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怼一怼“厌童”这股歪风邪气了!
最近高铁上乘客和带孩子家长之间冲突的视频屡屡登上热搜,高铁上外放短视频、大声打电话可能没啥人管,但只要吐槽所谓“熊孩子”,点赞哗啦啦就来了,社交媒体上,“厌童”似乎成为了有些人的“流量密码”。
 01 
这些年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在社交媒体上,厌童的氛围正越来越浓厚。微博随手一搜就很多。 ▼
当然你也一定会在评论区看到很多人会义正辞严地说:“不是厌童,厌的是不管教孩子的家长。” 可从上面的截图不难看出,论已经动不动喊打喊杀了,事情恶化到这个地步,还洗不是厌童,未免太过虚伪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家长不管教,而是有人对孩子的一些正常行为大加鞭挞,扣上熊孩子的帽子,当年龄下探到几岁甚至几个月的孩子时,本质上就是厌童。
家长没好好管的情况有没有?确实有。
但在网络上一次次激烈咒骂的狂欢声中,是否我们还能保留一点同理心,看到沉默的大多数:
那些想方设法安抚管教孩子如履薄冰的父母;
那些好不容易有假期,拎着大包小包不辞辛苦,想带孩子出门走走看看的父母;
那些孩子不小心激动叫一下,也只能马上警觉地捂住嘴,一遍一遍跟娃强调不要吵到别人的父母。
......
他们之中或许也有我们自己父母当年的影子。 
(网友的评论)
 02 
前阵子飞机上,我就遇到过一个,大概是坐飞机难受,小姑娘一直在哭着喊想早点回家, 说实话哭闹声是有点刺耳的,可能放在网上,哭了半小时还没停,这又是一个熊孩子无疑了。
如果坐得再远一些,或许会怀疑家长是不是没管?但其实我就坐在小姑娘前排,能听到她妈妈一直很耐心的安抚,能感受到那种夹杂着心疼的无奈与疲惫,确实哄不住,有什么办法呢。
后来,我拿装早饭的纸袋子,撕了个手提袋,又用眼线笔画了个鬼脸,扭过头拿包里的夹子帮忙安抚了一阵子,孩子总算慢慢安静下来了,我也跟着松了口气。
在一些对儿童成长一无所知的人眼中,3岁是已经啥啥都懂,什么都能会的年纪了,仿佛哭闹是故意的,没制止哭闹也是故意的,啥啥啥都是没教好。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也不是忽然之间长大的,在很多时候,时间是每一分每一秒这么熬过去的。 
凭心而论,我遇到努力安抚孩子的家长,远远多于放任不管的,外放短视频大声打电话高声谈笑聊天的成年人,远远多于吵闹的孩子,但孩子和带孩子的人群收到的恶意,的的确确是当下最大的。 
看到带小孩的人,尤其是当他们添了麻烦的时候,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冷漠说教,甚至掏出手机拍视频带头霸凌,还是伸出援手?为恶为善,都在一念之间。
 03 
在高铁上就遇到过很多次,父母在车厢连接处安抚哭闹的孩子,要么晃晃悠悠站着抱,努力平衡着避免摔倒,要么就那么蹲在角落,好借点力让手臂坚持得久一点。
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都有点不忍,高铁毕竟不是图书馆那样对声音要求很高的公共场所,怎么现在魔怔到声音不能有,车厢都不能待了。 
家长不好好管孩子的情况当然值得批评,但网上的一片声讨之声,现实中逐渐的驱赶,难道不是一种对幼儿堂而皇之的霸凌么?孩子不是遥控器,可以一键静音,不能因为孩子可能会发出声音,就变相剥夺他们出行的权利。 
人们总在说家长要管,其实难就难在,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记忆力都更弱,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区别很大,即便相差几个月,可能就是能说话不能说话的差别,会走路不会走路的差别。
可能期待旅行很多天,但飞机飞起来就害怕,难受想哭;
可能绘本上看到很多遍高铁,特别感兴趣,但真的上车,不方便走动,就不开心想闹;
可能明明很困,但陌生环境偏偏就是怎么也睡不着,难受得直哭。
还有人说什么管不住哭闹的小孩,就应该自驾,要不然就是要买一等座......我记得自己是大学一年级才第一次坐火车,之前别说飞机了,火车都没见过。可能很多人忘记了,我们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条件才好不容易好起来,现在就说这种何不食肉糜的话,不觉得脸红吗。
对孩子行为的管理是需要的,但不能只要求管理,不允许包容。网络上不断有叫嚣“管不住就该打”“家长不打,早晚社会替你打”“管不住就别出门”,这种暴力教育的模式,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厌童?
那些口口声声喊着“谁也没有义务惯着谁”的人,可知道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我们还记得童年那个弱小的自己吗,难道希望那时的自己也被恶意包围吗?不管是否生育,善待儿童都是基本的社会责任啊。
 04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带孩子不是易事,带孩子出门就更不容易▼
看似几节普通的楼梯,对于推车+大包带孩子的人,可能就是很难跨越的。
平常走起来没几步的路,当抱着十几斤的孩子时,会变得很漫长......
满世界找地方换尿不湿,或者娃饿起来嗷嗷叫唤的时候,就是十万火急的感觉......
我能感受到,在生活中大部分人是善意的,宽容的,以前带娃出门,
经历过几件特别暖的事情 ▼

