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君在品酒的江湖行走了多年,练成一个心法:把一款酒喝进嘴之前,内心不对它有任何预期。这并不能100%做到,因为当饮酒经验还没足够丰富或者内心还没足够强大时,我们很容易会被价格、酒标上的名字以及别人的评价所左右。
每个刚入门的饮家肯定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款新喝到的酒可能从闻香到品饮全程都让你蹙着眉头,但同桌另一个更资深、段位更高的饮家却大赞它果香如何丰富、单宁如何集中;你想努力去感受他说的一切,结果越品越茫然,只好不作评价。这不像你去参加品牌或酒商组织的品鉴会时,心中大可设定一个前提:他们所有的赞美都有夸张成分;反而与这种非利益相关的饮家的意见冲突,在对方更资深的时候,你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
我和品酒大师意见相左的情况不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面对面的。在一次清酒盲品会,每位参与者携一瓶零售价250元以下的清酒赴宴,所有人对所有酒蒙瓶试饮然后打分。当晚除了我与另一位清酒商以外,其他人都是葡萄酒侍酒师和酒商,还有一位曾在澳大利亚烈酒品酒大赛中夺魁的业内翘楚。但一轮盲品过后,最高分的是一瓶已经超过赏味期限3年、完全老化的清酒。

清酒瓶标上印着的“制造年月”,是其出厂时间。赏味期限为出厂后的1~2年。(点开图片可看得更清晰。)
清酒的赏味期限是自装瓶日起算一年(常温保存)到两年(冰箱保存),过期酒不会变质,但酒香流失,只余下酒精味、湿纸皮味和苦味,再加一点点有点像茅台的酱味。事后交流,我与清酒商都给予此酒很低分数,但其他人评出的高分将其推至冠军位置。如此结果,一方面是有人不懂清酒的赏味期限,买来了过期酒,另一方面,其他人显然对清酒了解不多,起码不足以分辨酒体的状况。
另一次,与我有意见分歧的那个人是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全球最强葡萄酒评论家。帕克在二十多年前曾应日本杂志《Brutus》之邀,撰写清酒专栏,并用自己的100分评价体系为清酒打分。在他评了分的200多款酒中,最高的拿到96分,超过90分的有16款。我喝过获评92分的名酒“小鼓 路上有花 葵 纯米大吟酿”,它确实有着华丽的花果香气,入口的第一印象也不俗,但接下来呢?没有了。第一印象的优雅果香之下,结构单薄,酒体的复杂性欠奉,余韵也平平;初学者和女士会爱这风格,但喝多了清酒的饮家,只会对它摆摆手。是有特点的酒,但92分?Come on,帕克。

被帕克钦点92分的“小鼓 路上有花 葵 纯米大吟酿”。
举这两个例子,我是想说,不同的酒的鉴赏是完全不同的体系,某个葡萄酒大师对其他酒类的品鉴,如果说有什么触类旁通的地方,那也只存在于味道的分辨上,至于该味道对该酒来说是好还是不好,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但品酒大师级人物在回到自己领域时的表现就一定100%靠谱吗?也不见得。就帕克来说,他是名气最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酒评家,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较有名的争(si)议(bi)事件缘起于他对布根地产区(Burgundy)的评论:“布根地是一个潜在的失望产区,它们总被那些不懂装懂的假知识分子所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率先反击的是葡萄酒作家巴尔(Andrew Barr),他直言帕克并不懂布根地;随后,《葡萄酒观察家》杂志的编辑克雷默(Matt Kramer)也撰文条分缕析了帕克对布根地某些酒庄的评级有误:比如并不被专家们所看好的Joseph Faiveley酒庄,帕克却冠以最高级的五颗星。有趣的是,以独立和固执己见而闻名的帕克,在几年以后,悄悄地在新书中把Joseph Faiveley降为三星。

