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a Qin
谷歌工程总监、未来学家库兹威尔(Ray Kurzweil)曾在2013年大胆预言,用不了15年,人类即将迎来永生的临界点—— 那时科学进步所能够延长的寿命将会超过被它夺走的时间。
撇开社会、伦理问题,最大限度的追求健康长寿是人所共有的愿望。
以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正对医学健康领域巨资投入。
2015年福布斯中国科技先锋把目光投向在医学健康领域做出创新的科技创业者和先锋人物。

左上:徐铭恩
携诺飞生物科技创始人
3D细胞打印
右上:陈琛
苏州同心医疗创始人
人工心脏
左下:黄宗斌
普惠生公司CEO
体内植入传感器
右下:赵立平
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肠道微生物
我们希望用“跳出医学看医学”的眼光,在互联网、大数据、软件、新材料、传感等新兴学科兴起,并与医学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寻求代表下一代趋势的另类先锋。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正推动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但可能过不了多久, “植入身体的传感器将带人们步入‘你联网’(Internet of You)的时代。” 普惠生公司(Profusa,Inc.)CEO黄宗斌博士说。
通过体内传感器,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连续地查询自己和家人的各种体内的生化指标,这些数据和信息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你的饮食、运动等日常生活习惯;实时采集的数据还将通过云端与医疗机构连接,成为移动医疗、保健乃至未来公共健康的信息基础。
汽车坏了可以去4S店更换零部件,人的器官坏了是否也可以像购买零部件一样随时更换?
显然,巨大的市场需求无法依靠有限供体的器官移植来满足,但各种人造组织、器官的出现已经为未来人造器官产业的兴起叩开了大门。
从人造皮肤、人造骨骼到人工心脏,利用3D生物打印的肝脏、肾脏等等,在技术推动下,人工器官已经进入商业化发展的车道。
“在人工心脏方面,中国有能力做到全球领先,并影响和推动全球市场发展。”同心医疗创始人陈琛博士表示。
细胞打印既是3D生物打印技术的前沿,也代表个性化医疗的方向。
“通过取自人体自身的细胞,未来加工、订制各种组织器官可能既高效,又便宜。”捷诺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徐铭恩教授预测。
而当前,3D细胞打印正在撬动潜力巨大的药物筛选市场,并在术前仿真、修复整形等领域优势尽显。
人体微生物的研究是当今生物医学界最热门的话题。
人们发现,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因素不仅仅是人体自身细胞和遗传基因,还与和人体共生的微生物菌群休戚相关。
在细胞数量上,后者占人体细胞总数的90%,基因容量约是前者的100倍。
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运用大数据的方法研究肠道菌群,并破解了肠道细菌与某些重要疾病相关联的密码。
他不仅亲身实践微生物疗法,成效卓著,还在努力将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成果推向商业化应用市场。
他的邮件签名档令人印象深刻:身材均匀、饮食适度、活得长寿、死得快速。
福布斯中国科技先锋并非是一个榜单。
我们希望聚焦某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通过对该领域结合全球领先创新技术与商业发展的代表性先锋人物的报道,吸引读者对前沿科技的关注,洞察科技商业的发展趋势。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持续对科技先锋进行报道和追踪。
在医学健康领域,免疫治疗、基因检测、医学机器人等同样是我们关注的热点方向,我们期待在其中找到结合“科技+商业”的先锋人物。
“按照基因遗传的理论,人的理想寿命是150岁;大多数人到三四十岁便进入亚健康状态,此后一直走下坡路;还有一部分人的晚年在苦不堪言的病痛中熬过;他们的寿命通常在60至90岁之间。而如果我们从现在就注意调节,让身体重新回到健康模式,则至少可以活到120岁。”赵立平说。
追求永生未必是合乎规律的选择,但活到120岁,毋庸置疑,将是触手可及的梦想。
未来的人类会怎么样?

科幻电影《终结者》、《黑客帝国》、《星际穿越》中种种匪夷所思的科学幻 想正在现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在 2015 福布斯中国科技先锋关于医学健康的专题报道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以下趋势。
人在变成“半人半机器”吗?
是的。恐怕用不了几年,电子机械驱动的人工心 脏就会普及,3D 打印的皮肤、血管、骨胳,乃至肝脏、肾脏都可以在人体器官商 店任意购买,只需一名机器人医生操作的手术,就可以精确更换。
为了延年益寿, 人正由纯粹父母孕育的后代,变为“半天然、半人工”的产物。
人体会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并永远在线吗?
是的。这种“联网”已经远远超越 了人与人之间外部的、信息交流的联网,而是每个人的身体通过植入的芯片传感器, 与外部网络之间的沟通联络。
这些植入人体的芯片会实时收集关乎人体生物健康的各种指标,并且结合大数据,做出判断、预警。
无论在饮食、运动、工作时, 人们未来做出抉择的依据将不再是直觉和感受,而是综合直觉感受以及外部大数 据的判断。
公共健康的策略也会因此彻底改变。每个人的身体中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都由网络监控,在任何疾病出现症状之前,就将被传感器识别,从而消灭于萌芽之初。
人,会到达永生的边缘吗?
有可能。基于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上述趋势,未来学家、谷歌工程总监库兹威尔(Ray Kurzweil)预言,用不了15年, 科学进步所能够延长的寿命将会超过被它夺走的时间。
也就是说,人将进入“永生”。此外, 人体冷冻技术的商业化发展也为当前遇到致命疾病 的患者赢得了延缓生命的时间和可能。
在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芯片传感等等高科技的交融促进下,人类正在向“新一代”发展——如果“进化”意味着更美好,我们无法将其称作是一种“进化”。
当人脑可以任意移植、替换时,我们不知道“我是我,亦或我是你”;我们了解这些技术发展的脆弱性——极度依赖外部网络的风险毋庸置疑。
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可能会让人与计算机 PK 智商时一败涂地,人类是否会因此 灭绝?或许不。正如《僧侣与哲学 家》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一书的对话中僧侣对“人工智能”的描述:它可以“玩”,但是它完全不知道玩耍的精神;它可 以预估未来,可是它无法为未来忧愁; 它可以记录过去,可是它永远无法为过去产生喜悦或悲伤……
我们可能无法阻挡人类向着技术进步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一定会不断问自己:我是谁?

本文来自于《福布斯》中文版2015年10月上
本文为福布斯中文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