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有很多优秀的创业公司,其中不乏优秀的华人团队。5月31日,我离开了洛杉矶。至今,回国一个月,没闲着。注册了公司,拜访了很多朋友。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每天我都在被国内新鲜的事与物刷新着我的大脑。每晚睡前在床上反思着当天所接触到的,学习到的东西,我都感觉自己在美国的时候如同井底之蛙。毕竟太久没有回来了。非常个人的,主观的写一下自己对洛杉矶,北京的创业环境对比。注:仅为个人观点。不具备任何权威性。

1. 自由 VS. 不自由
美国是“自由”的代名词。但是对于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身份就是不自由,“限制”的代名词。我回国创业的原因很粗暴简单:OPT 到期了,H1B 没抽到。我曾经牛逼哄哄的觉得,只要我努力,有能力,留在美国工作没问题。呵呵,没运气,抽不到H1B签。今年年初的时候咨询过朋友,律师,如果希望继续留在美国可以走哪些途径:身边的朋友圈子里最普遍的一种做法是挂学校,走 F1学生签证。可是我们都知道,F1学生签证是不允许我们打工的。违法的事情我不愿意去尝试,再者说,我已经在大学里面给人上课了,然而为了留下来我再去当学生,交学费,这事儿实在是说不过去。我想在创意行业做出点儿名堂,却要偷偷摸摸的做事,这事儿自己想一想都很痛苦。我相信两件事:1.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2. 一切随缘。我如果有能力,我回国依然可以靠能力吃饭。而如果我和美国有缘,我以后一定可以会以更合理的身份回去的。

2. 政治正确 VS. 政治不正确
美国人讲究平等,讲究一视同仁,讲究政治正确。学生时代的我,一直觉得美国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社会确实有很多合理的,公平的地方。大学的四年里,在白人数量占75%的一所文理学院里,作为一名亚裔/中国人,我做到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作为亚裔/国际学生被选为商学院历史上的学生会主席;在120年里,第一次作为亚裔被兄弟会 Phi Gamma Delta 的 Rho Chi Chapter 选为兄弟会主席;甚至在一个30多人嘻哈文化社团里,我作为一个黑人社团里唯一的亚裔面孔,也做了一个学期的执行主席。我以为,只要我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我就可以争取到我希望得到的机会。在大学里确实如此。但是一旦步入社会,牵扯到利益关系了,却总会有 double standard 的时候。
研究生最后一个学期,某世界著名科技公司来我们学校招人,在通过面试后,HR 部门给我和另外一位南美的妹子发来邮件,问我们二人是否需要工作签证。在得到“需要”的答案后,我们收到 HR 的邮件,说由于竞争太激烈,我们二人没有被选上。一个月后,毕业前,该公司上次来招人的 HR 又来到学校,把我们系最后没找到工作的几个人全部招走了。我和那个南美的女孩子也再次申请,不吃惊的是,我们得到了与上次面试相同的答复。该公司却总会在邮件里,像大多数美国公司一样,重复着一句话:We are the equal oppportunity employer。感觉这句话挺讽刺。
后来我琢磨了一下,明白了一件事儿。上学的时候,学生毕竟是消费者,在学校里所有的社团,无非就是消费者体验的一部分。作为消费者,钱我已经交了,我们爱怎么玩儿怎么玩儿,学校给学生哄开心了,毕业后作为校友的我们还能给学校捐点儿钱。而毕业了,要找工作了,公司是要给钱了,那么对于都是本科毕业的学生来说,属于社会的平价初级劳动力,人家可以找美国本土的人来做这份工作,干嘛大费周折顾一个外国人?我依然爱我的学校,商业化的教育竞争才能让一些优秀的教育体系脱颖而出,但是道理我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
回国了,中国不存在政治正确这件事儿。

