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都是随便啪啪啪吗?留学生会被这样的文化“带坏”吗?在国外约p是一个道德问题吗?约p这件事上男女的想法和感受有差异吗?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看法又有哪些差异?
在这期《名家comment》节目中,留学心理程邀请到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刘海骅老师,围绕“约约更健康 or 约约更受伤”,从不同的视角来深入探讨爱情、性、自我、文化、道德等多者之间的关系,发展国内外学生包括家长的一个多元的性价值观。

点击观看视频

对于留学生而言,不同文化下的生活会带来不同的信念,对自我的认识也可能产生混乱:为什么在美国一晚上就能上床,回到中国以后,几个月还不能拥抱接吻?我到底该保持开放还是保守?我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是主动一点去早点接触,还是矜持一些再等等?
一个非常典型的对于留学的偏见是,认为留学生出国在外,会受到当地性开放文化的影响,会像电视剧中一样经常一群男男女女party,勾搭,滥交,宿醉等,继而认为留学生容易变得“随便”“放荡”“不传统”,甚至有网友放言绝对不会娶留过学的女生。
虽然没有美剧中那么夸张,但是在国外大学里确实盛行着勾搭文化(hook-up)。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觅维护一段正式的relationship,而是选择就着酒精的刺激和原始的冲动,用一场party的时间完成了陌生人到滚床单的距离。这样纯粹的肉体关系只有少数转化成了正式的恋爱,大多数人在天亮以后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显然对于大多数从相对单纯的中国高中或大学走出来的留学生而言,这样的两性关系让他们有点不知所措。一方面,他们渴望用这种类似爱情的方式来驱散百无聊赖的寂寞。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受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认为这样的炮友文化“有伤风化”。所以,即便心中蠢蠢欲动,但是对于炮友文化大多人并不完全认同。虽然有人委身其中,但更多的是冷眼旁观。
可以说,对于两性关系,中国留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在一个“极度激进”和“极度保守”之间的尴尬夹缝里。
北京男生Mike在一次party上和一个美国女孩聊的很火热,之后就一起回了宿舍过夜。第二天早上,当他含情脉脉的向身边的美国女孩表白,询问她是否可以做自己女朋友时候,那个女孩却几乎一脸被吓到表情,说:“怎么可能,我们才刚刚认识一个晚上。” 被拒绝的Mike有点方,说:“ 我们是认识不久,但是都睡过了,难道不可以考虑继续发展吗?” 但是女孩很坚持:“我很喜欢和你共度的时光,但离我们成为男女朋友相差的太远了。”
后来Mike回国以后,在北京认识了一个颇有好感的女孩。在一次看完电影之后,Mike看气氛很好,很自然的拉过女孩想亲她,但是女孩却猛地推开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我们都还不是男女朋友怎么可以有身体的接触!”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刷新。对于留学生而言,不同文化下的生活会带来不同的信念(Beliefs),这些信念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行为的选择,即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应该怎么做?
在这个案例中,Mike作为一个受过中西方不同教育的双重人,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产生了许多纠结: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面,他所认同的恋爱发展方式是先恋爱再上床,或者上床以后要确定恋爱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本土的文化让Mike形成了一个概念性自我:我就是一个保守的人,我需要对喜欢的人负责任,而负责任的概念就是承认恋爱关系。
但是这种概念性自我在新的文化中受挫了。原来在美国的文化下,不用恋爱也可以上床,或者上床以后也不会有任何结果。这种没有结果在外国人看来反而是一种负责任:“我爱你”的承诺意味着就要开始一段对彼此唯一的正式恋爱关系,甚至订婚关系。但是如果我没有考虑的那么长远,我就不会随便给你一个承诺,让你误以为会有长期的发展。
Mike为了适应新环境,调整了自己的认知,尝试亲密接触但不轻易说爱。可是等Mike适应了这一套以后,回到中国因为情景的改变,再次受发。因为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不认同他这样的方式,也就是说被美国文化重塑的信念在中国行不通。
如此反复容易让人产生混乱感:我到底该保持开放还是保守?我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是主动一点去早点接触,还是矜持一些再等等?爱情需要的是牵手就结婚的忠贞,还是上床也可能没有结果的试验?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个决定或是一个行为并不是出于一个很单纯很纯粹的动机,而是不同动机相互较量,相互加减的结果。有人会选择最后一秒夺门而逃,就是因为我想去约,和我不想去约这两种动机一直在动态的权衡着。
有一个亚洲女孩在party上和一个非洲裔男孩相聊甚欢,在躁动的荷尔蒙冲击下,女孩随着男孩来到他的宿舍。但是在男孩问他要不要上床的那一秒时,她突然感到非常紧张害怕,在最后一秒夺门而逃。
在这个约的过程中,不仅反映了男女在情感上需求的差异,同时也折射出女孩背后复杂的心理变化。对于约还是不约,背后的动机考量大致有这些:
 感到寂寞:
