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你有哪些「一般人我都告诉他,但他都不听啊」的忠告?
(知乎日报注:本文仅供了解,具体情况处理请遵医嘱)
1
有脑梗,请立即在最短时间内就诊
如果自己发现突然一侧手脚不能动,可能中风了。不要管时间是不是凌晨,也不要嫌多麻烦,这时候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就近有资质的医院。Time is brain,及早送到,神经科医生在 4.5h 时间窗内有办法把血管打通,甚至可能不留后遗症。方法可以是静脉溶栓,也可能是做介入动脉取栓,但必须是在时间窗内!时间窗内符合条件不溶栓,是要负责的。
2
即使后来无力症状好了也要送医院,因为那可能是中风前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早处理也许就远离中风了。
常见脑梗症状,嘴巴歪了,留口水,人意识减退了,一侧身体无力,头晕说话不清楚。
其他无力,急性出现四肢无力,一般不是中风,但很可能是低钾引起的周期性瘫痪,或者格林巴利或重症肌无力。不管哪种,同样早点来急诊找神经科大夫。
3
上年纪了请不要到不正规的地儿按摩了。颈部按摩引起颈动脉夹层偏瘫的例子也不少了。
4
糖尿病 + 不戒烟≈后半生与多枚个支架 + 药物相伴余生。
看过糖尿病不忌口的同时不控制吸烟的,冠脉血管全都是结节状、稀稀拉拉,心脏能不广泛缺血吗。
5
糖尿病不要低血糖
药要坚持服用,血糖监测也要监测,因为比血糖高点更糟糕的是低血糖,建议睡前血糖控制在 8 左右,身边可以备点儿零食。
6
癫痫发作时,不要把任何东西放患者嘴里。这种错误,有些医护人员也可能会犯。癫痫发作,用勺子撬牙齿,抓住不让活动。
这都是错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保护,因此,发作时移开可能伤害到患者任何锐器、硬物,禁止放任何到患者嘴里。和普遍误会相反,癫痫发作时几乎很少会咬到舌头,即使咬也是在发作的时候咬了舌头尖。放嘴里只会伤到患者或者自己。
7
突发的或者急性精神症状、痴呆症状,不要送精神病院!
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自勉脑炎(青年女急性记忆减退,精神妄想,磁共振阴性,被送至精神病院,直到发现人癫痫发作意识不清楚了,不得不送回综合医院,庆幸及时治疗后基本无后遗症),急性颞叶梗死(突发迷路的中年男,没被误诊),淡漠也许是伤寒,其他:狼疮脑,wenike 脑病。慢性硬膜下血肿(年纪大近期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差)、脑积水。
8
眼睛睁不开,不是眼科问题。是神经科问题,可能是重症肌无力。
9
坚持吃药,慢病也是生活习惯引起的共存模式
慢病包括常见的高血压病、糖尿病甚至癌症,以及进一步引起的卒中,冠心病等,这些病成因复杂,历经多年发病,往往和生活、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人体就想汽车一样,用久了,各个零件老化了,而至于汽车坏哪里,就和你开车习惯、爱惜程度有关。汽车老旧了,不是说换几个零件就变新车了,身体也是,全是体内血管老化了,加上高血压、血糖加速伤害,换掉血管显然不现实,只能小心的避免伤害,控制血压、血糖主要这是为了保护血管和心脏。
经验告诉我们疾病能痊愈,是源于我们小时候感冒、或细菌感染后痊愈。现实中更多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带病共存的情况更多了,成年人、年龄越大越是如此。慢病恰巧是其中之一(就像人肠道内和我们共生的细菌生态一样,陪我们自生到死)。感染性疾病有自限性,病因多单纯,发病时间短,大多数治疗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多感谢现在良好的卫生医疗,让传染性疾病变得更少了)。慢病病因复杂、漫长,不良生活习惯长期损害,因此先纠正不良习惯(每周不少于 150 分钟的有氧运动 + 清淡饮食、戒烟限酒,新习惯养成),避免持续伤害(控制血压、血糖就是在减少全身血管内膜和心脏持续损害),已经坏了的只能让它不要再进一步坏下去。常年带病,自然也常年服药,服药本身也是一个习惯。因此尽管有人常年高血压,冠心病,如果危险因素控制得好,依然能轻松突破耄耋。
10
如果突发前胸、腹部不适和后背部不适 + 一侧肢体麻木或者无力,记住,第一时间到有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医院!这种情况不多见,但可能很危险。
