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青少版/平装版 限时特惠包邮17.5原价¥39),2023年8月11日活动结束
1912年夏天,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生长着一株天堂树。
天堂树不是什么稀奇的品种,这里遍地都是。它高大优美,而且生命力顽强——荒地、垃圾堆甚至水泥地都可以成为它破土而出的地方。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株天堂树,是因为它长在小姑娘弗兰西家的院子里。
这棵舒展着枝桠的天堂树,用无数把“小绿伞”,为弗兰西撑起了一段清凉惬意的夏日阅读时光。
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作家、编剧贝蒂·史密斯所著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成长小说。身为德国移民的女儿,贝蒂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主人公弗兰西相似——生于贫穷的底层,小小年纪便尝遍艰辛,却凭借着一腔对知识的渴望,打工、考学,最终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书中近乎坦诚地讲述了弗兰西一家人的故事,她的兄弟、父母、姨妈们、祖父母、外祖父母……而这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串联起移民、贫困、爱情、婚姻、家庭、教育、成长、歧视等多个我们至今仍在探讨的话题。
就像生长着的天堂树一样,这是一个向上的故事。这种向上的力量由教育带来,由阅读带来,由坚持带来。
正如作者写道的那样: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人人皆可获得。
这部1943年出版的作品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不久就被改编为漫画、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其中1945年由伊利亚·卡赞执导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在传阅半个世纪后,还入选了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亚马逊书店20世纪青少年读物
今天推荐的中文译本来自翻译家方柏林,共有两个版本:
一本是适合11-18岁青少年阅读的《布鲁克林有棵树》(青少版),来自汇聚了世界大师级作家作品的“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中对原文进行了酌情删减,还配有彩色插图页,使得篇幅和内容更适合青少年,文字也比较大,是绿色印刷产品,读起来不废眼。
另一本是适合18岁以上成人阅读的《布鲁克林有棵树》(平装版),内容忠于原著,篇幅也更长,这本书还入选了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两本的大小为均为32开,软壳平装,前者采用轻型纸,后者采用胶版纸,纸张皆柔韧光滑,精美的排版,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漫漫人生路,贫穷与教育
贫穷,是弗兰西童年绕不开的词。
弗兰西是第二代移民的孩子。她的外祖父托马斯·罗姆利为了逃脱兵役带着新婚妻子从奥地利来到美国。
这个男人这么形容自己,“我就是魔鬼本人。”外祖母玛丽则是个圣徒般的人物,但她不识字,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她希望孩子们能识字,哪怕六年级就得辍学。
弗兰西的母亲凯蒂就是在免费的公立学校里识了字。后来她在工厂工作时认识了约翰尼·诺兰。这个同样辍学于六年级的爱尔兰男人,英俊多情、能歌善舞。
爱情来得如此突然且不顾一切,两位移民之子很快组建了家庭,很快有了第一个孩子,紧接着是第二个,同样很快地,他们发现了爱情与婚姻的不同。
凯蒂从女工变成了清洁工,约翰尼开始酗酒。贫穷确实是个问题,但对于住在这儿的人来说,贫穷一直都是问题。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星期六早晨九点一过,从各个街区钻出衣衫褴褛的孩子,他们带着破烂,沿曼哈顿大道涌入垃圾站,其中就有诺兰家的两个孩子——弗兰西和她的弟弟尼雷。
收垃圾的卡尼喜欢捏女孩子脸蛋,也愿意为此多付一分钱,于是尼雷就让弗兰西上前。多给的一分钱归姐姐,余下的一半放储蓄罐,一半平分。这是难得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
可是,钱明明已经不够花了,有时还得为此忍饥挨饿,为什么还要储蓄呢?这是妈妈定下的规矩。比如给爸爸的规矩就是工资上交,小费可以自留。尽管爸爸只能做临时侍应生,赚的并不多。但规矩就是规矩。
诺兰家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阅读。一开始是母亲读,后来是孩子读。
这是外祖母的经验,前者她一直在执行,后者她虽没有能力执行,但她的女儿可以。
很多年后,凯蒂才明白母亲玛丽·罗姆利一直在跟她说,却又没有找到合适字眼的那个词:教育!
