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强调制造业回归,是因为明白制造业的重要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而非担心产业真的会转移到美国。

纵观制造业在美国的发展脉络,能看到一条令人深思的曲线。最开始,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制造迅速崛起,在19世纪末形成“美国制造体系”,并在二战结束后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
然后,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金融业和服务业在美国的地位与日俱增,制造业逐步流向更具成本优势的中国。对于这种“比较优势”的实践和外包产业链的收获,美国人尚且喜闻乐见。
如今,金融危机以来,制造业对一国经济稳定的作用显而易见,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让美国人慌了神,并展开一系列刺激制造业复苏的举措。比如在奥巴马任期内,“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国策被再三强调,多个政策、项目和科技中心纷纷出台设立,制造业重回美国人的主流视野。
与此相对的,是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的困境。美国“制造业回归”所带来的产业流出效应,让许多人惴惴不安。问题是,美国制造业究竟回流了吗?美国强调制造业回归,真的是要将外包出去的产业全部收回吗?这对中国制造有何启发?
美国制造业有没有回流?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琳赛奥顿斯基撰文《别想当然以为美国制造业回流了》。文章认为,尽管美国一些公司转变了以前将制造业外包到其他国家的做法,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回流是普遍趋势,全球供应链依然欣欣向荣,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
奥顿斯基的说法,很显然和大众看法不同,也和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在制造业回归上的高调政策相悖。但是,如果仔细读奥顿斯基的文章就会发现,他的观点的确有严密的逻辑和数据做支撑。
比如,在新增就业的贡献上,制造业回流所带来的就业只占美国新增就业的4.6%;从回归企业的数量来看:2014年有300多家、 2013年有210家、2012年104家、2011年为64家、2010年仅有16家。尽管增加趋势明显,但和数量超过25000家的外国子公司、全球雇员超过3600万人的美国跨国企业比,这些数字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尽管有一些企业回归美国建立新的工厂,但同时也在海外建立新厂。
但重点不在于此。探讨制造业回流,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制造业回归”的本质是什么?
无论是奥顿斯基还是奥巴马,在“制造业回归”这个问题上都犯了咬文嚼字的错误。应该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大力推行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国策,本质上是检讨美国产业的空心化,争夺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特别是高端制造的制高点。
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
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美国规划更是浓墨重彩:2009年出台《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和《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重点布局纳米技术、生物制造、高端机器人、航空产业、电动汽车等产业。2012年财政增加了国家科学、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意在开发先进制造技术。
奥巴马的努力似乎取得了成效,2014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名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增速也高于同期GDP增速。但很显然,这只是问题的表象,背后的实质是——
美国政府看到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心仍在制造业,制造业将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奥巴马政府强调“再工业化”,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为新一轮产业革命进行充分的准备。因此“再工业化”也好,“制造业回归”也好,本质上是实现美国产业的升级,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制造业回归因成本下降?然并卵
在美国启动“再工业化”的过程中,外界将“制造业回归”的动机归因于制造成本的下降。比如,近10年来美国制造业人力成本的下降、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成本降低、以及美元作为全球储备带来的优势竞争力。
例如,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估计,现在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中国高5%。更令人震惊的是,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而在2015年下半年,就多数面向北美消费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国低成本州生产将会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多数人由此认为,大量的制造工厂会在中国失去成本优势后回归美国。
这是一种极其肤浅的解读。因为不管美国如何节约成本,新兴市场国家的成本比较优势仍然明显,从全球“产业飘移”的基本规律看,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和外包仍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美国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美国强调制造业回归,是重视制造业的重要性。这是我们才真正应该学习的,而不是担心产业真的会全部回到美国去。
中国制造能学到些什么?
说回中国,无论是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或者是产业重塑,其基础都是制造业,可以说未来经济的命脉就是制造业。在美国,制造业的体量在所有产业中排名第一,没有其他任何产业可以撬动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果失去制造业的支撑,服务业和金融业将会面临崩盘。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造能力,它也不可能会有创新能力。所以,中国应该充分重视制造业,将其作为产业复兴的基础,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予以重视,而不是任由制造业沉沦而强调虚无缥缈的服务业。要知道,美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美国制造业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支柱,2005年之前,制造业一直都在美国的GDP中占有最高的百分比。
2006年,房地产业上升到首位(14.9%),制造业屈居第二(13.8%),但是在2008年之后,制造业重回榜首。不要忘了,中国不过是在2010年在制造业规模上超过了美国,美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强国,它就从来没有抛弃过制造业。

本文作者马光远,独立经济学家。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