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 Pascal Zachary
人工智能就像是一位美人,不断将追求者引至求爱成功的边缘,然后突然消失不见,空留下希望破灭和一头雾水的追求者。
许多著名人物再一次听到了人工智能那迷人的召唤和危险警告。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埃伦·穆斯克(Elon Musk)认为,人工智能的危险性甚至大于核武器。
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警告说,人工智能“可能招致人类末日”。
就连热衷于消灭疟疾等慈善事业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建议要小心管理数码形态的“超级智能”。
人们当前对于人工智能的深度恐惧,会不会成为未来电脑类喜剧片中的素材?
过去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慌,在事后看来都是很愚蠢的。上世纪50年代,人们对数字计算机的出现欢欣鼓舞,科学家据此预测,机器将能够将俄语即时翻译为英语。但机器翻译的实现历时不止5年,而是超过了50年。类似地,“专家级系统”的酝酿期也非常长,而这些根据人类专家的知识储备编写而成的程序成效甚微。与此同时,哈尔(HAL)、终结者(Terminator)、机械姬(Ava)与其他的一众电脑生成的人类对手,仍不过只是好莱坞电影里面的角色而已。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某些预言似乎已被实现。电脑现在能够从人群中识别人脸,在模拟真实场景的情况下通过电话提供客户服务。无人驾驶的汽车和递送包裹的无人机有希望引发物流和人员流动的革命。
能自行选择目标的炸弹,具有杀伤性的机器人,皆有望成真。针对用户的行动与计划进行记录、提醒、建议的数码设备,似乎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美人重现,且比以往更加艳丽动人。人类拥抱机器人的时代不再遥远,甚至可能势在必行。
背叛是浪漫爱情的永恒主题,因此嫉妒人工智能的人类也担心他们会失去这个世界的统治权。机器人或许会模仿人类,然后产生憎恶,最后攻击人类。
从这种黑暗面中,诞生出了存在主义的末世论。一名邪恶的天才,将利用恶魔机器人军队统治世界。软件代理人能够摧毁核心系统,而受损的人类社会再也无法从中复苏。
根据《机器人起义生存指南》(How to Survive a Robot Uprising)的作者丹尼尔·威尔逊(Daniel H. Wilson)的建议,人类不需要坐等第一次机器人大屠杀发生后,才开始安装那间可以躲避反动机器奴隶的“钢铁颤栗之屋”。
但这些可怕的想象却让人忘记了更多迫切的问题。人工智能对于就业,特别是高收入工作会有什么影响?机器人作家和机器人演员会不会改变人类对创意产品的消费方式?当人类不再是决策或行动的主体时,又该由谁来担负起种种意外事故的责任呢?

与其像穆斯克等人一样大喊“狼来了”,人类更需要严肃讨论的,是塑造和统治人工智能的新标准和新方法。
以下是如何引导全球对话获得成果而不引起恐慌的几点建议:
接纳预防原则:禁令很难起作用;谨慎测试和技术修改则是有用的。人类社会需要在安全的空间内对人工智能进行测试。政府应鼓励私营领域的参与者在数据和分析资料广泛共享的条件下开展受控测试。
设计平等性和多样性:事实上,数字科技的前沿阵地被北美、欧洲、日本和中国的男性所控制,这令人很不安。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应该公平地反映出女性的愿望,以及南半球的文化和价值观。
帮助失败者:人工智能的普及将损害部分人的利益,主要是大大降低了对人力劳动的需求。相应措施应包括帮助人们有意义、有意思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政府可能还要考虑为每个人都赋予一项法定权利,允许大家拥有一定数量的机器人。这些政策至少可以创造一定的公平度,因为有钱人一定会投资装备一支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军队。
本文作者G·帕斯卡尔·扎卡里(G. Pascal Zachary)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应用教授和《前沿无止境:美国世纪的工程师万尼瓦尔·布什》(Endless Frontier: Vannevar Bush, Engineer of the American Century;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书的作者
译|梅子心 校|李其奇
本文为福布斯中文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