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篇文章应该是几天前就写好了的,结果不知道在磨蹭什么,想好要写的内容,却迟迟不下笔。打算写的时候思维又天花乱坠,居然在乱想以后如何步入社会成就一番事业,明明迫在眉睫的稿子都没有写好。如此种种纷乱的切身感受让我发现成长其实就是要和天生的惰性和一步登天、一劳永逸等等幻想的死命抗衡。即使是我这样的慢性子,有时候还是想对自己拔苗助长,越快越好。
1
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在成长路上着急的我们。
我身边的同龄人,大都是处于即将摆脱学生时期又还没能和社会接轨,这个青黄不接的年龄段。
我们站在稚嫩和成熟的边界线上摇摆不定,每个人的心情自然都很矛盾。
还没实习的,看着身边的人都去实习,开始体验朝九晚六的上班生活,就着急忙慌得不行,生怕比别人晚了一步提前体验社会,比别人少了些实战经验,就会吃大亏还可能会失业。
那些参加实习了的,反倒羡慕“待业”的人。体验过一周的上班生活,就再也不想上班了。
早晚两次在大城市难产般的交通里挣扎,在公司还要时刻打起精神,服从上司安排做事,完成任务的压力重重,天天如是,学生时代轻松假期也不复存在。
实习生还会开始担心转正的问题,一想到要从安逸的生活变成全靠本事拼搏,体内那股畏缩的惰性又开始作怪:别实习了,趁大学最后一年好好享受,去旅游去浪吧,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疯玩了。
有时我们太着急,道听途说那些现实的残酷和骨感,就无法淡定了。
急着证明自己的价值,急着获得别人的认可,又急着从忙碌中抽离出来放空自己。
于是很多快速成功的方法应运而生,看得人热血澎湃,真像健身视频一样,坐着看完却觉得大汗淋漓的是自己。
可我觉得,成长这事你等不及,但也急不来啊。
2
实习两个月,我对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产生了一点畏惧情绪,不知是否情有可原。
我不是急性子,也明白很多事情都要求快速更新和输出,但同时质量也不能落下。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矛盾的,在条件有限、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真的可以两全吗?我为此困惑了许久。
比如写作,如果只求快速更新,其实大可追热点,捧八卦,大家说什么就跟风转发赚足眼球。

但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的产物,人云亦云的观点,就不能称作“作品”了,因为毫无价值,最后都只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
最终想要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需要一字一句地经过大脑的编排落到纸上。
写作人的最初,大都是日记或读书笔记,那些无关名利只关自己的思考过程,放慢了脚步,真正走在了成长的路上,在后续的日子里才会有喷薄而持久的力量。
落笔可以快,但在此之前的思考必须是慢的。在信息爆炸的洪流里站住脚跟,握住代表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而这说到底,是需要时间的。
3
说到判断,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点评一件事的时候可以不先入为主,可以不脱口而出?
在某次实习之前,我爸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受用。
" 只要踏进职场,就肯定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难对付的上司,麻烦的人际关系,和工作量不对等的工资等等,但千万不要刚进去两天觉得不爽就不干了。
也不要太快地否定或者肯定一件事情,因为每件事都必定会有好坏两面。
你起码沉住气呆两个月,真正了解种种现象后面的本质,再去下结论做判断也不迟。"
的确在实习里我也体会到了,单方面想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成为理想的人,哪里有那么容易呢?
上级的要求也不容易对付,总会掺杂一些我不理解的灰色现实。
但如果马上退出,我就只能看到这件事的表面,只能用一面之词去判定它是错的。
而事实上经过一个月的磨合,我会明白公司也有自己的优势和难处,大家都只不过是在中间努力找一个平衡点。
不急着对一件事下定义,不用“好”和“坏”去界定一件事,再花些时间去了解它不同的方面。
这样会让人变得沉着许多,理解事物发展的机理,也不会因为舆论风向和突然的变化而措手不及。
依然需要时间的积淀和考验,不可凭空跳过这个关卡。
4
虽然我接触过牛逼的人不多,但我发现生活中那些能让你敬佩的人,大多会有个共同点——
他们都很淡定,凡事不急于辩驳,不急于证明自己。
有时所谓成熟也不过是在气场强大之余,不经意散发出来的一种淡定吧。
对于成长该以一种什么速度推进,我也在一直摸索和调整着,你不妨在文章底部给我留言,说说你在成长路上,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奔跑,还是慢悠悠地边走边游?当然,也欢迎不一样的声音,谢谢你们。
我们下周见。
别走得太急,小心地滑。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