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被人插队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大多数人都表示会迅速的、有技巧的告诉插队者遵守规则,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会表现出沮丧与鄙视,或者选择向身边的人抱怨,而不是加以阻止。
如果说对于插队保持沉默还算是小事,另一组数据显示,90%的护士在发现病人有潜藏的危险后,没有及时告诉医生,这事儿大么?
所以说,沉默的后果可大可小,那,“沉默”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成本到底是什么?
有这样的一组调查,选取了1025位管理者和员工,询问他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但却保持沉默的情况,并鼓励他们描述地尽量具体,尤其是后来公司受到的影响。最后,总结出了5种导致人们沉默的常见情形:
  • 战略性失误
制定的计划或者流程存在问题,导致员工不愿表达。如果领导层没有与具体的执行层讨论,或是没有收集员工的反馈与建议,问题可能会恶化。
  • 挑剔的同事
很多人都不敢直面那些粗鲁强硬、既充满戒备心又不尊重别人的同事。面对欺凌、骚扰、不公平的指责以及背后中伤等,大多数人往往隐瞒信息、不愿意指出和反馈。
  • 懒惰不称职的同事
这些人自身不愿与同僚或直接下属讨论工作问题以及检讨反思,他们对于工作不够投入,秉承得过且过的原则,所以大多数会选择沉默。
  • 强势型管理
公司领导全盘掌控,利用职权推进进程,没有公开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从而让员工“被沉默”。
  • 管理混乱
管理者没有对员工的工作职责、规范等进行清晰界定。如果不能创造自由包容的表达环境,员工就会觉得开口有风险;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大部分人会选择回避责任,从而缄口不言。
在以上情况下,调查中的研究对象都没有选择表达意见,而是退而求其次的寻找其他解决办法:向别人抱怨(78%),增加工作量或做些不必要的工作(66%),独自思考解决办法(53%),或是感觉愤怒(50%)。事实上,这些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帮倒忙,而且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
幸运的是,沉默的文化是可以改变的,但只有在领导者带头示范并且坦率公正时才能实现。人们通常在拥有安全感的情况下,才会大胆表达意见。如果领导者亲自参与谈话,那么员工往往会更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更有自信提出意见。此外,包容与尊重也会让人们更愿意表达想法、意见和观点。
下面列出了4项策略,可以将公司文化由“沉默”转为“对话”。
  • 进行反向思维
表达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风险。所以,在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前,你可以率先考虑沉默的风险,然后再考虑大胆表达意见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通过简单地调整评估风险的方式,说出意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在管理团队的时候,也可以让员工忽略掉大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的风险,而不是单纯的强迫与威胁。这样一来,通过风险性的调整,说出真实意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 不断调整情绪
对话效果不佳的原因往往是其中一方被惹恼、激怒或产生反感。勇敢表达意见的人往往更深有体会,而不是单纯停留在言语表面。所以,你在表达想法之前不妨先敞开胸怀,把他人当作理智、公平的人,以此缓和强烈的情绪,创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 让对方拥有安全感
在缺乏安全感时,人们往往会提升戒备心。所以在开始高风险的谈话前,表达意见的一方最好先安抚另外一方,强调善意和尊重。在对方感受到尊重、相信你的动机后,就会逐渐减少戒备并开始倾听,哪怕话题并不会令人愉快。
  • 与对方进行对话
在让对方确信你没有恶意并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后,你要邀请对方加入对话,鼓励他们说出不同的意见。因为真正擅长谈判的人往往不仅会清晰表达个人观点,还更加擅长倾听。
如果领导者能够以身作则做到以上4条,那么公司就有可能营造“对话”沟通的氛围。员工会愿意踊跃发言,积极表达意见,甚至与同事争辩,从而使得团队更有凝聚力,更加高效。请记住,“对话”式的公司文化不仅意味着员工工作得更快乐、更投入,更重要的是会决定公司的未来。
要知道,打破沉默总好过被沉默“打破”。
微信名:CEO密码
微信ID:beventurous
❶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❷ 长摁右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❸ 让每一秒,价值连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