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留学时,回国后习惯地对家人说“谢谢”,家人反而觉得我和他们生疏了。在国外工作久了,习惯地说话夹杂一些英文单词,朋友觉得我和他们ZB了。在国外生活久了,回国也会习惯地想给国内服务工作者一些小费,旁人觉得我土豪了。在国外呼吸新鲜空气久了,回国劝人戴口罩被嘲笑了。在公共场合帮人扶门、公交先下后上、拥挤的人流中歉意地和陌生人微笑,容易被人看成脑子进水了。
姚明回到上海感慨地说:“回国后好久才能适应,才能见到陌生人不对眼睛,不打招呼,不笑,装出冷漠或者狰狞的面孔,才能回到我们中国人的躯壳里”。

有一天,朋友鼓足了勇气,在电话里对他那快八十岁高龄的老父亲说了句,“爸,我爱你。”电话那头沉默了半天,老爷子有点紧张地问,“你没病吧?”朋友觉得他自己变了,像好多炎黄子孙一样,出了国就开始变了,变得开始对陌生的同属于人类的动物友善,哪怕只是表面的一瞬间。
为什么一回到故乡,对自己的同胞就“灿烂”不起来呢?是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里不容这种灿烂吗?还是多年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分层血洗了所有的信任,友善和美好,让人们像野兽一般在竞技场里拼空间,拼地位,拼生存,彼此存着冷漠的戒心?
小编我其实是一个心地特别善良的人,但是因为会讲汉语,会用汉语思维,于是见了谁比自己混得好,就打心眼里堵得慌;一旦听到某某牛逼的人物倒霉了,出车祸了,被双规了,就觉得那天过得特别痛快。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很多国人的特点。只有在天灾人祸中,在生死关头时,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才开始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才不得不站起来,才一同前进。有人说,攘外必先安内,不苟言笑,气人有笑人无,对自己人严打等等,这些个理念早已深深地融化在一些人的血液里。
外国朋友常问:在国外的中国人这么聪明,这么能吃苦,为何就没有犹太人和印度人那么团结呢?是啊,为啥国人常常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互相嫉妒,彼此冷漠残酷,永远过着艰苦奋斗的累心日子。其实我们国人在国外容不得外人有丝毫质疑中国和国人的声音。但我们进行自我批评和反省,打自己的脸也会被看成是异类?
为何出来一个柴静倡导大家对雾霾的意识,就有人说她不该拿孩子煽情、不该到处说她是自费拍摄,更有阴谋论觉得她实则是境外反动势力的狗腿子。这不有人在群里发了一条内参“这是一起与国外有关的某些利益集团及个人利用环境问题,精心策划和操作的事件,目的是在两会前抢占道德制高点,利用民意要挟中央,逼迫中国政府转移资金,从高科技发展和军备转移到环保...这次事件最大要害就是鼓吹能源市场化私有化!如果兑现了,就是送美国的最好贡品,中国老百姓的命运会很悲惨"。我看到这,感觉自己是皮笑肉不笑地难看。为何像杨某这样的知名女性媒体人靠结交中外权贵搞高收费精英俱乐部的做法就被看成是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高大上呢?
我劝咱中国人,还是少出国,一不小心变成“嬉皮笑脸”的,回国后没法混了。
转自:华人生活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