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出国的年轻人事实上都在修读两个学位; 学校的专业文凭与家里自修的烹饪技能学位。前者让你毕业时可以找到工作,后者保证了此后生活一部分的质量。不管对味道本身有没有追求,每个人都还是都得承认很少有什么比吃饭更重要了。书读不好可以靠技能弥补,饭吃不上弄不好身体是要出岔子的。而对吃的充分重视让我刚出国时沉溺与研究各种菜式,所以国内的朋友会时常问我:“你是到那边学厨师了吗?”

Part I:在曲折中前进!对西方菜式的探索!
记得刚到法国时,还不清楚这里店铺开门的规律。周末到的里昂,所有的店铺都关着门,街上行人寥寥。到的住的地方,冰箱里也是空空如也。没有办法只好瞪着天花板饿了一天。第二天早上我就迫不及待地怕跑到楼下超市开始采购。因为刚出国的缘故,那时在超市里看什么都感觉新鲜。于是买了一大堆叫不上名字的食材,回家便开始研究怎么料理。我习惯不好,做饭全凭感觉。印象最深的西餐就是意面,于是挽上袖子就开始自己鼓捣。成品自然就不忍卒睹并且难以下咽。
不过就像瞎子挖煤,后来终于也在一片漆黑中摸出门路,也敢宴请朋友了。中国的朋友是不喜欢吃西餐的——总觉得生分又不热闹。于是第一次用西餐招待朋友的机会就给了当时的室友和他的朋友,两个西班牙小伙子。反响不错。后来我还向同班同学吹嘘自己曾做过一套法式套餐招待客人。
“你做的什么菜?”他问我。

“皮耶蒙泰沙拉(salade piémontaise)和博罗涅酱的意面(spaghetti bolognese)。”我回答。
“可是那是意大利菜啊!”同学一脸无语的说。
额……好吧,不管怎么样,至少菜是好吃的。
Part II: Home!Sweet home!法式家乡菜。
过了最初的新鲜劲儿,我的舌头比我还早开始想家了。法国的大城市一般都有中国超市,我也就开始在其中寻觅思乡的解药。但好在那时好歹已经有了些许烹饪的经验,努力回忆着老家的味道,做出来至少也有个七八分相似。
最初做的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炖排骨之类的菜。后来假期空闲时间很多,干脆无事就在家研究吃食。辣子鸡,豆汤饭,泡菜。凡是记忆中最有风味的家乡菜我几乎都试过。有时候成功了,和家里打电话时还会提起。偶尔也向家人讨教正确的做法。泡菜的水要放多少盐,切洋葱时怎样不辣眼,爸妈总是兴致勃勃地同我讲,我则也在万里外的这边安静听着。我似乎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在电话里说过自己想家,但看来似乎我的舌头更诚实。
不过也常常请同学来当小白鼠。而且大家都挺乐意,有酒有肉,很是潇洒了一阵子。那阵子每个人都在等学校录取的通知,虽然不说,其实心底都很焦虑。聚在一起时似乎能排遣掉不少这种不安的焦躁。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反而是夜夜笙歌。

Part III: 努力加餐饭,独居时的破罐破摔式三餐。
收到录取之后许多同学都分道扬镳。同我最好的几个倒是奇迹一样的进了同一所大学。不过正式开始上学后课业沉重。我们也都很少有时间再聚。之前与朋友合住,偶尔还有兴趣改善伙食。自己独居以后饮食则完全变成一种任务了。常常是一碗面之类的就解决问题。
最近有一阵子买了两袋土豆,一直没有放在柜子里。后来我看着那上面的新芽便十分惆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于是干脆很长一段时间都变着花样地开发土豆新的吃法。盖上火腿片微波炉里大火7分钟后碾碎浇上橄榄油与醋混的调味汁,或者切片后与奶酪混一起烤半个小时,再或者直接切丝做成土豆饼。总之除了周末以外多数时间都是用土豆填塞了一餐。后来终于吃完了,我对做饭的热情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好在在此之前,我总应该算是烹饪入门了,只可惜现在自己不再贪吃。不过想想或许以后可以用来讨好另一个人的舌头。
(文/来自巴黎的子在川 文章转自有道)
LA-play足不出户,玩转洛杉矶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