昨天 8 月 19 日下午 15 点左右,值班时来了个 52 岁男性,他说早上 9 点多看家里装修的时候突然出现胸口被东西瓜了样不适,接着双侧手脚麻木,满头大汗,后来麻木好转,只剩下右下肢麻木,但腹部和后背部仍然持续不适,难受是锐性不适,也可以说是痛,查体发现右下肢力量差,皮肤温度较低,股动脉搏动相对弱,整个就是右下肢缺血的感觉。查体时,在他右下肢抬起无力的那一刻,我脑海里就闪过一个非常危险的名词 --- 主动脉夹层。但这需要主动脉 CTA(CT 动脉增强造影)来确诊。于是我和我们主治商量后,立即直接私底下开通「绿色通道」把 CTA 做了,结果真的是这个不幸的诊断 ---胸主动脉夹层。应该是 StanfordA 型,是最危重的类型。以前听一位血管外科大牛说,不干预,第一个 24 小时死亡率 85%(本人非血管外科医生,有血管外科同仁也欢迎指导下)。
主动脉就是直接从心脏发出的主干血管,分支供应人体任何部位的血。血管本身也是最厚,压强最大的,分为三层,夹层是因为血管本身病变,高压血冲破血管内膜强行撕开一个腔隙,因区别于主动脉管腔,称为假腔(False lumen),并随着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不断的往远端撕开,假腔挤压真腔引起相关器官、肢体缺血。我想该患者右下肢单肢无力,假腔应该已经到了盆腔的髂动脉了。因此非常危急。不过这样的危重症发病率 0.5-1/10 万。
病人很快转到外科去了。
我在想如果,这里是指如果,有个病人没做这个检查,而忽然没了。对于家属来讲,家庭顶梁柱平时身体非常好,什么病都没有,结果一到医院就没了,这种猝死没找到证据和原因(或来不及),除了尸检能事后确诊。而在国内,尽管都接受了火化,却仍不习惯尸检。因此就很有可能成为无头案,一起医疗「事故」也就这么产生了。这病风险大,也许治疗上确实无能为力,但无头案的话,医患都可能无法接受。这里的话希望同仁们都有个警示,咱们老百姓们也有个了解。
医院里有个常见而残酷的现实:
在生命的最后很有可能只有你的管床医师希望你能活下来的。
Case 1:
2009 年 2 月底,地点是某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那是我实习的第一个科室的尾声。傍晚查房的时候发现一名病危的婴儿手脚冰凉的,神志嗜睡,让护士量了下体温,35.6℃,考虑是不是没夹好,再量一次结果同上。于是汇报住院总,住院总显得异常淡定的说可以给他升体温。夹在腋下,体温仍没怎么升,于是再加两个放在腹股沟,体温稍微上升。看了下患儿的资料,「捂热综合症」,肝功能、肾功能的指标都很差。
在和孩子父母沟通的时候总感觉他们会有种慢半拍的节奏。因为在说明病情严重性的时候,并没有见到该有的焦虑表情。可能是看到我们这么积极,语气上有点急了,孩子母亲说「孩子我们不要了,我们会考虑再要一个」。我楞了,我现在还记得那位母亲的眼神,眼神中留有的一丝乞求 + 哀伤 + 绝望。孩子父亲并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却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无奈,也理解了住院总的异常淡定。只是心里还有一丝的不甘心。第二天交班的时候,孩子还活着,放在恒温箱里,但仍没有醒。看他的时候,两口子还认识我。那孩子皮肤很白,如果现在还健康应该在上小学了。那是最后一天儿童医院,那边的实习正好结束,也不知道后续了。
前面一位儿科大夫提到捂热综合征后让我想起了这件事。简单讲下,捂热综合征,原理上讲就是因为高温 + 缺氧,引起患儿重要脏器包括肝脏、大脑功能障碍等甚至多器官衰竭发生的综合征。
说白了,就是人工造成的中暑!!!
主要原因是天冷,家属给婴儿裹太多衣服引起,所以多见于秋冬春季,你都能摸到孩子头上全是汗。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病我很惊讶,因为翻遍儿科课本和神经病学课本也没有这种病(原谅我当时没查过文献),显然这是一种因为愚蠢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病。但这样的悲剧这么多年来在各地就没停止过,前些天竟然在上海也报道了一例,那其他欠发达地区呢?我不是搞儿科的,儿科大夫应该更有体会。
说这事,也是希望这种可以避免的悲剧就避免发生。而已经发生悲剧的家庭,各位就不要去指责了,大家深表痛心就行了。因为他们的教训比谁都深刻,而指责只满足了指责人自己的宣泄,对当时人无任何裨益。
重要的是没有发生悲剧的人引以为戒!!!
