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才醒来,老大就跑来了,“妈妈,我们玩剪刀石头布吧!” 一大早就玩这个?不过,我懒得和她讨论,半睁着眼睛,行,来就来吧。
第一轮,3:0,我轻松取胜,她咬了咬牙。第二轮,2:3,她赢了,面露微笑。第三轮,1:3,她又赢了,小兴奋。我指了指钟,说:“不玩了吧,妈妈要起床啦。” 她哪里肯,“再来一轮吧,这次你一定会赢的!加油哦!” 呵呵,想说我真的不在意这场输赢好不好......不过我还是懒得讨论,来就来吧。最后一轮,我都懒得记分,2:2 的时候,我以为她已经赢了,结果人家真诚地鼓励我:“妈妈,你还有一次机会哦,Good Luck!” 结果,我剪刀她石头,还是她赢了。
我喜欢听她说鼓励的话,于是装出有点失意的样子,果然,这情形让小朋友的同情心爆棚,这一番悉心教导,中英文全上了:
“That's okay, Mom. It's just a game.”
“你只要多练习,就会赢的。”
“Can I tell you a trick about this?”
......
我一边刷牙,一边听她啰嗦,偷着乐之余也感叹,她怎么又长大了。
你可能在想:“这孩子这么喜欢比啊,以后挺累哒!” 你也可能这么想:“以后一定是个自推娃,挺好!” 我朋友圈里的父母们对于小朋友参与竞争/比赛的态度有好几种:积极鼓励的,尽量避开的,反感的,顺其自然的,更多是像我这样,孩子喜欢就支持,不喜欢不强求,输赢不重要,努力就好。经历过中国高考,打过球赛,当过医生(深知生命无常),留美跟随一位勤奋好胜的导师苦干过十余年,我了解竞争,热情和不懈努力的背后有成长的快乐也有随压力而来的种种疲惫和不淡定。当了妈以后,我对小朋友未来的期望就是:健康,善良,热爱大自然,有喜欢做的事,有爱的人,有个孩子,能自食其力。在她们还小的时候,我更是希望她们能充分享受童年的轻松和快乐,除了讲故事,画画和各种玩,早教啊课外班竞赛啊小朋友之间比来比去啊,我们从不参与。
可是,谁曾想,老大上了 Kindergarten 后突然画风大变,从一个胆小害羞的小朋友突然变成一个热衷比赛,处处争强好胜的小朋友。
家里有个好胜的小朋友,怎么说呢,气氛时而高涨,时而紧张,趣事倒不少。
比如,对于这种小朋友来说,大概每件小事都是一次可以获胜的机会。话说这个早上,她除了赢得剪刀石头布,还策划并攻下其他三个项目,第一个吃完早餐,第一个跑到车库,第一个上车系好安全带。这些我们看来没太大意思的比赛,连她妹妹都说她 silly,于她而言,却是乐此不疲的趣事。从她脸上情不自禁露出的微笑里透出来的快乐和自信,我确信,对于有些小朋友来说,比赛有时候真的真的是一件超级有意思并且快乐的事。
这种小朋友,往往对自己充满好奇。比如昨天晚上准备刷牙的时候,她说要试试能不能闭着眼睛倒走到浴室,结果话还没说完就撞墙了,但人家没气馁,又试了几次,最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去刷牙了哈。刚躺下,她忽然说要和我比赛仰卧起坐,我说我今天不和你比,要不你试试可不可以来30个?挑战来了,她顿时睡意全无,呼啦呼啦,特认真地来了30个,哇噻!大家一顿鼓励,那就行了呗,她不,因为她很想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来30下?随你哈!我估计她今天肚皮酸酸的。
这种小朋友,有很多幻想,穿上 Super Hero 的披风马上就有了 super power;看完 Zootopia 她就是 Judy 了;跑步自从赢了爸爸一次,就认定自己是常胜冠军了;她最近爱上打扑克牌,每次开打前,她总是笑着告诉对手,今天她赢,凭啥?“I know I gonna win!” 别说,气势的确挺重要,她拿到的牌真好!
这种小朋友,对于喜欢的事,会拼。无论春夏秋冬(洛杉矶哈),每次去学校接她,她的头发总是湿的,衣服发臭,膝盖破那是常态。我以为她的同学都是这样的,我错了。她一个 Kindergartner ,到底能疯成什么样?于是我去学校看,还好,上课时很安静。课间休息的时候,只见她和同学们在场地上追来追去瞎玩,哈,我知道她为什么发臭了,大多数小朋友都在跑着玩,她呢,一撒开腿就是决赛的状态,全身力气都用上了,能不出汗吗。班主任对她的评价是,“Study hard, play hard!”。她最喜爱的课外班老师告诉我,一开始误认为她是个害羞的人,哪知道,“She is tough.”
