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上一篇收到很多留言,因为其中有一些很不善意的言论,到现在也没有勇气打开都看完。今天这篇补充一些想说话的,也翻篇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的事情上,不然真的太容易难过了。
补充一些话
首先要强调的是,从来不是说小孩应该打扰到别人,而是说孩子的一些正常行为不应该被放大乃至被仇视。
不管孩子的情况肯定有,该批评可以批评,但也要看到已经比较努力的大多数家长,现在的环境,很多家长出门都觉得很紧张,生怕一个不小心可能就遭人白眼,甚至被拍到网上网暴,好像带孩子出门低一人等矮人一头。
“说乖小孩没人讨厌,只讨厌不乖的,讨厌家长不管的”——这个很高频出现的回答,之所以有问题,原因在于小孩的年龄,心智,自控力,就是很容易出现所谓不乖的情况,而家长的管也常常无法立竿见影。


所以当这种高压氛围形成的时候,很多普通家长也会感到不安,因为无法保证孩子随时是个所谓乖的状态。我不是支持那些纵容孩子公共场合打扰别人的家长,但我真的担忧误解和敌意会继续扩大化。


吵闹和管都分很多种,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就比如3个月的孩子,可能家长一直在哄,但孩子就是一直哭,家长也很崩溃。整个0-3岁乃至0-6岁的孩子出现哭闹的情况,都是比较常见的。


讨论问题一定是要分情况的,不要对整个人群一刀切施压,加重原本就很重的养育负担,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孩提时代过来,更不应该简单的认同只有恐吓,辱骂,体罚,一键静音才是管教。


儿童有好奇心强,好动,自控能力弱,这些特点,所以很难一键静音,我每次去幼儿园都觉得,哇老师太不容易了,就算是是到了小学,维持课堂纪律依然是一件很费老师心力的事,这是儿童群体特点决定的。


公共场合到底怎么样算熊孩子,怎么样算正常,这个度我觉得每个人心里的标准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小孩叫一下就受不了,有些人可能就觉得无所谓。我认为得个人标准无法替代社会标准,当下的种种冲突,其实也体现出这个标准还没有达成社会共识,需要更多的讨论,乃至科普来形成社会共识,找到一个大部分接受和认可的度。


哪些是熊孩子行为,哪些只是孩子正常的好奇心,天性范围,我们需要一些标准上的指引,否则矛盾很容易不断地出现在个体之间。


举个例子,我们很少听到在图书馆有类似冲突出现,因为大家形成了图书馆是安静环境的共识,就容易共同遵守和维护,但高铁不一样,高铁本身不是安静环境,有大声打电话,外放短视频的成年人,互相大声聊天的,有推小推车售货的乘务员,有到站的广播,那这个时候,如果不考虑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局限,不讨论规则和环境本身,单纯讨论家长教育问题,可能并不公平。


比如,从官方来说,也许可以考虑增加亲子车厢。在广播里多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号召大家相互体谅,给需要帮助的乘客帮助。
即便有冲突也理性沟通、化解。
从个人来讲,我也遇到过高铁上哭闹的孩子,现在每次出门包里都会放一些贴纸,就是想遇到这种情况能帮着哄一哄,分散分散注意力。有一次一个妈妈独自带孩子,孩子闹得厉害,到站的时候,我就帮她推车拿行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相信我们生活的土地上,心怀善意的人一定是大多数。

前几天收到一个留言,一个妈妈带着4个月的孩子坐高铁,只能在车厢连接处哄了4小时,其实听了挺难受挺心疼的,我自己也是抱老大得的腱鞘炎,抱娃抱得手麻手抖都是经历过的,为人父母,不光是体力上累,心理压力也很大,所以也恳请大家多多谅解。

被小宝贝吵到可以多一些包容,毕竟他们并不是故意的,也没办法很好的控制,哄小宝贝本身也是很费体力的一件事,家长无助疲惫的时候,内心是很焦躁的,多一些善意,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也能让人松一口气。
就说到这里了,也祝大家暑假都顺顺利利的。

PS昨天去看了
《长安三万里》,
虽然好像同人故事,但还是有被触动到:

少时相识,盛世繁华,
壮志凌云,年少轻狂,高朋满座,志得意满,名满天下,意气风发,一朝回首,镜花水月,黄粱一梦,过眼云烟,茫然四顾,壮志难酬,风云突变,山河破碎,寂寞潦倒,流离失所,佳期不再,风雨经年,人生一世,大梦三生。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一个人在黑黑的影院茫茫然哭了满满一脖子都是泪,看完好想也大醉一场。
推荐朋友们有时间也可以去看看。
暑假了,两个娃都在家,精力再次被封印,所以更新可能没有那么规律,大家见谅。
家有4年级和大班两娃,之前的文章很多,大家有需要查找的可以点历史文章目录,关注我,养娃路上一起打怪升级。 
点赞,留言,标星不迷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