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5年在国内读完高中课程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了27%。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计划出国读高中。以美国为例,根据《纽约时报》报道,从2009年起,在美就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在日益增长的美高留学人数中,美高留学对于中国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然而,美国高中留学对于很多想在K12(幼儿园到高三)阶段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们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无处不在的语言与文化融问题入,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小留学生到美国不得不面对的寄宿家庭问题,在不同教育体制下学习生活的不同,以及高中毕业后面临的升学问题。

1. 语言与文化融入问题
有位留学生这样描述语言带来的问题:
第一次办银行卡我办了一个半小时,当时英语不过关,都不知道说credit card。各种各样的事,诸多诸多的问题,我第一遍都听不懂,再说一遍还是没听懂,最后用简单的话我终于听懂了,花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办成了卡。然后我拿出一沓钱说要存起来,对方说跟他出去。我说出去干什么。他说去ATM机上把它存进去啊,我想,你直接让我去ATM机就好了,为什么要我出去.我当时有点害怕,怕被抢,很小心把钱放入ATM机。
在国内我不复习、预习,但在美国必须预习、复习。因为英文没那么好,不预习根本跟不上。刚开始几个月、半年多,只能听懂一半,每天都要学到3、4点。有时候有点烦躁,但还没崩溃,因为一直相信自己努力就能行。

很多家长以为让孩子早一点留学,会更容易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文化。然而,事实并不如家长们希望的那样,小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常常会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很难融入西方文化之中。

2. 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来自北京的小红,15岁被中介及父母送到了一户白人家庭寄宿,就读一所教会开办的私立高中。小红在北京的时候是一名优秀的学生,3岁开始学英文。因此,到了美国,学业上几乎没什么问题,数学还领先于其他学生。但是,她很想家人和朋友,以及北京的各种小吃。但是,家里没有考虑到她的这些情绪,每次与通电话,父母都只强调学习一定要跟上,不能有其它的想法。不久,她恋爱了,只有从恋人那里,她才可以得到家人一样的温暖。她从来没有告诉过父母她的真实感受,都只用“很好,还行”来应付父母的询问,因为她认为,父母要的只是她的GPA分数,不会顾及她的心理需求。
然而失恋之后,小红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孩子,逃学、服用摇头丸、伪造成绩单还扣留学校寄给寄宿家庭的信件。直到父母从好心的同学那里得到了她的一些情况之后才发现女儿已经有了毒瘾,需要送往戒毒所。

小留学生孤身在海外求学,常常没有归属感,情感处于空白状态,非常渴望友谊。高中留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家长的参与、关爱、鼓励与督促。否则,在失去关爱和监督的成长环境下,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前途。

3. 寄宿家庭问题
已经毕了业的一位留学生说道:
我没满十八岁,需要寄宿家庭(homestay),寄宿家庭的妈妈要去别的地方工作,她就一次性把一周的餐做好放在冰箱,而我们交的是一天两顿的饭钱。吃不好是一方面,吃完饭我们会直接把碗洗了,她还嫌我们这样会太浪费洗洁精。我不用她们家的餐具,但有一次我拿了她家一次性的碗和筷子,她瞬间让我放回去,不能用。寄宿家庭的妈妈态度不是很好,但你得忍下去,因为以后你还得在那里待下去。后来换了寄宿家庭后更夸张,坐公交车去要一个半小时。早上寄宿家庭的妈妈会带我们去,但晚上我们得自己回来。

根据美国法律未满18岁的青少年需要有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如果留学生不选择寄宿学校,就要有一个寄宿家庭作为监护人。近年来的低龄留学潮使寄宿家庭问题越来越明显,根据我们在美国对小留学生的访谈和在国内与留美学生家长的接触中发现,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小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噩梦。
在美国求学的成本很高,尤其是在硅谷。即使是与别人分租卧室,房租加上三餐费用,每月也要至少1500~2000美元。而那些寄宿家庭也会想办法节约开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以至于有些学生抱怨常常会吃剩饭、居住条件不好、交通不便等问题。

4. 学 习 问 题
园园在美国已就读一年多,下学期要升十二年级,老师给了一个课表,让她选课,看得她有些有些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园园刚到美国之际,有很多必修课要上,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没想到十二年级只需上两门必修,其它都是选修课,从几十门课里选五科。备选的课程让她无所适从,她必须得从创意写作、媒介素养,心理学,时事概述,社交入门、个人经济学、解剖学、生理学、法医学、个人理财、健康概论,网页设计、广告学、营养学和健康学等课程中选。这些看起来都是大学才会上的课程,着实让她吃惊。作为中国学生,已适应了一周重复的课表,现在要真正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她还没做好准备,很多课程的英文名字,她要查字典才知道中文是什么意思,猜想着会讲述什么内容。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学校体制有很大差异,美国从高中(9年级)开始不再有固定班级。小留学生到国外上学,报到以后就要自己选课,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公平提供的教育资源。Counselor(辅导老师)会给学生提供咨询,但是选什么课他们不会替你做决定。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你将来要重点发展的方向,每门课的学分情况如何,全靠学生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选课对中国小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此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因此,就出现了老师不断地讲解,书写,学生一篇一篇记笔记的现象。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Student-oriented or Learner-oriented Class)。老师并不是课堂上讲话最多的人,老师只是提供话题和引导讨论的人。学生是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很多刚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

5. 毕业后的升学问题
作为美国高中的小留学生最后要过的一关是升学。一位受访的升学顾问告诉我,华人比较重视学业成绩,对美国大学升学的多元要求不熟悉,一般到高中(9年级)才开始做孩子的大学升学规划,比美国人迟多了。实际上,要申请到美国的名牌大学,除了有出色的功课表现(GPA)、良好的SAT成绩外,还要有突出的课外活动,以及老师中肯的推荐信。这样一种开放式的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是中国学生不熟悉的。除此以外,在升学上的亚裔配额制度导致中国留学生的竞争对手仍然是华裔,目前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SAT分数越来越高,很多留学生甚至回国参加SAT培训班通过刷分申请美国大学,这样一来,中国学生仍然处于应试状态,不过应的是“洋高考”而已,后遗症就是很多高分学生到了美国大学以后退学、转学到社区大学等问题。 2014年1月在美国调研小留学生期间,加州就出现了一项要求限制亚裔在加大系统中入学比率的SCA5提案。另外,很多留学生到了美国学校会忘记自己的国际生身份,和美国学生一样轻松,最终GPA不够高,仍然上不了理想的大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