有些事也让我觉得,好胜的小朋友或许真会发展成传说中的“自推娃”。她学前班的第一个好朋友叫 Dylan,我曾问她为什么喜欢和 Dylan 玩,她说因为他 “smart and fun”,我又问她,为什么觉得 Dylan 聪明?她说,Dylan 会读很多书,识很多字,他能回答老师所有的提问。然后她说,“我希望像他一样会读书。” 我心想,太好了,“好啊,我有个办法,你要不要试试?” 于是我推荐了个学词汇的分级阅读网站给她,告诉她只要读完10个级别的书,就是 Dylan 了。没想到,这种小朋友很喜欢具体的目标,真的就开始自觉自愿地学,有时候忘了学还哭鼻子(比她爸妈学习认真多了!),还没到学期结束,她已经完成了目标。有趣的是,她没再提 Dylan 。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她的好朋友是跑得最快的 Theo,呼啦圈大王 Anne, 篮球高手 Liam,还有老来找她踢球的那谁。
除了这些趣事,我担心的问题也来了,急于求成,输不起,嫉妒,情绪化,等等。而这些毛病的端倪似乎是从两张奖状开始的。
话说她在幼儿园时真是胆小害羞啊,两岁半就上全天了,直到大班还不敢多说话,举手发言之类的事,从没有过。老师一度怀疑她听不懂/听不见,为此我们带她去查了听力,见了语言治疗师,都没啥问题。所以,刚上学前班的时候,我们都担心她难以适应。哪知道开学第一周,她高兴地拿回一张奖状,“Student of the Week”。有点出乎意外,我猜那可能是老师要鼓励她多表达。第四周,她又拿回一张 “Star Student” 的奖状,还得到了奖品,一个挂件和一张披萨店的折扣券。我说你厉害噢,分享一下得奖的秘诀呗,她告诉我,“Always follow the rule, and listen.” 显然,这是她的强项。
这两张奖状给了她不少信心,不过问题来了,她不满足,还想拿更多的奖状,但她伤心地发现,她每天都表现地和第一周一样好,甚至更好,但老师明显忘了她(这种奖是大家轮流拿的好不好)。还有些让她信心受挫的事,她最爱跑步,自称跑步冠军,和妹妹比总是她赢,可她发现同学 Theo 跑得更快。她喜欢各种游戏,尤其是打牌,和外婆打总是她赢,可是和爸爸妈妈打,她常常输,每次输她都要伤心大哭,搞得没人愿意和她玩了(除了外婆)。有一个画面我一直记得,她刚学打牌的时候,才搞明白什么牌大,和我打。刚刚还在高兴地理牌,理到后来却突然哭起来,“怎么啦?” “没有找到大怪,连小怪也没有,一定在你这里,这下赢不了了。” 又是一顿大哭,那个伤心啊,我当时想,这个小朋友怎么这么输不起呢。(现在想想,多么遗憾,当时没有拍下来,这么可爱的时刻,如今再也没有了。)
当这样的画面连续不断出现时,我开始怀疑我的养育方式,还好,家里还有个对照组,她的妹妹。除了抢妈妈,妹妹对竞争/比赛之类的事情完全没兴趣。和姐姐玩游戏,她的姿态就是陪着,姐姐赢了,她也挺高兴。“我不喜欢比赛。” 妹妹不止一次明确地告诉我。
但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我查了些心理学文献,有几点对我很有启发。第一,小朋友对竞争/比赛/输赢的理解还很浅(和我们不在一页上),可能就是感觉挺好,还有,哪个小朋友不喜欢奖励(粘纸就行)。小朋友只有经历过竞争/比赛,才能理解更深,诸如;“输赢很正常,发挥得好也可能输,最好的选手也会失误;成功常常不是最聪明的那个,而是最努力最坚持的那个;合作得好,能取得更大成就。”之类,他们只能从实践中体会。第二,实验证明,小朋友更喜欢有合作的竞争,技术表现也会因此提高。简单举个例子,就是二对二比一对一好。第三,心理学家发现,当孩子们经常鼓励对手/伙伴的优点和努力(通常是好的技术发挥),慢慢的,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多集中在技术的提高上,而不只是赢。他们也会得到对方的鼓励,竞争的快乐感大大提升。
我觉得可以让小朋友先听听妈妈小时候输赢的故事。中学时代,我参加过校排球队,打过联赛。短短六年,无数血汗泪,学习下滑,家长反对,还没拿过冠军,却成为我学生时代的最美好回忆。数理化我忘了,而课外打球获得的体验,没想到让我受益一生。比如,“成功没有捷径,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 没有比运动员更直接了解这一条了,直到现在我都坚信,对个人成长来言,真正意义的成功是我在我热爱的事上,有足够努力,有尽力做到最好。
我和小朋友分享了很多,我怎么参加球队,怎么从打得最差到成为队长,还有我的教练,队友和对手的故事。我们每天怎么训练,什么5千米跑,兔子跳,负重台阶跳,来回速跑,游泳,接球传球扣球啦,我居然还记得清清楚楚。我教练常说的话:“忘记对手,忘记比赛,不断练习,不断练习”,我的队友里谁的球最狠,谁的球最准,谁跑得最快。我告诉她,有一天我们输了球,大家在马路上边走边哭,被路人耻笑,从此我们约定,“不准哭,输了一起吃大馄饨,赢了一起吃生煎馒头。” 
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不停地问,后来怎么啦?你们有没有拿到冠军的奖杯?我坦白地告诉她,没有,我们很伤心。“没关系的妈妈,奖杯不重要,我觉得你们很棒!” 哈,或许,小朋友真的从这个故事里开始对比赛,输赢,努力和技术有了更多的想像。
