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原力觉醒,未来发生
——旧世界与新世界,社会心理的10个变化,8点思考,“创世代”作为一个群体浮现,创新嬗变将如何让未来发生
2015年最后一天,和朋友一起咖啡,聊到周围环境的点滴变化,聊到创新生态的纷纷扰扰,聊到身边很多朋友和业者的新去向和新取向,聊到各自的读书学习和千读,聊到一些原来的和新近的感觉,以及自己的感悟,咖啡完了就完了。没想到Helen邀请在Founder’s Book Club做跨年微分享,本来已经放下的话题,就又捡了起来。小范围讨论,希望大家听完就忘,批评之,忽略之。分享时的不准确标题,《旧世界、新世界:社会心理的10个转变》,其中有些变化并非始于过去一年,但过去一年显著加速。
分享之后,Tony、Helen、祁蔚、Clay、YvoonneZ、WeiF、王禹等,还有个人一直非常敬重的James 洪老师,希望我整理出来,作为Founder’s Book Club的新年开篇。开篇不敢当,把10点内容复原就好;前2点需要在语音分享的基础上做些补充,后8点一笔带过,末尾说些我所看到的“一个群体的浮现”以及相关微思考:
第一个变化:世界变大了,从中国市场移步全球市场,一批人的心灵边疆、创新视界空前拓宽。
周围一批人正在走出去,不是资本外逃,不是移民,而是把企业、投资、技术、产品做到美国、欧洲、亚非拉乃至以色列;他们不是中粮、中远、两油……不是任正非,不是柳传志,不是张瑞敏,甚至不是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他们是一批才刚刚崭露头角的70/80乃至90后。都说中国市场全球最大且腹地广阔,即使如此,并不能让这一代人止步。这批人不是出去搭便车的,不是去亦步亦趋的,他们是中国创新、中国资本,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历史上有过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式的讨生活,但这波人连去做白领金领都不是,他们是去闯世界、创世界的。在硅谷、纽约、波士顿、西雅图、首尔…..我在和他们的交流中,看到了黄色DNA里蓝色文明的味道,这是一个“新人种”。
过去遇到不少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创业者,一上来就是全球打法,欧洲研发、美国资本、硅谷产业化、珠三角制造,近两年中美资本、美国技术、中国制造乃至美国制造、全球市场的打法也处处可见。互联网本来就是国际化的,移动互联网一上来就是全球化的,而这批人按捺不住要做未来世界的探索者、创造者,且当仁不让。

斯坦福 d.school, 设计思维的倡导者
第二个变化:心脏大了,乐于尝试、敢于失败、屡败屡战、敢于冒险,投资泡沫、投机驱动不能解释。
有朋友问以色列的小伙子为什么创业,答案是即使失败也就是回到以前身无分文的生活,大不了从头再来;失败过去是一座从心里压死人的大山,失败现在是通往未来的山路;在国内的连续创业者、连续失败创业者身上,能看到越来越多老一代企业家无法理解的恣肆乃至放肆,自在以及自信;不仅富二代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草根创业者也是同样。他们是创业高海拔地带的赤脚“王石”,创新“探路者”式的年轻“王静”。包括有硅谷朋友在内的不少人问我,你对国内仅仅在做类似Oculus、HoloLens、Google Glass的创业团队就有上百个怎么看,我说这不是泡沫,是养分,不一定有一批企业能够起来,但是一定会有一批人带着更大一批人成长起来,否则我们在这些领域永远是无边荒原,技术创新的沃土从何谈起。光流、蚁视等一批企业,失败又如何。一头猪永远不知道一只鸟要飞往何方,即使这头猪自己有一天也能飞起来,飞一阵子。只看眼前利益的现实的功利主义者,永远无法理解梦想的力量。“吃饱了撑的”、“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样的话,其实是一头猪每天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提示。
第三个变化:锐力
越锐越有力,越创新越有人顶,越大胆越有戏,越锋芒越个性越受欢迎,越性感越有味道。做事的人自己越坚决,支持的人越多,如果越老成持重、温润圆滑,反倒越没有温度,follow的人越来越少。这是社会心理取向的反转。15年前新周刊借用我造的那个词 “新锐”的时候,这样的过程似乎刚刚开始不久。
第四个变化:学习合作
这一波人显然心态更开放,更乐于合作(说起来简单),多赢、多元思维替代了零和思维,窝里斗的老旧文化比较少了,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应用无障碍,商业、思维从里到外都是新的;这方面知识系统的快速迭代,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人与人的信任、沟通、协作成本。

