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网上一份《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在家长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报告中调查了全国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的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时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
报告从孩子智力开发、家长包办的问题出发阐述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痛点,还深入分析了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关注焦点,这些数据让我们直观、清晰地了解了中国家庭教育。
1
焦点问题的类型
孩子的智力开发过早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一直家长间热门的话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早。有报告显示,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近一半的家长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阅读能力;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担忧孩子的学习问题。然而过早地开发低龄儿童智力不一定是好事。
一个家长曾经得意的说,“我的孩子才两岁不到,但是非常喜欢数字,对数字特别敏感,他一定很有天分!”于是他人为的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数字的关注上,孩子走到哪里都只关注数字。可有一天,孩子的家长突然发现孩子就连画画也只有数字,不会画别的内容。还有一些被认为有音乐天分的孩子,从小被父母逼着练乐器。这些过早的强迫性学习,不仅阻碍孩子认识探索真实的世界,还容易让孩子形成厌烦逆反心理,不愿意主动学习,养成被动型人格。其实孩子有自己认识世界的办法,他们会通过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自发的学习,然后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在探寻的过程中,孩子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方向,这时家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去发展,才能更主动且高效。
孩子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是“小皇帝”,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宠爱着。一些孩子在进入寄宿学校后,不会洗衣服,每周末把一个星期的衣物打包带回家。尽管现在的孩子大多天资聪颖,却多半是生活和感情上的低能儿,因为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不能独立自主。孩子生活懒散,有拖延症,过度依赖父母等问题,越来越让家长担忧。因此家长不该过度重视孩子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提供给孩子锻炼自己和发展的机会,鼓励他们自己做,给予一些肯定。如果什么事都给孩子包办了,他们自然越活越懒。

2
问题中的城市特色
一线城市注重素质培养
在一线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家长最在意的事情大多都和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有关,而不是学习。说明这个地区的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一线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在我国的最前端,家庭收入和教育资源都相对的更好,但是生活水平和娱乐资源也相对突出,导致一些孩子出现了抽烟、喝酒、网络成瘾等行为和健康问题。因此一线城市的家长们要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让他们误入歧途被花花世界吸引。其次,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可能让孩子产生焦虑和自卑心理,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线城市对孩子要求越来越高
二线城市正处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快速上升期,环境的改善、人才的聚集、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促使二线城市的家长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生活及学习问题,家长们也对孩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长也更加烦恼孩子的生活问题,觉得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控力差。身居二线城市的家长们,对待孩子时不要过分的宠溺,要鼓励他们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适当的给予帮助而不是全部包办。
三四线城市缺乏优质资源
三四线城市因为教育资源和经济文化水平距离一、二线城市远,一些家长要么对孩子教育不重视,放任孩子自己发展,要么望子成龙渴望孩子去大城市,对他要求过严。这些地区的家长需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也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协助培养孩子的能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