我还和小朋友一起看了我小时候最爱的“排球女将”,她虽然始终没搞懂小鹿纯子的爸爸为什么不让她见妈妈,但故事里充斥的拼搏精神,团队合作,排球技术和竞赛的残酷,让她触动极大,不出我的意料,还激起了她的斗志,“妈妈,我也要做个排球女将!” 我心想,好啊,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收获重要的人生经验,而且,她的身体素质不错,估计上手很快。“好啊,不急,你还小,妈妈先教你,一年以后,如果你还想做排球女将,妈妈就帮你找个教练。” 现在,我比她更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因为我猜,这将成为她童年时代的一个美好回忆。
再说说第二条关于合作的事。Dr. John Tauer,一位专门研究篮球队的心理学教授,花了5年时间做的一项研究,让我颇有启发。他让一群 9-14岁的孩子在三种情况下比赛罚球:一对一(直接竞争);二人(合作);二对二(竞争加合作)。结果他发现,二对二的那一组小朋友的表现最佳。
这个执行起来简单,很多游戏和活动都可以合作着玩,比如在家下棋或者打球,我们试着轮流组合,我发现她和妹妹一组的时候表现最好,因为妹妹常需要她帮忙,这让她很有成就感(领导哈)。我还发现,当她和我一组,有时候我们连着赢,她并没有因此特别高兴,反而觉得这样对对手不公平,要求换组。课外班老师告诉我,小朋友都喜欢和她玩,尤其是比赛,总少不了她。“Our team won today.  I was the defense. ” 听得出来,她很喜欢团队竞赛。我暗自高兴,因为像排球一类的竞技,合作是多么重要,而且,我们的整个人生,都需要懂得合作不是吗。
Eric van Dillen, 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棒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最好的球员永远是能解决问题的人。面对强劲的对手,他们会乐此不疲地讨论解决难题的方案,输和赢从技术上来讲,就是你能否解决问题。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提高专业的水平,竞赛就是学习的机会,输赢则变得不那么重要。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有意识地在玩各种游戏时,和她一起仔细看说明书,研究游戏规则,讨论战术。我发现小朋友对“技术”兴趣很大,懂得还挺快,导致现在越来越难赢她了。连剪刀石头布这样的游戏,她也发现了一些诀窍(规律),虽然她说的不一定对,但我服了她的认真探索精神,人家越来越“专业”了。
关于第三条鼓励他人,我发现这不用我教,她在学校每天耳濡目染,美国学校里常常可以听到,“Good shot! That's a great idea! Decent job!” ,我们于是跟她学,在玩的时候也多说说,果然这让比赛的气氛大不一样。最近她越来越喜欢当小老师了,我就顺便给她更多 power , 让她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她干得还不错。我还挑战她,让她选择学一门乐器,但她上完课必须教妈妈,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一起练习......
这一年和她一起面对变化和问题,我们俩各有收获。很想告诉她,谢谢你提醒妈妈,我就是我,不是微信圈里的那个淡定而优雅的完美小孩,我是满头大汗,大笑着努力跑啊跑,常常跌得有点难看的那一个。
我还想告诉她,妈妈很怀念你输不起时大哭的样子,嫉妒时委屈的眼泪,获胜时得意地跳起来的时刻,还有你说“今天我会赢!”时自信满满的笑容。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知道,也许到了明年,她又变了,但我已经学会淡定,我明白我能给她最好的礼物,就是爱她,尊重她,信任她,帮助她成为最好的她。
“Are you on my side, Mom?”
宝贝,妈妈永远看好你。
共勉
以上文章成长在洛杉矶”原创编辑,部分内容和图片摘自网络,欢迎在朋友圈转发,公众号转载或投稿请输入“00”查询。若想了解我们的更多文章,请长按以下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即可免费订阅。

文章查询请输入数字
66热门贴|0近期活动周报|00如何转载|1美国儿科诊疗|2亲子运动|3健康食品|4LA亲子饭店|5绘本|6LA儿童博物馆|7学习网站|9婴幼儿亲子活动10手工与游戏|11STEM玩具|12LA特色夏令营|13加州小学实况|14亲子厨房|15育儿思考|16育儿技巧|17育儿时尚与家居|18为人父母|19育儿问题|21美国儿童图书馆22加州亲子游地儿|23LA幼儿园|24波士顿|25圣地亚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