3. 发达 VS. 不发达
美国是个发达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各行各业的框架,规则,都已经被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在洛杉矶生活了一年,这里的电影产业给我带来的感觉最为鲜明。餐厅里的服务员,有很多人的第二职业是演员;或者说服务员是很多演员的第二职业。这些服务员里很多人卧虎藏龙,演技不会差过国内一线演员。而在洛杉矶这座城市,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在好莱坞的中国剧院或者斯台普斯中心附近看到新电影的首映礼。朋友圈里的很多华人朋友也在做着与电影产业息息相关的事情。在洛杉矶,作为一个外国人,作为一个年轻人,哪怕你资金,有能力,有想法,在如此成熟的电影产业去做一个创业项目是一件相对来讲比较困难的事情了。我在洛杉矶的那家广告公司是创意+视频制作。我曾经天真的以为在洛杉矶开一家对接中美业务的营销类服务公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我的理想客户群并非那么理想;而我能够竞争的圈子里的竞争却又是那么的激烈。
反看中国,正因为这里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我在这里看到了更多的创新:我的很多消费都是通过微信扫码付费完成的;我发现生活中所有的基本需求似乎都可以从手机端的APP商店里找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里,各行各业的新型服务与产品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而这百花齐放正是因为各行各业的框架,规则还没有完全形成。而三线城市,更是没有规则可循。仅仅对我个人而言,我在回国后的这一个月里状态是兴奋的:因为我们这些所谓的“不发达”而让我联想到了10年前我刚刚去美国时候的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我身边的一切都在催促着我去思考,去适应,去学习,去进步。

4. 舒服 VS. 不舒服
很多留学生回国前都会有一些顾虑:空气,水,交通,购物,这些在国外与国内比起来算的上是奢侈的资源会随着人回到国内而变成一种美好的回忆。身边也有人调侃说:国外那么好,回来干嘛?
其实,我问自己:舒服的环境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有的吗?前两年大家不是还都在推捧那个叫《奋斗》的电视剧吗?搬到洛杉矶后,我总有种感觉:洛杉矶的安逸让我不安逸,洛杉矶的舒服让我不舒服。在洛杉矶,随时可以是度假 mode 在海边晒太阳;可以在San Gabriel 那边吃到非常地道的中餐;而如果真的一言不合懒到家了不愿意讲英语,也可以讲一个星期中文无障碍。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出国后学习到最多东西,最有价值的阶段,是那段语言文化过度期。所以,对于想自己做事情,创业的朋友,回国后的不舒服也许更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

5. 自量力 VS. 不自量力
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一个梦想(包括我在内):作中国美国之间的桥梁。除去那些美国文化没搞明白的留学生,除去英语说的还不如国内本科背景的大学生外的留学生,懂中美文化,与英文标准流利的留学生的数量依然是不计其数。美国哪有那么多公司需要中美桥梁的呀?
喜欢打网络游戏的朋友们经常提的一个场景词汇,叫“新手村”。对于留学生来说:我们的求学经历也许可以作为“新手村”,或者OPT 实习,工作的阶段可以作为“新手村”,但是在这之后,我们可能得更多的分析自己的游戏装备,人物属性设定,为自己考虑下一个“打怪练级”的平台。有策略的,有战术的“打怪练级”才能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玩家。

6. 牛逼 VS. 不牛逼
商业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会有:资本,资源,资质。在美国这个成型的商业体质眼里:我们这些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创业者可以是有思想的,有拼搏精神的,有可合作性的。但是在他们眼里真正牛逼的人,他们愿意去靠近的人,是王健林,马云,这类做到一定级别的企业家。中国牛逼的人很多,但是能把中国的做成世界的就是另一码事儿了。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愿意去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世界级的中国创业者,企业家。但是,资本,资源,资质这三样东西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如果洛杉矶给不了你这个平台,也许先回国沉淀积累不是坏事。

7. 投资 VS. 不投资
对于绝大多数项目来说,投资人非常重要。网上有很多相关投资人的文章。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老师更是留学生创业圈的投资人网红。投资人都不傻,他们是希望可以看到赚钱机会的。你能够说服他们给你投资,说明你的商业计划还是有价值有希望的。投资人给你投的的不仅仅是钱,还有资质,资源。投资人有很多人脉和资源,而作为一个小公司,把一件事情从小运作到大仅有激情和情怀是不够的。在洛杉矶的时候,我有接触到过很多创业公司来问我美国主流媒体的资源。这些公司希望可以通过美国主流媒体得到曝光。而如果你有了一个好的投资方,找媒体曝光这件事情也许就不是那么费劲了。
总结
如果你有钱,有资源,有能力,那么在洛杉矶,在美国大展宏图吧。如果你受身份,专业,等因素不能在洛杉矶,在美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也是完全可以考虑祖国,考虑大北京的。总之,在洛杉矶创业也好,在北京创业也罢,这件事情因人而异。身边有很多在洛杉矶创业做的如火如荼的朋友,我远在北京为他们高兴。这篇文章献给我在 LA 的挚友 Z 同学。希望这篇文章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更详细的分享出我回国后的一些感受,为TA 下一步的人生,职场规划提供一点微不足道的参考。
最后我想说
我真的很想念
洛杉矶的兄弟姐妹们。
图片来源: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