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责怪妈妈,这世界99%的事情,妈妈决定不了。”
最近,最让人难过的一条新闻就是美籍华裔作家李翊云19岁的小儿子詹姆斯,在普林斯顿附近的铁轨处被撞身亡。
而在七年前,她16岁的大儿子文森特卧轨自杀。
这条新闻一出来,光是想一想,就会心痛得难以入眠,难以想象,作为母亲的李翊云怎么承受这样的悲伤。
而这条新闻引起轩然大波的背后,也是无数母亲想要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天资过人、正值青春的大男孩离开人世?
很多人苛责妈妈,说她教养无方,一个又一个儿子离去,这肯定是父母的问题。
很多的舆论也开始谴责李翊云,认为她不配做母亲,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而我在看了大量有关她的报道、访谈,甚至她的文字之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悲伤和无力感;
作为一名育儿博主,我不认为我有任何资格去指责和评价她作为母亲有什么失职的。
我认为其他人也没有。
我觉得,现在的人把“育儿”的作用看得太大了,以为好好养育孩子,孩子就可以不会遭遇厄运。
这种想法太自大了,也把妈妈架在了谁都可以批评的道德审判台上。
事实上,拉长孩子一生来看,90%的命运,按照权重,是由时代、基因、命运、以及偶然,共同决定的。
妈妈能做的,不过是剩下屈指可数的10%。
但就是妈妈做的这10%,社会上的主流看法却是,孩子养好了就归功于基因,养坏了就怪妈妈。
这对妈妈太不公平了!
我决定搜寻资料好好写写李翊云,她是一个好妈妈,只是命运对她不公正而已。
她和她的孩子,不过是外婆、母亲的代际伤害,以及家族抑郁症基因的牺牲品。
中国母女之间的关系,
如此复杂、纠结又痛苦?
说李翊云是一位天才型作家,一点也不为过。
她是北京人,父亲是核物理学家,母亲是语文老师。本科读的是北大生物系,毕业后到爱荷华大学读免疫学博士。
因为喜欢看书,就尝试着用英文写作,刚巧爱荷华大学有一个全美最古老、最顶级的写作班,她就放弃博士,去参加写作班了。
她被分配到非虚构写作班,她想去创意写作班,但学校说英语不是你的母语,不能读创意写作;
可她还在非虚构写作班学习的时候,她的第一篇作品就被发表在《巴黎评论》上,很多专业作家都很难在上面发表作品。
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首部短篇小说集《千年祈愿》获得2005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
上榜《纽约客》“最值得期待的年轻作家”;
2012年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3年担任英国布克奖评委。
2022年,李翊云更是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创意写作项目的主任。
但她大半生的时间,都在处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她说:“比起母亲的愤怒,我更害怕母亲的眼泪。”
她这样评价她的母亲:“巨婴式的母亲,需索无度。她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失控得几近病态,家中每个人都不得安宁。”
成长过程中,父亲作为核物理专家,常年在外实验和工作,也由于工作的保密属性,父亲是沉默的,常年隐身的,她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更长。
而上一代的中国母亲因为经历过那个动荡的时代,大多数受制于时代的迫害而不自知;当男性在家庭几乎隐身的环境中,生活的难,会让母亲往往将妈妈、女儿和自我这三种身份投射到女儿身上,会对女儿产生嫉妒、愤怒,也不自觉将恨转嫁到女儿身上。
往往体现在几个方面:
1、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只要有外人在,就一定会痛诉自己当年多么的含辛茹苦,而女儿又是多么的自私自利,不知感恩。
2、热衷于做受害者,看似是弱者,实则有着十足的控制欲,要时时唤醒女儿的负罪感。
3、在女儿最需要理解的时候,总能准确说出插到女儿心窝子的最伤人的话,刀刀命中,从不手软。
4、为家庭贡献了很多,但儿女却都想要逃离。
你知道她是受时代所害,你也知道她并非不想爱你,只是她也没有得到过爱。
每当母权当道,道德绑架之时,自己心软,心疼她,所以永远吵不赢,更没办法讲道理。
也正因为理解、爱、自责和无奈,才会在这种情绪反复的冲刷之后,最大的可能是恨自己,宁肯毁掉自己的幸福,因为在她的打压下,有不配得感。
这样的妈妈,外人都以为家里住着一尊观音,只有女儿才知道,时时有着撒野泄愤需求的妈,是真实的另一面。
