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诞琦,以全美女生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美国数学冬令营、物理全部满分、化学获得大学免修考试、环境监测课题获美国式创新奖和环境特别奖、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协会副董事长。不难理解正是这些傲人的成绩和学术研究能力帮她叩开了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哥伦比亚等8所美国名牌大学的大门。著有《如莎士比亚悲剧》、《面对面的办公室》等。
沈诞琦:波士顿人(三)
在那些烤肉派对上,彭一是大厨,他烤出来的串大家都觉得好吃死了。“这么好吃,可以去开家店啊!”肯定有很多人这么顺口一提。彭一的烧烤配方于是成了刘晓一伙人开始卖烤肉的一大原因。创业的其他原因呢,刘晓说:想和朋友们一起做一点事;觉得这样的小摊很温馨,有童年的感觉。
十一月的周末,我跟着刘晓和程远出了一次车,为了在上午十一点赶到市中心中国城的销售点,我们从八点半开始取车,加水,加油,加气,从厨房里拿出一箱箱的串……餐车由一辆1988年的雪佛兰卡车改装,老爷得厉害,一个转弯厨房里的东西就七七八八地掉。程远开着车,对我说:“记者啊,你一定要写写,波士顿的路况太糟啦。”
因为“想和朋友一起做点事”而办起了烤肉餐车,开起来之后合伙人们才意识到他们低估了餐饮业的辛苦和运营成本。除了食物本身的成本,还有油费、市政府向餐车收的税、在市中心租个小冷柜的租金(三千美元一个月!)……几层油刮下来,烤串车真正是薄利多销。为了在激烈的餐饮业竞争中存活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大。一开始多少有些玩票的刘晓一伙,现在已经下决心把这桩生意好好发展。他兴奋地拉我去看自己的第二辆餐车,比第一辆大得多,一个月之后就可以上路,“1995年的雪佛兰呢!多新!”自然啦,和1988年的那部一比,新多了。他还买下了波士顿郊区的一个店面,两个月之后就准备开一个烤串实体店。两部餐车加一个店面,估值就要上百万美元了。
和杨临风和平川的事业相比,“卖串”显得很“屌丝”,这也意味着拿着MBA文凭的刘晓做这个决定需要更大的勇气。听我讲起刘晓的创业故事,我身边的朋友评论说,“我可不想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在烤羊肉串。”而几个投资人则讲,父母觉得这笔投资是胡闹,不支持。可是,只要你和这伙人在一起混一天,在大喇叭的流行音乐和烧烤的烟雾中聊聊,你就会发现这绝不是想象中的“小本买卖”。刘晓谈着“投资回报”,“市场需求”,还谈到他们的终极梦想:把烤串店开遍美国,最后开回北京。我说,北京可不缺卖羊肉串的。他们却说,那些店都很脏很差效率很低,他们想把一个卫生、亮堂、服务西式的烤串店带回故乡。
比起杨临风和平川的公司,刘晓的小摊让人更直观地感到温馨。零度的寒风里,有两个小姑娘,一口气点了十几串,站在风口里吃,吃完了继续点,如此几番。彭一从餐车走出去抽烟,对她们讲,“要不试试咱们的新品?咱们正在实验烤翅、烤香菇、豆皮卷金针菇……”两个小姑娘眼睛发亮,缩着头颈等新品出炉。有个大妈在羊肉串上撒了辣椒粉,尝了一口就说,这辣椒粉能不能卖她一点,比中国城的辣椒粉好吃多了。还有个顾客尝完了丢下一句话,“比法拉盛的好吃。”刘晓听到这话几乎跳起来,拉着程远直问:“他刚刚是不是说我们比法拉盛好吃?他真的说法拉盛了吗?”——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社区,因为聚居着大量大陆移民,于是有着全美最正宗的中餐馆。
离家乡太远太久的我,在波士顿听到这些对话,有点想哭。
四、
“无二烤肉”烟雾缭绕的餐车里,那个宣称自己只是跑到波士顿来玩的程远,是个嘴挺贫的北京人。我说你怎么嘴那么快。他就说北京人都这样。我说你哥们刘晓就挺积口德的。他说,刘晓嘛,他哪里还是北京人,他是波士顿人。
这句话让我想念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陈郢。在我写作这篇文章时我不断想起他,想起朋友们提起他的名字时眼睛都会一亮。陈郢只在波士顿呆了两年,却仍然在感恩这座城市带给他的改变。在进哈佛商学院之前他是一个成功的私募股权投资经理人,从商学院毕业后他正在江苏农村做他的货郎:那是一个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电子商务模式,既有实体店也有网购,目标是大幅度地减少农村消费的三大问题:价格高,假货多,选择少。曾经的工作中他做惯了大企业的战略,而现在他正在解决如何赢得一村子排外农民的信任,如何积累和归纳细节经验。有一天我忍不住辗转联系到了他,想和他聊聊,为他的公司做个小小的宣传,他婉拒了我,他说创业之初就想好了两年之内不见媒体,因为他的客户都在小镇和县城,只要服务好他们就可以了。还因为他的创业十分艰难,很多基本的问题要花很久才能想好。
在那封陈郢罗列了创业之初的恐惧的email中,他引用了一段给他在哈佛商学院恩师的信:
进来的时候,我是一个私募股权的投资经理;而离开这里时,我是一个立志为弱势群体创造价值的社会创业者。哈佛商学院在我的这一转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帮助我在认识我和我自己、我的家庭、我的社区、以及这个世界的关系上,变得更加透彻清晰了一些。为了获取这稍许更加清晰的感觉,我花了许多时间拷问自己,也有过许多现实的挣扎,但我仍旧为自己的转变感到惊讶。有时候,往往就是这一点点的清晰直觉,就可以让一个人做出非常不同的选择,拥有许多崭新的特质,甚至涌现出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执行力。我深深地为此感激您,感激学校。
这是许多在波士顿的中国留学生的共同经历,这个全世界最牛逼的大学城所提供的精英教育,不是让学生固守在自己的阶级或者小世界之中,而是鼓励挑战和创新,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从城市到农村,拿着MBA卖羊肉串……
冬天又到了,波士顿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气温零下五度。这里的冬天太长,四月飘雪是常有的事。波士顿的中国人习惯了华氏,就说:“冻死了,今天才二十度!”美国西海岸的湾区永远不会那么冷,一年四季都是20摄氏度,而不是20华氏度,旧金山——硅谷——斯坦福的中国留学生也头脑发热在创业,满地找钱。西海岸的这群中国人和东海岸的这群波士顿人有什么不同呢?也许是天气的不同吧,寒冷的天气和温暖的天气让人渴望不同的东西。也许是地域的不同吧,波士顿中国学生的创业的选择无疑带上了深厚的波士顿印记:教育、科技、扶贫、生物医药——这些领域全都是波士顿这座城市闻名的强项。
冬天的到来还意味着: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又要来哈佛听各类创业的点子;MIT Chief中国创新和创业论坛又要热闹地搞上一个周末;“博士屯”波士顿屯着的中国博士要毕业了,手里握着论文和专利,各省市政府代表团轮番来屯里介绍回国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么多波士顿人在创业,有多少个只是泡沫?多少个会输掉裤子?还有,还有多少个会让人想起来眼睛一亮心头一暖?这点头脑发热的理想主义,来自丰裕无忧的波士顿,也许当今的中国,也的确需要一点。
说明:本文根据2013年夏秋对阳光书屋、辅仁暑期学校、无二烤肉的采访。
全系列一共三篇,回复“波士顿人”,可查看另外两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