在任何一段性关系中,本质上都是在寻找一种关系,是一种现在很孤独很寂寞,希望能找到一个亲密关系来让内心感到舒服和亲密的诉求。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男性更追求情欲的满足(生理需求),女性更追求情感的满足(心理需求),但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对于一段亲密关系的追求,只是每个人在这段关系中的节奏不同,女生可能会慢一点(传统文化下鼓励女生矜持),但是男生不愿意等那么久。
  成本低:
一段relationship太慢了,可能我今晚就想要亲密,无法等待去谈一段恋爱的漫长,而约是一个简单的方式来即时满足你对于孤独感排解的需求
国内的约炮很多时候有交换的意味,比如说因为钱或者因为一段感情(从约炮转化为恋爱)。但是在国外的文化下,即便你没有钱,也没有感情,当你感到空虚寂寞的时候,也可以找到一个临时的情人给你一晚上的温暖,而且在第二天早上双方可以不用被任何承诺所累。
这种将爱与性分开的方式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低成本的两性相处模式。在国外大学紧张的学业压力下,精英男女都面临着更严峻的就业挑战,似乎在感情上投入时间的回报率不及花时间发展自身能力。加上对于性的需求,尤其是女性的性需求不会再被遮遮掩掩,于是,hook-up(勾搭)在校园中蔓延开。
  猎奇:
除了满足需求,猎奇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动机。当人觉得孤独寂寞的时候,会想要通过刺激,做一些不确定的但是很令自己心动的事情来获得满足
  寻求认同:
在文化融入的过程中,约可能只是一个附加产品,通过约的方式,可以表现出我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强的生存能力(可以变通)。
如果你经常约,我也经常约,就可以证明给别人看我跟你是一样的,我跟你可以打成一片。所以可能我的这种开放并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愿望,但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与认同的动机强于想要保持贞操的动机,所以就会出现选择约的行为
  潜在危险:
虽然刺激,但是约也可能是一次冒险。可能会遇到危险(骗子,劫财劫色)或者疾病(性病、艾滋,或者女生可能怀孕),再来可能会遇到伤害(如遇到强奸或者情感上被拒绝)。
但是不要忘了,即便是一段正式的恋情,也会遇到很多波折,尝尽苦果,比如失恋,双方的家庭背景不匹配导致的沟通不当、父母反对。从这个角度看,约这样快餐式的文化似乎可以规避这些问题,让我们可以更简单,更直接的各取所需。
  道德谴责:
中国人的自我价值往往是建立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之上的。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保守的、忠贞的人,还是一个随便的、不负责任的人会对个人的自信、尊严以及价值感造成影响。
所以,当本能想要去约,但是理智上会受到他评压力(别人评价)的压迫。而且这种他评压力有着男女差异,女生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道德谴责,而男生会相对少些,甚至会有双重标准,如觉得约到很多女生很有本事。
所以留学生在选择是否要约的时候会经受多重动机的权衡:一方面我感到很孤独很想有人来陪伴,同时也很想融入当地的文化,被别人接受认可;可是另一方面脖子上架着道德的剑,告诉我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最终约还是不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各方动机的较量。
你喜欢的是中国人而不是作为中国人的我
秦乐:第一次留学的国家是巴西,那里人对于性的开放程度远超英美,而且与中国文化几乎没有交融,所以感觉完全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自己对于约的态度其实是开放的,但是也会谨慎的挑选对你表露兴趣的人。因为在国外作为东方面孔,和金发碧眼的当地人不同,在party上很容易受到欢迎。但是很多时候自己会给自己贴上标签,觉得别人对自己感兴趣的只是因为自己是东方人,而不是真的想要了解自己。所以不管是情感上的追求者或者是单纯表示想约的人来说,我都会有一道心理屏障,能够认清有时其实只是对方一时好奇。
但是如果在长期接触之后,在有着共同的经历之后,比如一起做项目,期间对方一直表现出的好感和追求下,可能就会接受。
有的圈子文化就是没有约的条件。
刘海骅:在国外学习交流的期间一直待在一个特定的圈子中,即访问学者的圈子。这个圈子多数是已婚人士,对于融入当地文化并没有特别高的需求和期望,所以在这个圈子里几乎没有约的风气。
其次,作为一个心理上更加成熟的成年人,我们在道德层面的约束更多。因为已婚,有了家人,和他们也会经常保持通话,所以在情感资源上能够获得比较多的支持,自然也不会感到空虚寂寞想要去约
简单来说,国外也有一些圈子就是没有约的条件,所以也根本想不到去约。
现在的留学生早已不像父辈那个时代,对于自己的生理需求羞于启齿。但是国内的性教育还是一如既往的遮遮掩掩,不但不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自己认同的性爱观,反而不断施加道德高压线,将炮友文化简单粗暴的化为“贵圈真乱”,不免太过于片面。
在跨文化的背景中,约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上的问题;一味的强调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过于简化了这个行为背后复杂的决策过程。最后还是提醒,约本质上是一种没有任何爱情承诺的性行为,但归根到底,不管约还是不约,任何的性行为都需要做好保护措施。哪怕你不屑于牵手就结婚的纯情,也要做好上床无结果的准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