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的美国留学那点事关注我
作者:奔走美国
来源:奔走美国的新浪博客
精神健康对于国人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知道这个名词的人比较少,对它有深入了解的就更不多。随着留学生人数的扩大,最近几年,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由于精神健康和心理问题导致的留学失败,自杀、自残,甚至伤害他人的案例屡见报端。精神疾病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却最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很多人把精神疾病归类于“情绪”或者“性格”问题,认为它和感冒一样,吃药7天,不吃药一个星期也就好了。其实不然!被长期忽略的留学生精神健康容易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让学生和家人付出严重的代价。
今天看到一位博友转载了某作者关于中国女博士精神分裂被美国遣返的博文。全篇文章震惊于该女博士如何年纪轻轻就患病,还是因为精神分裂被两个壮汉押解回来。于是归结于中国的高压教育制度如何摧残,导致了书呆子、抑郁、自杀、精神分裂等低能和精神问题的大量出现。我看过文章之后感觉很哗然,不是因为文章的主人公的处境,而是由于文章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视角和理解,以及它背后所影射的国人对于精神健康的无知和漠视。“女博士”,“精神分裂”,“大汉押解”,“遣返”等字眼无不添油加醋地制造着看热闹和哗然的情绪,带有歧视的态度,好像一群闲来没事肥皂剧里的群众演员在说,“你看看,又一个女博士吧。我说了吧,女博士读不得,不正常了吧……”同时伴着咋舌的声音。
不论读者是处于什么心理看到相关报道的,大家都应该首先明白,那位无奈回国的女博士首先是一位病人。她的病情已经不适合也不允许她继续完成在美国的学业或者工作,也或许她的某些行为造成了对他人的安全隐患,而由于她的外国人身份不能支持她在美国的合理逗留和治疗,所以被送回国。同时,所谓的两个大汉的“押送”,实际上是出于对女博士本人和其他同飞机乘客的安全考虑和重视而作出的保护政策。至于该女士的女博士身份,其实是个巧合。精神分裂症是一个常见的精神疾病,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在过去人们普遍没有很多专业知识的时候,把这些病人叫做“疯子”。记得我小时候就时常在街头看见“文疯”(自己跟自己大声或者小声不停说话甚至不间断地当街大骂,但是不会有意接近别人或者袭击路人)和“武疯”(拿着棍子扫帚之类的工具,有伤害别的行为或者倾向)。这些年街头见到的精神病人很少了,但是网友们也偶尔看到“某人高速路上裸奔”之类的报道。所以,不是说这位病人因为是女博士所以患病,而是这位病人恰巧是个博士。同时,某些人认为的“学历越高患精神疾病的概率越大”,也是没有科学和数据依据的。
其实精神类疾病在人类中非常普遍。我们周围很多人,包括熟识的人,都有可能是某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一直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只是人们不知道而已。多数精神疾病的患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自己不了解自己的病情。中国人喜欢归因,凡事都得找个理由。这就好比上文的女博士,凡人都认为能够读到博士,智商一定没问题;那么她心理和精神出现问题就一定是促成她成为女博士的东西造成的,这个东西就是教育。然而,精神疾病是不受智商高低影响的,它和人的体质有实质性的联系,简单说就是和基因以及身体中的某些化学元素有关。基因和化学元素不是个人自身调节一下情绪就能够改变的,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的患者不能因为身边的开心事而感受到开心的情绪的原因。
我最近接到了某位中国教授的电话。这位中年教授历来对中国同学很关心,尤其是他自己系里的学生,更是认真负责到底。电话中的教授很紧张,表达了他对一位自己的中国学生的担忧。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位教授在和其他美国教授聊天时,其他教授问起一个中国男生,说他最近一两周都旷课了,不知道中国教授是否知情。中国教授和该男生很熟,直接拨打了电话,一直没有人接听。他就干脆下班后到了该学生校外独租的一个小房子,大门禁闭,敲门不应。以下情节比较戏剧性。教授趴着窗户隐约看到那个男生就坐在电脑前,电脑开着,男生在动,可就是不应门。教授感到事情不妙,于是饶着房子转了两圈,找到了一扇小窗户,砸破了窗户爬进屋里。(注:虽然我为中国教授的热心和关心所感动,但是读者遇到类似问题一定不要这样处理。教授的做法可能对自己或者学生造成危险,也有可能引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后续问题。)教授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个男生是原本很精神的一个小伙子,可是眼下却双目呆滞、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屋子里更是乱七八糟,臭烘烘,用教授的话说好像是进了猪窝一样。好在男生神志清醒。教授二话不说,带着学生直奔医院。在医院里,男生接受了详细的心理评估,被诊断为慢性抑郁症,伴随轻微自杀倾向,并且证实病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医生给学生开了药,预约了心理咨询师,并且同意学生回家居住。教授说,“我哪敢让他一个人回家啊!万一出点事怎么跟人家父母交代啊!”于是直接把学生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注:再次感谢和敬佩这位教授。但是读者不要效仿这种处理方法。)待到教授给我打电话咨询的时候,学生的情况已经稳定了。按照教授的话说,“嘿,真奇怪。这孩子吃了药,洗个澡,出来以后正常人一个。说话、吃饭、看书,都跟以前没两样。”教授说他给男生的家长通过电话。对方说该男生高中阶段就有过类似的情绪低落现象,高考前夕更有一段时间每天嗜睡,什么都不想做。家长以为是孩子懒,压力大,是男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总之是没有加以干涉。男生的妈妈本身也是医生,可是从来没有往精神健康方面想孩子的事情。幸亏这个学生的病情发现的及时,也多亏了这位勇敢热心的教授,否则这个男生继续一个人在屋子里关上几天,不知会有什么结果。男生的妈妈说要赶过来在美国陪读,因为儿子过了暑假就可以毕业了,而且夏天可以继续在美国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
