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美国大学,课外活动 (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 是申请材料里必不可缺的一块,也是中国学生最容易感到棘手的部分。
我认识一个面试官,他说:“中国的学生成绩从来就不是问题,每天从大量申请中面对全是成绩A+的学生,我们无法区别每一个孩子的优势是什么。比起成绩,我们更希望他们能通过课外实践来增加我们对他的印象。”

其实,再高的分数也不过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而课外活动经历,却能把一个申请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招生官们,反映出申请者的性格、成长背景、价值观和理想抱负等多诸多信息。
做好课外活动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课外活动一直都有点“出力不讨好”的困惑感。中国高中生可以做课外活动的时间本就不多,而课外活动又种类繁多让人无从下手,大到国际级别专业比赛,小到学校社团兴趣小组,如此耗费投入的课外活动,其对申请的效果却往往充满不确定性,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容易让人陷入“多多益善”的瞎忙。
先来看以下两个学生的案例:
甲同学
高中三年去过敬老院、孤儿院、博物馆等地方做志愿者1-2次;学校社团加入了6个,因为感觉活动很水,很少参加;高一寒假参加过名为“非洲野生动物保护”的探险活动,高二暑假在一家金融机构做了2周的实习生,一起十项活动,全都列在了最后的申请表里。
乙同学
高中开始才开始对花样滑冰感兴趣,每周学习,到高三可以完整滑完一套曲子;同时接触了古筝,坚持练了三年;在学校社团参与公益社,组织义卖,每周到固定的小学见学生并捐出义卖款。以上三个,是申请表里活动部分的主要内容。
相信大部分家长一定会觉得甲同学活动丰富,而且都很“高大上”吧?但是,大学招生官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会认为这个甲同学非常“China”,很明显是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的中国申请人。然而,乙同学的经历和美国学生就很相似了(很多美国学生上大学前都没有走出过本州),他们有明确的个人爱好或者社会价值观念,并为之坚持付出。

如何规划自己的课外活动?
找到兴趣
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特长,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发挥长处的课外活动上。完成十五件平庸的事,不如把三件事做到出类拔萃。

强化特长
确定好课外活动的主线之后,围绕主线把活动做深,要让自己的活动具有连续性。要让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还得不断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

凸显个性
许多学生觉得自己的课外活动太过于普通,然而对招生官而言他们想透过课外活动更直观的了解这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所以即便是参与一项很普通的课外活动,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特点,去规划组织执行活动,因为这就是我。
对于盛产考霸学霸的我大中华民族芸芸学生来说,拥有出色的课外活动背景,就可能有如虎添翼的奇效,能在申请大军中脱颖而出。

更多课外活动详解攻略
请关注EAMaster课外大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