地铁里给你让座;

推开很重的门,看到跟在后面的你,帮忙挡门;

长长的阶梯帮着抬推车;

孩子哭闹的时候,不是一脸嫌弃,而是怀着善意帮着逗宝宝;

看到东西掉了,帮忙捡;

腾不开手按电梯,问你要去几层;
我们社会一向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从网友们汇总的温暖小事中也可以感受到▼
在公园玩的时候,有人看到抱孩子,将刚点的烟掐灭了。 

过马路的时候,司机主动让我们先过。 
进电梯时帮我用手按着电梯闸,怕夹到我和怀里的娃。 
看到孩子吃花脸了帮忙递来纸巾。
看到抱孩子没撑伞,坚持送到楼下。
公交车司机等我抱娃上座位,坐好之后才出发。 
出租司机帮忙收折叠推车。 
在这里,向这些善良的陌生人说一声谢谢,因为有你们种下的善因,这个世界变得更向善,更有希望了。
 05 
现在的信息很发达,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就拿前阵子高考来说随便一刷就是高分,可是像我家乡那样的小城,其实说差也不差了,都排进过全国百强县,但可能一年一个清北都出不了。
还有那些劣性的案件,我们几十万人的小城几年也出不了一起,但现在天天都能刷到,感觉特别近,时时都发生,有时候难免心里难受。
信息大爆炸,某种程度上也扭曲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增加了不安感。
对于网络上的声音,我们不能过于在意,但也不能放任舆论愈演愈烈的厌童风气,因为没有儿童的社会,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那样的声音多了,影响一定是负面而深远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害。 
一个小孩,既是属于家庭的,也是属于社会的
父母自然是第一责任人,但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应回避的责任社会提供一些公共资源,让渡一部分公共空间,是可以帮助到社会中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受益的不光是孩子的家长,更是整个社会。
给孩子们多一些宽容不光是一种善良和大度,实际上也是对社会发展负责任的态度——给更多家庭和孩子更加健康、宽容的成长空间,对每一个人都有利。
——《光明日报》
与其站在制高点指责父母,不如多谈一谈能做些什么去帮助这些父母。
虽然这些人于我们来说都是陌生人,但表达善意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和曾是孩童的自己联结,和曾经经历种种艰辛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联结,在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家有4年级和大班两娃,之前的文章很多,大家有需要查找的可以点历史文章目录,关注我,养娃路上一起打怪升级。 
点赞,留言,标星不迷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