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赌,你不能一口气读完毕加索的全名
不信你试试,停顿了不算:
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诺·玛丽亚·德洛斯雷梅德·奥斯·西普里亚诺·德·拉圣蒂西马·特立尼达·鲁伊斯·毕加索。
你只需要记得,闻名于世的那三个字——毕加索。在聊正主之前,B 君想先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为何西班牙人的名字辣么长!辣么长!
得从名字构成说起。西班牙的名字由三部分组成:教名-父姓-母姓,女性的名字稍微复杂一点:教名-父姓-de-夫姓。那个 de 放在夫姓前边,意思是该姑娘“得”到了该男子。假如我给自己起个西班牙名,大概是——猴赛雷·B 君·艾玛。
这么长怎么叫?也不用太担心,一般场合只需用教名的第一节名字加父姓就 OK 了,毕加索君就是巴勃罗·毕加索,你也可以叫我猴赛雷·B 君。
等等!为什么毕加索的称号用的是母姓?
只能怪他爹的名字鲁伊斯不够特别,于是他选择了使用母姓来称呼自己。除了毕加索这个特例,有时母姓家族过分显赫,压过了父姓家族的声望,人们也会用母姓或者两姓并用。
好了,总算唠清楚了毕加索比唐诗还长的名字来由,该聊聊他的画艺了。首先声明我看不太懂,但我想同样看不懂的人也不少,于是我开始思考两个问题:
一、我为什么看不懂;二、为什么看不懂的画影响力如此巨大。

知乎上有专业人士解答了第一个问题,摘录如下:
人类与生俱来的默认视觉母语是“现实主义”。看不懂一种艺术形式的原因是“语言不通”,无法识别。
毕加索的名气已超越了艺术的范畴,知晓这个名字的人恐怕 90% 都如我一样没有任何艺术知识背景。今天我要用一个纯粹外行、艺术白痴的眼光来赏析下他的画作(本来就一窍不通)。
《梦》
《梦》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假如有模特的话,一定是毕加索心爱的女人,随意垂于臂膀的吊带、半露的胸膛、安然自得的姿态与申请,这是女人在爱人面前才会展露的温柔,也只有爱人能把这种自然的媚态展露无疑。网上一八,果然《梦》是 47 岁的毕加索为 17 岁的恋人所作。另外你一定会发现面容被阴影割裂、手指有六根之类的怪异之处,而这些就是毕加索的风格缩影:

我的眼睛与世人不一样。

再看看下面的这幅《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城镇, 1937 年被纳粹飞机炸了个稀巴烂,因此毕加索满怀愤怒作出了此画。画里你可以看到各种人头、人手、人脚被怪异的直线割裂,灯泡的光线照出无生机的脸。不必看懂每一个意象,只需感受这些意象给你带来的感觉——无助。
《格尔尼卡》
毕加索也不是生来就开了那种天眼,他年轻时候的画作更容易看懂,或者说更为写实。16 岁时他为一次画展创作了三幅画作,小毕的画虽然中规中矩乍看不觉惊奇,却有一种“封魂”的功能,仿佛人物的灵魂被画笔封印在了布上。
《第一次圣餐》
《祭坛男孩》
《科学与慈善》
重点说说最后这幅《科学与慈善》。看上去是一幅写实的画作,却已经能窥见小毕未来的方向。床上的病人左手捂胸口,是正常的肤色;右手在医生手中,是跟床单一样的黄绿色。她的眼睛依依不舍的看着妇人手中的小孩,没有伸手去借递过来的茶杯,像是在羡慕孩子勃发的生机。
结合画作的名字《科学与慈善》,病床左边的是医生,右边的是慈善志愿者,这些都很正常。而奇怪的是,小孩也在用一种与年龄不符地凝重申请盯着床上的病人!为什么婴儿要用这种表情?我想毕加索要表达的是:慈善是人与生俱来本性。
他看到的世界就是如此,那个世界的虚实与真幻都是圆融互通的。那么回到最开始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看不懂的画影响力如此巨大?

据说毕加索第一个学会说的话是“皮兹、皮兹”,是西班牙语“铅笔(lápiz)”的简短发音,成名之后我们自然可以说——“毕加索的眼界是与生俱来”。看上去更像是后人附会,不过无可否认,他的眼睛看到的事物确实与世人不一样。
《自画像》
就像人第一次发现烤熟的肉更好吃,第一次尝到石头上的盐,第一次吸食烟草一样,毕加索的视角(或者说世界观)拓宽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你也许会认同这种世界观,也许不会,但看过之后你知晓了另一种世界观的存在,就像有人告诉你你家楼下有一个巨大的神秘地窖。
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代画艺巨匠,但谁不想看到与世人不一样的东西呢?谁不想拥有“第二双眼睛”呢?

算你们走运,我有办法。

人都眺望开阔的风景,高山上、大海边,那种自然的气魄让人感觉浑身舒畅,忘情于天地。而假如这时候你既能一眼扫遍几平方公里,又能看到远处景物的细节,难道不是一种新的视角吗?用这个就行了。
假如你用它画出了“超空间主义”传世巨作,请别了在传记中提到 B 君的功劳。(暂未上架,敬请期待,价格 1000 出头)
【夜听】To Know Him is to Love Him - Amy Winehouse
【夜读】Steiner 望远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