斯坦福 d.school - The Only Way to Do It Is to Do It.
第五个变化:开放新思维。
第五个变化是大家都比过去“活开了”,不吃独食,不忌恨对手(说起来简单),拥抱竞争,对手不再只是用来商战、消灭的,可以是用来结婚的;巨大的并购,甚至可以是一场闪婚;与其说资本是积木游戏的助推者,不如说资本式的开放流动思维才是;大公司之于小公司,也可以不只是抄袭、扫荡,而可以是并购、开放平台、生态协作。
第六个变化:探索未知,打开自己。
对于“看不懂”的知识的心情,从嘲笑晦涩、讨厌漠视,转变为“我需要学习”、“敬畏未知”。面向未知,更多的人愿意打开自己,这是教育、学习、阅读潮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而教育、学习、阅读潮,又是自我重新启蒙的催化剂。
第七个变化:真正的共享经济,首先是共享企业自己。
从自己掌控到与他人协作分享,企业家、创业者进化的第一落点就是组织变革。分布分散,激发个体,平台连接,合伙人制而非单纯的股份制意味着真正以人为核心的自组织的大范围流行,这不是一场感冒,或者一场转瞬即逝的流行。前年我把DCCI开始变成合伙人制后第一个月的感受就是,这简直就是生产力大解放、人的大解放啊,包括自己能够满世界跑来跑去做面向未来的事情也得益于此。可是为什么思前想后了三四年才行动?反思。

斯坦福 d.school,设计思维训练空间
第八个变化:开放分享者。
小聪明还在,抖机灵还在,刷存在感还在,但是真正具有思考、探索、专业、分享精神的个体正在从各个角落涌现;创新大爆炸,在很多时候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灵感大爆炸,个体一旦醒觉,智慧奔腾而来。
第九个变化:友好与爱的找回,当情绪连接……
这是从周遭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另一个变化。戾气、焦虑、不安、高压的情绪依然在我们社会蔓延,但更多的时候陌生的友好、关爱的情绪也在蔓延。距离大爱、博爱还很远,但爱的能力正在被找回。周围的人,比过去更愿意从内心拥抱周遭。网络不仅连接亿万人的思考、知识、信息,更连接了亿万心灵、情绪,无时不刻的连接,无时不刻的共振共鸣,微妙的改变,就在一个个内心,一个个瞬间。
第十个变化:走出物欲饥饿,进入精神饥渴,未来内心丰盈?
这是今天要分享的我所感受到的第10个变化,周围人的饥饿感、饥渴感的内涵开始变化。原来是欲望饥渴、物质追逐,成功的定义是财富,现在开始变得饥渴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成功开始与梦想有关,至少与理想、意义和价值有关;财富是新的循环的一部分,越来越多人开始知道那是个重点,但不是终点。即使不确立信仰,也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

斯坦福 d.school, 设计思维工坊
微思考1:社会心理变迁临界点。
2015年,社会心理变迁过程显著加速了,且远比商业变革过程来的更为强烈、深入、影响深远。有过去二十年网络之于中国的种种催化做基础,每一个个体具体而微的心理嬗变终于汇流成为创新巨浪,在遇到障碍物的时候不仅不停息,反倒陡然掀起一场创新海啸。
那个在内心的希望里若隐若现了许多年的场景,终于开始变得清晰、逼真了。千年酱缸里的旧世界、活力跃动的新世界,在社会心理的变迁里,就这么走到了转换的临界点。
改变平衡的力量,往往只是在天秤一端新加的那1克重量;让历史发生位移的因素,有时也只是整个社会中那微小的1%。而眼前的这个1%,就是网络驱动的智慧连接、创新驱动的灵性觉醒。
微思考2:变革首先是个体的心理嬗变过程,历史并不宏大。
所以说社会变革,其实首先是人的变革,而人的自我变革,首先是心理的嬗变过程。这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在一个个个体内心千折百回、悄然转变的过程,历史不宏大。
人生所有的事,最后都要回到人、指向心,做事的同时还需修心,心灵与商业不同步或者滞后,就会像有些人比喻当前的社会,“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

