛感,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在各自的路上奋然前行
——她为自由,我们为安宁,大家都没有错。
“有一套房子之后,才能去爱别人吗?”S.H.E.在《你曾是少年》中这样唱道。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已不再是少年了。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