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和“哦”的这两个词与生俱来的“高冷”调性
仿佛能破屏而出冻结所有企图交流的热情
来源:经纬创投
(ID:matrixpartnerschina)
授权 TalentGuide 发布
1
网络社交在信息时代备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也让人们专注于信息内容而省略传统的社交礼仪。互联网自由开放的氛围让每个深陷于此的人们都更加自我和放松。
举个例子:
对于许多人来说,微信聊天不需要特别正式的场合和形式,尤其是没必要有复杂的结尾。正事儿聊完或者没有新的话题时,交谈自然而然就停止了。
但也有一些朋友似乎没有因为社交方式的改变而丢弃严谨和礼貌。这些人秉承有始有终的信念,喜欢在正事谈完之后加上一段确定的结尾,“那就这样,下次聊”、“好,拜拜”……如果临时有事不能及时回复也一定会事先通知“我有事先离开一下,等下说”,而不是晾着你在手机对面傻等。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礼貌绝对不是面对上司和陌生人才会带上的面具。对于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他们同样会将结尾进行到底。我们对这样的“善解人意”心存感激,可也难免会觉得作为熟人这样的“客气”其实没什么必要,甚至会产生隐隐的排斥。
毕竟当对方发出一句以“吧”结尾的“那今天就聊到这儿吧”时,更像是在期待你的反馈。而等到你真的回复了,那么很有可能这样的客套对话还要再进行至少两个循环。
有时骄傲放纵、不拘小节的我们不能理解这样的坚持,并简单粗暴地把他们归为强迫症的一种。这样的归纳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可判断为“强迫症”的反复行为必须是给自己带来极度痛苦或者对工作、生活产生影响的。如果要找一种情况类比,那么强行结尾大概接近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整理癖(同样不是强迫症),后者追求空间秩序的井井有条,而前者执着于人际交往的高效和谐。
简单说来,两者都是完美秩序的死忠,所有的“按规矩办事儿”都能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愉悦。
  • 有些人给聊天加上结尾纯粹出于礼节习惯,如果你无法做到和他一样,他最多会认为你没礼貌,对人缺乏尊重。
  • 而对其他人来说,所有的开放式结局都是未完待续的坑,不打招呼就突然消失意味着对话并没有结束,于是一天中剩下的时间里不论在做什么他们都会关注自己的手机有没有新消息。
在各种最伤人词汇的网络调查中,“呵呵”和“哦”的支持者一度争得难舍难分,这两个词与生俱来的“高冷”调性仿佛能破屏而出冻结所有企图交流的热情而对于不结尾会死星人来说,比“呵呵”和“哦”更伤人的,就是连“呵呵”和“哦”都没有。
2
在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对某些人来说,没有结果总是比坏的结果更可怕。比起给每段对话加上结尾更让他们执着的其实是对方的配合和参与。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对于不确定的事情都是有一个容忍额度(ambiguitytolerance)的。
  • 容忍度高的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能积极应对,甚至表现出激情和创造力;
  • 相反,容忍度低的人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会感到紧张、压力和强烈的不安,仿佛头顶悬着一把随时能掉下来的斧头。
这样的不安过于强烈时,也能激发出另一种创造力——即我们俗称的“开脑洞”。Arie Kruglanski在1993年提出了一个叫“认知闭合”的概念,用来解释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结果的强烈愿望。如果现实无法提供给个体想要的答案,他就会主观臆想出各种可能,并且大部分设想并不那么美好。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不胜枚举。
当你开了个自认为有趣的玩笑,而对方半天没有回应时,会担心这个玩笑是不是无意中戳中了对方的痛点,甚至已经让人家炸毛;
当你喜欢的人在聊天中忽然消失,你会猜想他是不是跟别人聊得正欢冷落你,从而脑补出一个莫须有的第三者……虽然后来事实证明大部分情况下对方只是转头做了其他事忘记跟你打招呼。
由此可见,虽然强制结尾的人是少数派,焦虑却是人类在社交当中普遍存在的情绪。在内容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信息不对称的时候,产生误解在所难免,而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直接沟通,让对方知道你是认真要结束一段对话而不是不把他当回事儿。
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到位的礼节不仅能体现你的真诚和尊重,更会让你在一众不长心的人中显得特别靠谱。
从社交经济的角度来说,一个正经的结尾是有效的结束信号,它能将交流双方一起从一场对话中解放出来,而不会浪费任何一方的等待。在大家时间都宝贵的当代社会,在微信页面上搞留白显然没什么艺术价值。
如果你真的对于结尾这件事情很苦手,那么请不要忘记你还有许多表情包。
没有什么聊天是一个表情不能总结的,如果有,那就两个。
关 于 本 文
  • 作者:经纬创投
  • 公众号:经纬创投(ID: matrixpartnerschina),经纬创投公众平台,创享汇,新闻发布官方平台。
精 选 文 章 推 送 门
收藏了那么多的干货,你真的会用吗?
下周四,吴寒笛老师教你
怎么去消化干货,优化生活。
扫描二维码添加正太,回复“直播”,
即可报名参加。

长期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图文编辑 | 小怂
责任编辑 | 软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