帕克又有“葡萄酒皇帝”之称。
在业界,帕克最受认可的是他对波尔多(Bordeaux)、罗讷河谷(Rhone Valley)和纳帕谷(Napa Valley)的评论。实际上,这三个也正是帕克最熟的产区。但即使在这三个产区,帕克也经常在某些酒庄和年份的判断上与其他葡萄酒评论家产生不同意见。
在酒类品鉴领域有意见分歧是合理的,因为饮酒归根到底和听音乐、看画、赏美女一样,引起的感官享受,归根到底是主观的。同样一款长相思,有人嗅到的是雨后青草地的香味,到了另一些人舌尖上则成了猫尿味;你独喜波尔多,我偏爱布根地,他却是加泰罗尼亚的忠实拥趸,都没问题。有着如此多的口味不同的酒评人和评价体系,其实是饮者们的福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不可能有终极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和实践,去寻找口味和自己最相近的酒评家,跟着他们的足迹去寻找合适自己喝的美酒。
但在现实中,情况不妙。帕克的影响力已经大到这个程度——“很多媒体会对葡萄酒的市场趋势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只有罗伯特·帕克会对葡萄酒的价格产生影响。”波尔多葡萄酒代理商弗朗索瓦·雷瓦克(François Lévêque)曾这么总结。另一个酒商则说:“帕克评的90分以下的酒根本卖不出去;而帕克评90分以上的酒我拿不到货。”很多人把帕克喜欢的口味归结为浓重的果味和明显的橡木味,使得类似的酿酒风格被追捧,不少酒庄向着这个方向转型。帕克的朋友、飞行酿酒师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也在这个过程红了起来,因为罗兰是这种葡萄酒风格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目前全球有超过20个国家的100多家酒庄聘请他为顾问。
“帕克-罗兰”风格的大肆兴起让人感慨,看着那些被帕克评了高分的葡萄酒可以在一夜之间价格翻番,看着酒展里每个酒庄都骄傲地把帕克对自家产品的评分印在展示板和宣传单,主页君不禁疑惑:消费者真的有耐心去搜寻最适合自己的口味以及酒评体系吗?酒商们真的有意愿去售卖口味具有多样性的葡萄酒吗?又有多少酿酒师真的忠于自家葡萄园的风土、去发展自己的风格呢?

《美酒家族Mondovino》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对葡萄酒多样性消亡的担心。
当然,帕克也有反对者。除了前述那些与他口味不一样的酒评家以外,更多人在担心“帕克-罗兰”的单一风格流行会破坏葡萄酒种植与酿造的多样性。在以反全球化为价值取向的纪录片《美酒家族》(Mondovino)中,预设立场的导演用镜头语言狠狠地批判了这种风格,甚至批评了帕克和罗兰本人。站在被告席上的俩人的回应是不认“罪”。帕克在接受采访时说:“任何仔细看过我写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我的分数,并且尝过一些酒的人,都会发现我口味的多样性。我尝试去了解在全球的不同地方人们都最擅长哪些风格。”
如果实情真如帕克所说,连他自己都没有意愿去主导葡萄酒酿造的风潮,那么,高分葡萄酒如此被追捧,只可以归结为饮酒人的惰性了——懒得自己摸索,只以分数论英雄,反正92分的一定比91分的好喝。
但这是帕克的分数,帕克的标准,不一定适合你。你理应比帕克更了解自己想喝什么。品酒,其实就如赏音乐一样,你当然可以停留在“嗯,这个好听”的阶段,但要更进一步听出点门道的话,你要去学习旋律、和弦以及各类乐器的特色;对于品酒,你也可以停留在“嗯,这个好喝”的阶段,但要喝出门道,你得去了解葡萄酒的产区、气候、风土、葡萄的种类;了解威士忌的橡木桶和调和工艺;了解清酒的米种、微生物、酿造水和工艺。
有人可能会说,我喝个酒而已,用得着学习那么多知识、像做学问一样吗?那也不一定,只不过,自己放弃了对风味的探寻、偷懒只看分数,便只能接受掏更多的钱买更高分的酒这个现实了。买酒的人以分数为参照,那么卖酒的人同样会用分数定价格。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一定会极大地推高位于评价体系顶端的那些产品的价格,享受得起高分葡萄酒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
几年前,年事已高的帕克把自己创办的《葡萄酒倡导家》杂志出售。随着他的日渐淡出和新一辈酒评家的崛起,似乎已经没有合适时势再去造就下一位有如此权力的“葡萄酒皇帝”了。在这个品酒“去中心化”的时代,能做自己的“葡萄酒倡导家”的那些人,总能在寻酒和饮酒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马上行动,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去主页君的微店看看各种高性价比好酒,开始你的风味探寻之路吧。

“饮家Drinkers”旨在以有趣的方式普及酒知识。文章开头没有特别注明的,意味着该文涉及的消费项目均由个人买单,因此其评论为独立形成,没有任何软文植入。
▼  ▼  ▼
转载或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
微信号 | 3819768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