这个词,她的女儿弗兰西做到了。尽管在最难的时候,她坚持让喜欢学习的弗兰西辍学,而不是更愿意工作的尼雷。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同为女性,但在很多情况下,比起女儿,母亲好像更倾向于把更多的爱与关注投向儿子。
弗兰西一定思考过这个问题,然而纠结于此毫无意义。偏爱是一种结果,无法归因。弗兰西也拥有过这种偏爱,来自她的爸爸约翰尼。
那些歌唱、敞开心扉的时刻、冒着被抓的风险欺骗校长给弗兰西换更好的学校……一桩桩一件件,全是偏爱。
只是,约翰尼死时才三十四岁。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距离美国正式宣布参战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苦难有时来势汹汹,它像来自地狱的烈火,拥有焚尽一切的威力。但大火过后,有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会被留下——譬如美德、知识、经验,当然,还有爱。
生命有期限,爱没有期限
那是一段很难的日子,凯蒂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而新的生命还在母亲腹中孕育。
当然,外祖母和姨妈们会给予帮助,但这个家必须有人做出牺牲。过去,这个人是凯蒂,现在,换成了弗兰西。
1916年6月的最后一个夜晚,弗兰西最后一次走进她深爱的校园,参加毕业典礼。按照惯例,女生们毕业时会收到家人送的鲜花。弗兰西知道家里拿不出闲钱,她不奢望,谁都没说。
可当她走进教室,课桌上摆好了两打暗红色的玫瑰,那不是送错的花束,因为花上的卡片写着:献给弗兰西,恭喜毕业。爱你的爸爸。
是爸爸的字迹。茜茜姨妈告诉弗兰西,大约一年前他就写好了贺卡,付了钱。
约翰尼·诺兰是很贫穷,但贫穷并不意味着匮乏,相反,他是精神富人。他曾拼尽全力生活,只是结果不如人意。
实际上,这个故事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课题。
苦难消磨了凯蒂的柔情,她有时会显露出继承自父亲托马斯的冷酷和果断。但也正是她的强硬,撑起了整个家。
凯蒂的爱,于无声处生根发芽。
她允许不爱喝咖啡但喜欢闻香气的弗兰西,在用餐后倒掉咖啡;她给霉面包安排各种吃法,让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吃好;她在弗兰西遇到危险时,果断开枪击倒罪犯……
她当然爱弗兰西。只是作为一位母亲,她也要为其他的孩子争取更好的未来。母亲,并不是全能的代名词,母爱,也并非无穷无尽。不是不愿意给,而是能给的都给了。现实让她在很多时候,不得不硬起心肠。
凯蒂的母亲玛丽,在和丈夫逃来美国之前,家里世代给地主种田。在那里,铁匠的孩子是铁匠,农夫的孩子是农夫,她不希望这样,她的孩子要生在一片自由的土地上。她不识字,就让孩子念书,她无法挣脱命运,就帮助孩子挣脱命运。只是她拼尽全力做的这一点点,并不能让女儿衣食无忧。
到凯蒂做母亲的时候,她延续了玛丽的做法。她养家糊口,坚持阅读,让孩子去学校学习,鼓励他们深造拿文凭。在弗兰西成了纽约的一名阅读工,拥有可观的薪水之后,她也没有贪心,一度过难关,就催促弗兰西继续学业。
这是母亲的力量。她们擅长忍耐和托举,就算一次次被苦难击倒,她们也将在废墟中再次重建家园。
这个故事不仅是成长的故事,也是家和家人的故事。它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人们看透生活的惨淡之后仍然不忘初心,热爱生活
一个人的人生是那么长,又是那么短。而阅读的魅力,就是从别人的人生里,看到自己的人生,从别人的选择里,坚定自己的选择。
布鲁克林的天堂树,永远会在读者心里郁郁葱葱。
文字:淼淼
版式:阿北
以上内容包含广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 《布鲁克林有棵树》青少版/平装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