Case 2:
今年 8 月某上午 10 点半左右我在值班,有位 30 几岁的小伙子告诉我今天他奶奶一会到,收入到他爷爷二人间病房。因早有交代,我只问了句,病人情况?他说病不重,老年痴呆。护士叫我的时候只说患者有压疮,皮肤不好。我看了病人,81 岁,嗜睡,叫醒眼神也是空洞的,身上除了有压疮外,关节部位很多紫癜。她消瘦到什么程度呢?她的大腿能清晰的看到股骨的轮廓;做心电图的时候电极都贴不上,因为胸前只有一层皮。脑子里只想一个词 --- 恶病质。并且不难推断是因为饿的。家属说她痴呆 3 年,近两个月吃饭不好,也不理人,总睡。那时直觉感觉不好,测血压只有 80/40mmHg--- 几乎是休克血压。但家属却淡定,貌似没意识到其中的风险。所以马上和患者的孙子谈了病情。同时用上了心电监护、开通静脉治疗。急抽血时,护士几乎找不到可以抽血静脉,特别是血常规,最后只好用指尖血查。结果也证实了老太太营养状态差的程度,白蛋白<30 就得静脉补了 ,她的指标只有 17,肌酶高提示她已经靠消耗肌肉来活着,甚至有心肌的损害。血小板也极低。和家属谈了患者严重病情后,他说了在以前能 70 已经是很高寿,80 几没了,也算是白喜事。然后说了以下:不要和他爷爷提病危的事,他容易焦虑;是不是该插胃管;签完病危,是不是要签拒绝气管切开等抢救的单子。老太太在我下夜班后第二天晚上没的。
同样 4 年前 VIP 收进来的,92 岁老爷子,多年前中风,不能说话走路吞咽,下面有 5 个子女,最小的也是爷爷辈儿了。入院后只做基本治疗,不进食也不插胃管。问老爷子哪里不舒服,他只作个揖,就自顾去睡了不再理人。家属也说了,你不可能把他后遗症治疗好,那么就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结果就是,低蛋白血症,两次感染,然后人没了。
一次值晚班,和一家属聊家常的时候,正好聊到他父亲。他说:「老人是得了肺癌,化疗多次,身体越来越差。后来在急诊,最后都去 ICU,上呼吸机了,哎。」我也感慨:「其实到了那个份上,人基本上不是为自己活着,是为活着的人活着。就像我们之前的老教授一样,又是气管切开,又是呼吸机,人也不清楚了,对于他来说他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只是遭罪。」我回头一看,50 几岁的汉子眼睛里竟含着泪「我最后悔的,当时不该插管的」我补充道:「但作为子女吧,总想争取一下,尽下自己的心...」
说完故事,在想:
1. 而现实中会遇到生存质量差或者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他们同时需要专业、密切护理的才能勉强生存。对于自身来说,生活质量差,对于家庭来说又是重大负担。国内毕竟没有安乐死这一法律支持。
这种情况,经济条件差的应该拉回家了;经济条件好点的就在医院走了;也有那种不差钱的,就能一直养着。每家大医院都会有这样的“人”,躺着也比一般年轻人收入高,能养得起照顾他的护工,剩下的钱能养活家人。
2. 大城市人员去世一般留医院而不是家里。以前想不明白,后来想想可能是因为住商品房,诸事不便。
3. 以前和家属聊过,她吐槽在医院照顾老人有多么多么的累,自己也累得身体不好了。要知道,他们可是三兄妹,三家人照顾。那独生子女呢,上有 4 老,下有小。不能保证哪个不生病的。而且一个就够呛了。最近收了个帕金森的老爷子,问他家属怎么不在,他说家属(爱人)住楼上(住院),子女呢都跑医院很多次了,再请假就罚钱...于是他自己签字请假回家拿东西。
以前还收一个教授住院,问子女怎么不来签字,她说在法国工作呢。中风了,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子女却不在身边,这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如果病情变化呢?签字的都没有。人生病的时候确实很脆弱,容易焦虑。也许原因也不是那么简单。
题图来源: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