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从经济数据上看,哪怕已经有些萎靡的消费,也已经成了拉动GDP的最后一架还有力气的发动机。

来源:罗文益(ID:wenyidehua)
作者:罗文益
中国消费的逻辑现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分成了两大模式。
第一个叫“性价比”,怎么省钱怎么来,或者干脆就不花钱,直接后果就是主要消费萎缩,维持日常就行。
比如说我和周边的朋友,2023年以来,基本上都不提什么“消费降级”了,因为已经从嘴上的抱怨转化成了自然而然的动作。
从宏观上看,电商领域里搞消费降级的拼多多崛起了,走消费升级路线的京东,市值被拼多多超越。
拼多多为啥赢了?
首先声明我不是给它打广告,直观来看就是俩字:降价。
坊间有个笑话,说阿里一星期开三次会,每次几个小时,都在研究拼多多、制定战略、模仿拼多多……再看拼多多,一周开一次会,每次10分钟,会议总结就俩字:降价。
为了降价,拼多多现在已经得罪了大批商家,甚至推出了“仅退款”的压榨策略。老实说我作为消费者也觉得不公平,但如此压榨商家,商家依然不离不弃拼多多,可见商家们的日子是有多难过。
中国消费的第二个逻辑,叫“狂欢化”,也就是从2023年开始,很多人更愿意把钱花在“凑热闹”这样的“狂欢”行为上,哪怕手上没有钱,也愿意去感受体验那个氛围。
比如说演唱会。大家知道现在演唱会的门票有多难抢吗?普通人都开始当黄牛了,我认识的几位打工人,我看都在朋友圈卖票,虽然只有一两张,加价一两千,很快就能出手。
而且不是周杰伦、五月天这样的名家的票难抢,我看到的是几乎所有演唱会的门票现在都爆卖,比如说我看到的,成都有个我从来没听过的乐队要开演唱会,竟然也开始卖黄牛票了。
演唱会有啥特点呢?其实很多人根本不是来听歌手唱歌的,就是来狂欢的,是享受那种全身心与周围人同频共振的。
另外一种狂欢,是“城市狂欢节”,比如最近的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一个极寒之地的普通城市,一下子出了圈,元旦几天接待游客超过了300万,旅游收入60亿;在之前还有淄博,它的标签是“烧烤”,跟哈尔滨这回专门搞营销不同,淄博火得很偶然,真就跟个素人网红一样,无缘无故就爆红了。
这俩城市火了以后,很多人就跟疯了一样,不远万里也要过去凑热闹,其实这事儿和参加“狂欢节”是一样的,吃的不是烧烤、看的也不是冰雪,而是体验人挤人的那种热闹。
现在咱想想,为啥中国消费出现了这样的分野?也就是一方面很节制,讲“性价比”,以至于整体的消费都在降级,另外一方面又在花高价、凑热闹,追求“狂欢”?
其实底层的逻辑很清楚,社会中年化,很大一部分没什么欲望,对常规的消费没啥兴趣,能省就省,但是又想要“疯狂”一把,“热闹”一下。
拿我自己来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欲望消退、疲乏感,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感兴趣,比如打游戏、看电影看书,研究数码产品,只要是超过半个小时的娱乐,就很难启动。日常的状态,要么就是发呆,要么就是随便刷刷手机,刷了几个小时也不知道看了啥。
专业点说,这确实有点轻度抑郁了,常见的解法就是多和朋友聊聊,聊了几个之后我发现很多人都这样,欲望的消退非常之普遍。
怎么办?有钱的朋友,就去看演唱会,周杰伦的票抢不到没关系,抢到谁的票就去听谁的,问了下啥效果,都说看一场演唱会,堪比做了好几次心理治疗,能量条一下子就充满了。
我本人对演唱会不感兴趣,而且也不想多花几千冤枉钱抢票,但是因为我喜欢做菜嘛,我的一个办法就是去大菜市场赶集。
去得早一点你会发现确实到处都是人;另外因为我在昆明,附近还有一个叫“斗南”的花市,好像是亚洲最大的花市?我去那儿看看花、看看买花的人,那个氛围也能补充很大一截能量:
回来之后我突然感觉一阵悲哀,这种体验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去赶集的体验吗?
作为一个30多岁的人,我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赶集,四川话里叫“赶场”,我们镇子里的场是每“3、6、9”开的,比如说3号、16号,旁边的镇子是逢“1、4、7”。
虽然两个场都非常小、卖的东西也就那些,但一到赶集的日子整个人简直兴奋得跳起来,就随便看看、摸摸,见见一起来赶集的小伙伴、暗恋的小姑娘,那感觉也棒极了。
再看今天的小朋友们,不缺吃不缺穿,一出门就是商场超市,打开手机什么攒劲的节目都有,根本不用数着日子去赶什么集,但是整个日子却平淡如水,十分无聊、欲望消退,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刚满18岁,就已经变成了中年人。
说到这,好像有点远,其实想说的就是我的标题:人民需要狂欢。
换成大白话,就是要赶集,还不是天天赶的那种,得是间隔一段时间才有的、新时代的“集体狂欢节”。
这样的狂欢节千万不能是线上的,就得是真实的人与人见面,集市上什么新奇玩意儿都有,人挤人凑热闹。
这种大集具体啥样?