我向这位中国教授道谢,感谢他的及时挺身而出,并且谢谢他向我通报了这个学生的情况。接下来我需要向我的同事们布置后续问题,比如学生春天学习成绩可能出现的下滑,可能造成的毕业延时,可能影响到的奖学金问题,可能造成的个人安全问题等等。之后中国教授问我,“你说这个男生看着挺好,也没什么毛病,怎么能突然变了个人似的,吃了药就又好了呢?”我给教授解释说,精神疾病的成因和发展都比较复杂,治疗时间也可能很长。但是简单来理解,就是人的大脑里有一个传送带,有很多个小人儿坐在上面不断从“甲点”向“乙点”传送化学物质,有的负责传送使人感受开心的情绪的物质,有的负责传送使人难过的情绪的物质。当一个人出现抑郁症的时候,大脑里缺少了某种元素,造成那个搬运快乐情绪的小人“卡住”了,不能在传送带上自由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在接受了兴奋愉快等刺激的时候却不能够作出相应的快乐的反应,难以体会到高兴的情绪。我对教授说,这不是说您的学生疯了,或者身体不好了,而是需要接受药物治疗,补充缺失的化学元素,让身体机能自身恢复,也就是让那个快乐小人能够继续活动。同时,心理咨询也十分必要,因为抑郁症的患者同时接受来自身体内外的帮助更有宜于恢复和长期效果。教授想想感到后怕,不过听我解释之后舒了一口气。他问,“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我说,“我是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出身呀。不过现在离专业比较远了。”
其实小奔在美国这些年,尤其是之前在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从事心理治疗的时候,每年都有几个美国学生或者国际学生被诊断出抑郁症、焦虑症,偶尔也见过双重人格障碍。即便是同事中,也有听说离职的同事一直患有严重的焦虑症等,长期服药控制;可是我回忆他们都是很普通很正常,甚至谈笑风生的人。即便在精神健康服务和诊断十分完善的美国,也有很多人存在漏诊问题。而漏诊大多数情况下是病人自己不接受自己的行为表现的事实,不认为自己有病;或者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的保险,难以负担长期的昂贵治疗。精神健康之于我国人民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得到更多关注的。多数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很多都是班主任或者学校医务室护士充当调解的角色。一些大学有校医院和心理咨询室,不过咨询师质量实在是良莠不齐。美国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十分完善,多数咨询师需要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同时必须持有心理咨询师执照,且每个州有自己的执照考核要求和标准,跨州行医需要重新考执照。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有严格的审核要求,学生必须经过一年或以上,高达几百小时的直接临床实习才能获得毕业文凭。小奔之前听说自己国内的一个本科读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大学期间辅修了心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一家心理咨询室当咨询师去了,惊了一身汗。
其实说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都没错。小奔认为改革中的重要一步应该是完善我们学校的教学配置,包括对专业精神健康辅导人员的培训和投入。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配备心理咨询师,他们每两三年还要接受进修和重新评估,以保证专业和质量。咱们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从娃娃抓起,让他们懂得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了解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并且知道如何寻求心理帮助。这样,很多伤人和自残的行为就有可能及时被发现和干预,我们就会更少听说学生宿舍投毒事件或学生自杀事件,以及减少其他形式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当然,精神健康不是一两篇文章就可以说清楚的。至少我们心里有这么一个概念。下次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再有类似上文男留学生的情况出现,大家就不会简单地把它当成懒惰、叛逆、压力大而敷衍过去了。至于寻求向谁帮助,劝大家还是找正规医院,或者确认私人心理诊所的咨询师执照吧。
投稿分享:[email protected]
关注“美国留学那点事
我的微信号:usashare
小编微信:yaohao053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