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君说:
去年一整年,无论是朋友圈、公众号、还是各大门户网,我们都轻而易举的看到很多关于“人生赢家”的案例:
回归田园、游山玩水、辞职创业……这些文章原本的初衷是希望透过个例来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慢慢地变味了,鼓舞似乎变成了煽动,都渴望放下一切四海为家,却忽略了眼下最重要的日常。下面这篇文章恰恰就是谈到这个话题,希望读完后对你有所帮助。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最稀缺的信息,总能轻易在整个信息海洋里,形成超级海啸,吞噬所有人的注意力。带来的结果就是“ 价值严重不足
所有的人,都争着做互联网、做网红、做中美贸易、做投资人。大家都争着做一场场分享会,找各种写手曝光自己的故事,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活动,不遗余力地增加着自己微信的好友数量。
一堆人说着差不多套路的故事,站在风口,等待起飞。
01
陈虻曾是 “央视新闻中心纪录片的带头大哥 ”。他为纪实栏目系列
《生活空间》
想出来的那句 “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是90年代的
《东方时空》
的精髓。

最近在看一本叫《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如何出发》的书,书里记录着陈虻的经典语录和故事。
● 书里有一段令我特别映像深刻:
在拍摄一个普通人的时候,我们总希望在这个普通人的身上看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升华起来无非就是人生的哲理、生存的哲学,拍张大爷和拍李大妈虽然生活不一样、人物不一样,但结论却是一样的。
由此我忽然有了一种危机感:其实我们对生活态度和生活哲理的认识是有限的,尽管它所承载的人和生活不一样,但是它最终表达和传递出来的东西是相通的或者相似的,是在重复已经做过的事情,只不过是越做越精致,从这个人身上换到那个人身上而已。
在我们讲述了上千个故事以后,我们的这些 “ 道理 ” 正在逐步演化成一种抽象的僵化的教条。
02
我忽然就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

做公众号的一年里,我采访了将近20个人,写了30度篇文章,跟几百个人交谈。我从曾经好几个月更新一篇文章,变成了一星期就可以出一篇采访稿。
虽然公众号不温不火,没有大号的动辄百万粉丝,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很享受与人交谈,听不同人说他们的故事以及背后的辛酸苦辣。那种看大千世界的感觉,让我感觉自己的眼界越来越开阔。
可是最近,忽然很迷茫。
03
我发现,现在朋友圈里流传的大多数采访,包括我自己的,都已经形成了很明显的套路。
这个人之前一定会有非常牛掰的背景,可能是很著名的学校毕业,也可能是在某名企就业过。但是必然发生的,是他们如何大义凛然地放弃了那些优渥的条件,开始去追求自己渺小的梦想。
这个寻找初心的过程,似乎让人乐此不疲。
那些才20不到就创业的小姑娘,那些刚进大学就融资千万的小伙子,那些游山玩水还能赚钱的名门之后,那些不用努力就能拿名校offer的学霸。那些落差大的故事,更能博人眼球。
那些离开名企去修钢笔的小清新,那些放弃海外机会为报国的热血青年,那些自己开工作室的女博士,那些从名校退学去设计服装的模特。那些 “ 初心 ” 孵出来的故事,让人好像找到了内心的栖息。
那些刺激的、直观的、有悬念的这样的故事,更容易激活观众在大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刺激被烦闷的工作而束缚的神经。
04
可是人生,哪真的有那么多惊心动魄。
那个默默把情书塞回抽屉,无疾而终的暗恋;那个想冲刺名校,却最终落到小理工学院的叹息;那个不想创业,安于大公司里的安逸;那个向往一飞冲天,却归于茶米油盐的平淡 ......
这些都是最真实的生活。生活是自己的,其实不需要有模板去填充。那些模板,不一定适合你,甚至可能会把你挤变型。谁也没必要活成父母口里“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生活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根本不用去攀。
与其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踏实过好自己的。
不是那些让人鼓掌的故事,才是故事。不是那些活在套路里的人生,才是人生。不管时代是否伟大,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平淡地活着。你想惊涛骇浪,他想细水长流。都可以。
活成自己就好了。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