李翊云但凡自私一点,撒泼一点,她都不会如此痛苦。知识分子的理性,内敛和成长过程中的隐忍都让她做不到,所以痛苦加倍。
郝蕾演过一部电影叫《春潮》,故事的背景跟李翊云和母亲的故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不过郝蕾扮演的郭建波一直没有能力逃脱母亲的掌控,她小学的日记里就写着:
“我对未来没有幻想,我在这里出生,也将在这里死去。”
成年后的郝蕾,仍然没有勇气跟母亲对峙,只能默默关上门,狠狠握住仙人掌,试图用痛苦来转移愤怒。
而她的女儿看似机灵可爱又懂事,可学霸属性的小姑娘,却在默默羡慕着班里幸福的小学渣,因为无论她考得如何差,父母都会爱她。
她早早学会了在妈妈和外婆争吵不休时,自己跑出来揉着眼睛问: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叫我?我睡着了没听清。
电影中的郝蕾只有在母亲瘫痪在床的时候,她才能说出心底的话,那一大串独白是多少年来在心底千遍万遍的练习。
和电影中的郝蕾不同的是,李翊云勇敢的离开家,离开母亲,远离故国,用英语写作,她用尽了生命中最大的努力去挣脱,那是怎样的痛苦,我们恐怕不能体会万分之一。
妈妈自己就是抑郁症,
但是她努力了
2012到2017年,对李翊云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几年。
先是她自己饱受重度抑郁症的折磨,两度想自杀而住院,有几年无法写作。当她终于走出来的时候,她又陆续送走了她的婆婆,她的长子,她的父亲,全是生命里的至亲。
在长子文森特离开的那天,一位朋友的母亲发邮件给她:“但愿我今夜能在你身旁,如此才能将你拥入怀中,抚慰你的伤痛。”连朋友的妈妈都能想到如何安慰她。
可她自己的母亲听说外孙自杀的事后,只留下一条电话消息:
“所有的孩子都该爱他们的父母。我就是无法理解怎么一个孩子可以对父母做出这种事。
我看到此处,也惊讶于这位已经做了外婆的老人,是何等的冷漠、无情!
李翊云曾是重度抑郁患者,我听说在临床的很多精神医生眼里,很多人的行为,不管多不合情理,都是为了应对自己匪夷所思的痛苦。
她在高三时就曾打算自杀,父亲坦诚无法理解自己女儿的想法,但也用牛顿力学的观点说服了女儿:“想想古典物理里的时间,一种线性的元素,也许现在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沿着那条轴线运动。现在你无法解决的事情,等到读大学了或许就能做到。你不会想在这个时间点就停下来的。”
父亲虽然后来承认没有保护好两个女儿,但父亲无疑也是她生活里的一抹亮色和温暖,母亲从不曾给过的拥抱,父亲给过,虽然只有一次。
在她自杀入院期间,医生问她为什么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她说,我用英语难以描述感受,而用母语则完全不能。
她为了不成为和母亲一样的暴君,她不曾打碎过一个杯子,不曾摔过一次门。同为母亲,我知道控制住自己的怒气有多不容易 ,可她真的就做到了。
但代价是她隔离了自己的感受。
因为她不想她的孩子遭遇和她一样的童年。她极其努力想要成为和母亲完全不一样的人。
她为了尽母职,常在零点和四点之间写作,尽她所能给了儿子们快乐的童年。
为了她的孩子,她已经尽了一切努力!她是一个多么棒的妈妈!
只是命运对她不公正而已。
基因、遗传、时代所决定的代际创伤,
母亲可以改变多少呢?
李翊云的外婆有精神疾病,最终在精神病院中离世
她本人出生于1972年,距离改革开放还有6年的时间,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大儿子离世后,她写了一本书《理性终结之处》,她在书里问自己:一个自杀的人是因为他不想活,还是他不知道怎么活?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想活?
我怎么样才能教我自己想活下去?
通透如她,明白一切。
但是,但是........
即使写小说,她也不会把孩子自杀和交新房订金安排在同一天,可现实就是比小说还残酷。
代际创伤如同湖水中的涟漪,一圈又一圈,终究是影响到了几代人。
李翊云绝望过也努力过,我相信两个孩子也同样挣扎过,努力过;
但有的时候,真的可能命运在你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基因、遗传、时代这三者就决定了命运的百分之九十。
基因和遗传的不同,会让有的人越挫越勇,可有的人就是扛不过去。
不要再责怪有的妈妈和孩子脆弱了!
有的植物经历过风雪,来年还能继续发芽、抽条、开花;而有的植物因为受冻就会枯萎死去。
接连失去两个儿子的伤痛,让我不忍心也更无资格去责怪一个母亲。
她已经尽力将上一代的影响抵挡在身后,可仍有很多冥冥中的偶然和必然,当妈妈的决定不了。关于基因和命运,我们目前还了解的太少了。
请不要再责怪妈妈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