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你不解为什么自己花出去的时间和精力,与最后得到的结果不成正比。那是因为成长的本质,并不只是单单以这两个因素来衡量的。思考很重要,如何思考更重要。- Mr. V
很多学生会苦恼,为什么“学霸”基本不花时间学习,成绩反而比自己好?
上班族也会苦恼,为什么那些平时不加班、资历不如自己的人,反而更快得到了升职的机会?
所以,一个神奇的说法诞生了:他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XXX,平时没看他花多少时间写作业,考试前也不泡图书馆复习,成绩居然还是全校第二。”
“技术部门新来的那哥们,才几个月啊,马上就要当他们那小组的组长了。”
于是你的心中产生了疑问:
“明明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工作,也比他们努力、用功,可结果就是不如别人呢?”
只纠结于自己有多拼,就往往容易忽略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思考的方式。
是的,就跟打篮球、玩儿撸啊撸、写作文一样,思考也有基本原则和技巧。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原则,花再多时间也无法提高效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才能像“学霸”和“职场老司机”那样有能力有效率呢?
根据学习和成长的特点,Mr. V总结了三点思考的关键:
1. 不要 “机械化”你的任何行为
2. 用旧知识解释新事物
3. 做事后总结
不要把行为“机械化”
让思考贯彻你的每一个行动
有很多行为是不需要我们通过思考就可以完成的。
比如吃饭、喝水、刷牙、洗脸……
你现在一定不会去想“我应该如何喝水才能喝得更爽”(希望不会)。
因为你已经熟练得不能再熟练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会在出门后,觉得家里门没锁。
因为锁门这个行为已经被你“机械化”了,你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完成它。
而除了锁门、盖瓶盖、系鞋带这类琐事,你还会“机械化”任何你反复做的事情。
这看似节省了思考时间,但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比如在学期刚开始时,你会因为刚接触《经济学》而认真读教材。
但是过了几个月,你就会开始机械地完成“阅读”这个行为。
当“翻开《经济学》并阅读3个章节”变成一件你熟练的事之后,你的阅读行为会从“理解每一行字”变成“扫描每一行字”。
所以你总会在完成任务后感觉脑袋空空的,根本想不起来刚才读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去思考、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
因此,如果你想真正地学习一个知识或者技能,并不断提高你的掌握水平,就得让思考贯彻你的每一个行动。
这样的方法有很多:
1. “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你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不去“机械化”地完成那些真正需要思考的行为。
比如我在美联储银行实习的时候,有个项目至少要耗时3个月,编写近百个小程序。
经过培训后,我能够和正式员工一样,每天完成一个。
按照这个进度,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正好可以赶上截止日期。
但是我很不满足于这样低效率的方法,所以开始思考“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遇到问题怎么办?上网搜。
要是实在不会,我会向其他程序员老司机请教。
我不断地改变思路,比如先是简化代码,后来还是不满意,就找规律进行批量编写。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从一天只写一个到同时写3个。
于是,我在一个月后,提前完成了任务。
后来在第二个月的部门大会上,我被VP提名表扬,才知道之前的实习生临走时都做不完……
你看,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结果上接近三倍的差距。
如果我一开始就满足于现状,并每天“机械”地编写程序,那将耗费我更长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我还学不到任何新东西,因为每天都相当于在重复“锁门”。
所以,不断思考“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非常重要。
由于篇幅关系,Mr. V 在这里暂且列举一个方法,更多的会在今后的文章中探讨。
养成联想的习惯
用旧知识解释新事物
请看下面这一段话:
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群体被要求完成任务,独立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不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摘自某度百科

这段话很短,读完用不了30秒。
现在,在不回去重读的情况下,请你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是不是因为刚刚没背下来感到有些困难?其实这很正常。
因为“机械性”阅读只看表面意思,并不真正理解其背后含义。
而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用旧知识解释新事物。
比如刚刚解释的“旁观者效应”,我在读完后想起了美国的一次入室行凶案。
被害者被袭后大声呼救,成功地引起周围邻居的注意,都亮起了灯。
但是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人及时打求救电话。
后来记者调查时发现,因为每个邻居都觉得别人会打电话报警,所以没有拨911。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学会了以后要找人少的地方跌倒。
开个玩笑。
不过,这就是为什么“学霸”可以做到过目不忘,或者花更少的时间学习,却有更高的效率。
因为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每听到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会去联想之前学过的东西。
通过这个方法,他们甚至不用做笔记,也能把重点记得滚瓜烂熟。
就像如果再让你解释“旁观者效应”,是不是感觉容易了许多?
而且你还能立马给出一个生动的例子。
所以,当你下次再学习的时候,不妨多花些时间思考。
先仔细阅读确认理解,再尝试用旧知识解释新事物,让它在你脑海中扎根。
不然,单纯的阅读只能让你记住字面意思,并不能加深理解。
善于总结
真正通过思考进行自我提升
如果光是“不把行为机械化”和“善用联想能力”,最多可以让自己不断有意识地思考,并牢记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难以真正提升自己。
而个人提升的真正奥秘就在于,每过一段时间进行复盘总结。
比如我现在每周三都会写一篇文章,分享我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总结的干货和社交经验。
除了能给你提供一些成长的思路,我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将这些想法系统化地表达出来,加深我对自己的方法论的理解。
这其实也是在任何领域提高自身水平的核心。

就像棋手们会在博弈结束以后,为刚才的对局再重复一遍,一边加深对这盘对弈的印象,也可以找出双方攻守的漏洞。
游戏玩家们有时也会反复看自己打的比赛,总结哪里操作得当,哪里操作失误,以及思考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局面应该如何反击。
总之,想要快速提高和成长,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复盘方式,通过总结来沉淀自己。
比如,如果你想加深你对以上3个思考方式的理解,可以尝试在这篇文章底部,留下你的阅读感受和总结。
总结
很多时候,你不解为什么自己花出去的时间和精力,与最后得到的结果不成正比。
那是因为成长的本质并不只是单单以这两个因素来衡量的。
思考很重要,如何思考更重要:
1. 除了吃饭喝水的行为可以“机械化”,多思考自己怎样能做得更好
2. 养成联想的习惯,用旧知识解释新事物
3. 善于总结,像棋手一样去复盘自己的经历
当思考的方式得到转变后,你会真正开始快速成长。
正确地运用思考方式。

PS:最近有些朋友好奇,为什么我的周一语音都是30秒。我想了想,就是觉得整齐好看呗。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我特地邀请了一位好友,来和大家聊聊我们为什么会有“强迫症”。
是的,这周有四更。明天同一时间,不见不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