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晋一
配乐 | Shawn Mendes - Imagination
前几天和闺蜜们微信聊天,年关将至,大家纷纷开启了自我吐槽与反省。
● Dora说,最坐不住的我居然在银行工作两年了耶;
● Stephanie说,收拾东西翻到了14年的to do list,发现那时候没完成的事儿到今天依然没完成,简直笑cry;
● Jessie说的话却莫名搞得我有点焦虑惶恐。
她说,不知不觉居然在乡镇做公务员也有两年了,年末又是每天制表录系统,常常录到晚上10点多,想到乡镇公务员的五年年限,莫名突然害怕起来,预感到自己三年五年后还在这里录表,怎么办?
以前很害怕出去,惧怕北上广漂的艰辛,可现在害怕的是未来的自己慢慢麻木习惯了这种重复的生活,最后听从爸妈的安排相亲、结婚、生子,过着所谓的圆满生活,还安慰自己别折腾了。
电影《土拨鼠之日》
我无奈又心酸地发了握手的表情过去,身在体制外的我不也一样嘛。
毕业第一年我划上了一个点,成了一个圈,然后躲在里面再没有出来过。靠在公交车窗边回想毕业这两年来的生活,毫无波澜,有时候就连坐地铁或者公交都能见到“熟悉的陌生人”,甚至可以感知他在哪站会下车。
下班回家路上,也能预估到哪里会发生堵车,大概又会堵多久,几点到家,就像那种流水生产线一样有着固定的流程。
我想,真正怕的不是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而是这种年复一年忙碌机械地活着,害怕内心的那点残存的梦想和向往在这种平行的乏味和重复中被彻底磨灭,渐渐迷失了自己。
有时我竟会变态地想这条生产线什么时候出点“故障”,也能在这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泛起点涟漪,好让自己做年终总结时也能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然年底回忆的时候脑袋僵掉一片空白想不起来自己究竟做成了什么。
电影《死亡诗社》
曾经特别不明白一个在投行工作的姐姐28岁升职时突然辞职去了美国读书,当时还默默觉得她有点傻,现在想起当时她的话:
“只是觉得不想再熬2-3年等待下一轮投行的升职加薪,我还是想过更具实感的人生。离开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忽然就有点懂了,也佩服她的勇气。
是呀,外人看到的永远都是表面的光鲜,体会不到内心的孤独与苦楚。或许正如米兰·昆德拉的《不朽》里提到的“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离开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看到了自己3年、5年乃至20年后的样子做了及时止损的决定,不想再重复以往的生活,虽然这个决定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而且一路荆棘。
之前看过好奇心研究所做的年终名为“今年你做过的最正确的一笔投资是什么”的调查结果,第一名是“似乎没有呢,这样想来好难过”。
What hurts more, the pain of hard work or the pain of regret? 慢慢地在蹉跎的岁月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昨天的钟,不是遗憾做哪件事失败了,而是根本就没做过这件事,然后年终总结时唏嘘不已,和去年、前年对比时又满眼羞愧,原来人真的可以踏进同一条河流。
日剧《麻辣教师GTO》
和老同学聚会时问“最近怎么样呀”,最心酸的回答往往都是“还是老样子呗”,什么时候才可以抬头挺胸自信满满地说“我最近做成了XX”。
一年是这样,两年三年还是这样,难道30岁就是23岁的影子吗?我想这并不是我内心期待的结局。
二十几岁,不到十年,青春和时光呼啸而过。2017年,希望我打破这种年复一年的僵局,跳出懒惰的舒适区,做自己欢喜成长的事情,拥有那种自信满满神采奕奕的生活,不会再蹉跎岁月。毕竟你改变了,生活才会改变。愿你也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最后分享《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时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
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
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说腔走板。”
 音频主播 
晋一,行动派喜马拉雅电台主播。“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等你,听我。微博/喜马拉雅:主播晋一,个人微信:jinyi1222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