北京设计周创新工坊,设计思维训练营
微思考3:创世代,新华人,未来希望。
而现如今,有这么一批人、一拨人、一整茬人,正在迎头赶上,他们从心智到知识、从专业到视野,仿佛都已经为未来做好了准备,为走向全球做好了准备,为新一轮创新周期做好了准备,为更为剧烈的变革做好了准备,甚至他们自己就要做新的变革的肇始者。
无论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还是深圳,无论在各地的创新企业、创业企业、大学、实验室、投资机构、媒体以及专业职业人群当中,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创世代已经触目可见,相对比例不高但绝对数量正在显著增长。
这一波人,我造了一个词,用来概括他们,“创世代”,创世代是China中国和innovation创新的合体,创力量,创世代,新华人,新文化;他们共同的特征不是年龄,而是智慧迸发、灵性觉醒、创新驱动、专业精神、善于合作、开放分享、友爱有爱、有信念有信仰的新国人、新华人,他们引领更多人的DNA产生蜕变,革除千年积弊,与历史文化的劣根性作别。
微思考4:四种亚文化,“创世代”才是未来。
我姓胡,所有观点都是胡说,如果非要再胡说一句,那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个人一直认为有四个亚文化,一个是龙文化,一个是熊猫文化,一个是猪文化,一个是新文化”。前三者不说你也懂的,新文化才是这个民族精神的引领,才是心理蜕变的关键。而由科技创新而社会创新的创新文化,是新启蒙的现在,是新文化的未来,更是泛中华在地球村的未来。

北京设计周创新工坊,设计思维训练营
微思考5:让创新变革首先从个体内心发生。
当然必须承认,整个社会依然处于巨大的惯性之中。但是,一批“创世代”已经出现。每个人的大脑,那些被激发起来的欲望,创新的中国可以期待。如果整体性变革没有发生,那么让我们作为个体从内心来完成这样具体而微的变革。就像前面说的,历史其实从来不宏大,无数个体的心理嬗变完成了,历史也就转身了。
微思考6:未来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心智、精神。
未来不会自动到来,未来不仅在于AR/VR、AI人工智能、BCI脑机接口、BIO Gene、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等技术层面的研发创新,更在于技术背后创新人群及其身后社会族群的心智成长、心理进化。这是过去两年我做全球前沿创新20领域研究探索最大的感触。尽管联合一些朋友以硅谷为基点发起”Future Community未来会”尽些微力,尽管我创立了面向全球创新技术的”Future Labs未来实验室”想做些没有人做过的事,但是前路漫长,唯有历经磨难方才未来可期。技术意义上的未来正在到来,但是心智意义上的未来还在催化过程当中,第二个方面的准备,远没有第一个方面充分。我们的科技文化还好,商业文化当中有相当多的糟粕成分,比如忽悠,比如江湖,比如官商,比如短视,比如过度功利……

北京设计周创新工坊
微思考7:创新生态的三个构成,技术知识系统只是其一。
新一轮创新周期也好,创新下一浪也好,智能互联网也好,智慧经济也罢,是真正硬碰硬的立体竞争,是前沿技术的创新火拼,是生态系统的全盘决胜。
族群心智心灵、创新科技文化、技术知识系统,这三者缺一不可。所有这些共同形成的催化反应,才能够产生创新大生态,才能够催生创新沃土,才能够由科技创新而社会创新。否则要么是中途萎缩的残疾,比如日本,要么是技术助纣的邪恶帝国……
微思考8:什么是我们这个族群的原力?让原力觉醒。
在这样一场波澜壮阔、影响全球、将会持续数十年的创造未来历史的创新浪潮中,中国力量、华人智慧的所做作为,如果只是资本、技术、商业、利益、政策、方法层面的博弈,没有无数个体的智慧迸发、灵性觉醒、心智成长作为基础,没有一个群体的现代性作为原力,恐怕越往后会越力不从心。我们的未来,一定不是恶龙,一定不是肥猪,至少是功夫熊猫。而我所期待的,当然是“创世代”式的原力觉醒。
即使都是行动的巨人,没过几个沟沟坎坎,作为心理的矮子自己就已经趴下了。即使先选个貌似安全的地带做着赚钱的营生,饱食终日,却成为一头又一头连飞都飞不起来的猪,肥有何用?国内创业大潮中不乏创新的中坚力量,但是许许多多缺乏创新的部分,俨然猪栏理想、肥猪思维。
而创世代不是,创世代和我们一起,原力觉醒。

千读社群新书《创业时,他们在读什么》
已上市,并隆重推出千读新年礼物
-限量版千读帽衫,
购买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店铺
或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