我觉得哈尔滨的冰雪节、淄博的烧烤节,还有潍坊的魔幻风筝节等等,都不错,它们的标签非常清晰,娱乐性拉满,人们到这来玩儿,玩的都是这地方特有的东西,同时还可以拍照、拍短视频,把线上线下的流量同时拉满。
如此一来,就跟几十万、几百万人一起去赶大集一样,那个热闹劲,不是一下子就治愈了很多人的低欲望吗?
对于全民低欲望、很多人甚至有轻度抑郁的状况,这不是一剂最好的良药吗?
其实吧,从现实的角度看,现在的状况不仅仅是各地愿不愿意搞“狂欢”了,而是不得不搞了,因为从经济数据上看,哪怕已经有些萎靡的消费,也已经成了拉动GDP的最后一架还有力气的发动机。
为啥这么说?最近中国银行研究院出了一个报告,叫《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对2023年的经济进行总结。
里面有一个惊人的数据,那就是2023年的前三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了83.2%,也就是新增加的GDP基本上都是靠消费拉起来的。
这个变化非常惊人,疫情几年消费一般就不说了,疫情前的消费,看2017—2019,对GDP的贡献也不过平均59.5%,远比不过2023。
是不是反直觉?
我们都说消费不行,为啥2023年消费对GDP的贡献超过了八成?原因很简单,多亏了同行的衬托,也就是其他经济领域比消费更加不如,它们不行了,消费自然就“异军突起”。
比如说出口,2023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是-13%,是的你没看错,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现在已经变成了负数。
为啥呢?因为2023年以来,中国对两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的出口都出现了显著下跌。
首先是欧盟,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下降了12.2%:
然后是美国,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对美出口就一直在下降,而且是连续下降了14个月,简直跌到了谷底,直到去年11月,才开始上涨:
我们知道,对欧洲、美国的出口,是我们出口的最大头,现在这俩地方买不动了,那对我们的影响确实很大。
不过,我这里也客观地说两句,不仅仅是政治上不对付的原因,这两年欧美的消费本身也非常萎靡,美国一直在加息平息通胀,欧美人虽然有钱,这两年也买不动了;另外一大佐证,是韩国、越南、台湾省的对欧美的出口去年以来也非常拉胯,我之前也提到过,这说明主要原因还是欧美人自己那边不买了。
但不管啥原因,我们改开以来就一直推进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在2023年确实开始不给力了,据我所知,很多做外贸的老板亏得底裤都没有了,库存一大堆,只能被拼多多给极限压榨。
另外,除了出口以外,还有以前拉动地方经济的核心引擎,房地产、基建,它们在2023年啥样、对GDP是怎样一种拉扯,想必我就不用多说了……
总而言之吧,人民需要狂欢,城市与地方经济更需要狂欢。
很多生产型的城市,在目前这个形势下,我觉得也该想想办法,怎么去抄哈尔滨、淄博的作业了。
不过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红城市,是网红的逻辑,跟网红一样最怕黑料,你当地哪怕一个商家坑人,那你也在互联网里爆炸成了“网黑”城市,比如说南阳音乐节,南阳的商家们可能都想活吞了那几个在音乐节上捡漏的了。
回到普通人的视角,我们现在面临的两个实打实的问题是:时间和钱。
这俩话题要说破了,那也有一大堆值得吐槽的。
首先是时间从哪儿来?其实春节就不错,这些年年味淡了不知道多少,按理说春节就很适合狂欢,可惜啊,除夕不放假的骚操作实在是让人脑壳痛。而除了除夕不放假之外,还有各种咱们独一份儿得到“调休”……
真的,我搞不懂,咱中国人凭啥该这么苦这么累?一年节假日的时间全球倒数,经济模式就是加班加点给全世界打工,让人家过节,我们干苦力……这消费它能支棱起来吗?
第二个就是钱,这个也不好多说,说多了本文可能就没了。
其实我们也是刺激经济的,办法是扶持生产端,就是给商家减税降费,比如疫情期间减税降费了6万亿。这当然是个好事儿,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消费者不买呀,这个从商家到消费者的循环没打通。
如果拿出一部分释放给消费端呢?让大家口袋里有钱,能去赶个集,改善下心情、提高下欲望,不是一件天大的美事吗?
总之又总之,2024年,不管你啥想法、不管狂欢有没有自上而下降临,我自己肯定要想方设法去狂欢一把。
也就是去燃烧欲望、去唤醒那种小时候才有的对于赶集的渴望,让自己重新有一种活着、有盼头的状态。
建议没啥欲望的朋友,也试着放纵一把,哪怕是一分钱不花的,就凑个热闹呗。
你还可以胆子放大点,去试着干一次你从来没想过、不敢干的事儿,干完你自己都吓一跳,原来自己还会这么玩儿、原来活着是这么刺激、原来生活史这么精彩。
2024,我祝愿每一位看到这里的朋友,都能体验生命能量的真实流动,都能拥有一段属于你自己的——狂欢体验!
推荐阅读:
1、2024,纵欲之年
2、第25个万亿GDP城市,诞生了
3、我的部长同学进去了
4、全国GDP第四城,又变了
5、科技再不爆发,三战就要爆发
——END——
【PS:点击详情可查看内容】
点击微信小程序👉:"报告搜一搜";免费下载各行业研究报告pdf和word、可视数据、学习资料。提供研究报告、市场研究报告、行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市场调查报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