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还有一个月,定定就要6岁了。算下来这也是我作为二胎妈妈的第6年,关于老大老二的不一样、每个孩子的不一样,一直很有感触,加上最近聊大家留言也有很多讨论,今天旧文整理一下,希望能唤起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也抚平一些焦虑。
养过两娃,这种感受特别明显
正文共: 1748字 11图
预计阅读时间: 5分钟
在上一篇中,有不少留言提到:“孩子不乖,都是家长没有管好。”  这个观点确实也普遍存在。 ——但作为两娃妈,我要实名表示反对。 
从老二出生的头几天,几乎就能感觉到娃先天特质的不同,随着娃的成长,更是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差别。
比如,早上睡回笼觉,我们4个人一起躺在床上时,老二动一下,老大已经动了几十下了。当老二可以自己翻书安静待着十几分钟的时候,我跟孩子爸爸都看傻了,因为这是老大同期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这种巨大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当我们还在为4年级的老大写字发愁的时候,还没上小学的老二,已经自己拿着笔在那边抄生字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孤立的感受,而是很多二胎家庭都能感受到的,明明都是同样的父母,相似的环境,养育方式没有相差太多,娃身上体现出的差别,却是巨大的。 
不光是我们做妈妈的有这样的感受,一线教师也明白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的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在养育中,当我只有一个孩子,会不自觉地将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归因于自己的养育。对于孩子的优点,当做自己教育的成功,暗暗自喜。对于孩子的缺点,就迫不及待地反思自己的教养,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焦虑不已。

有了老二以后,突然发现,都是自己生的孩子,竟然有这么大差别,娃的一些特性,跟我们父母怎么做,几乎毫无关系。
当然我不是说父母的教育没有作用,而是说这个作用,是基于娃本身特性来发挥的,教育的效果也只能跟娃自身状况纵向来比,横向来比往往是不客观的。 

关于婴儿气质类型的不同,《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了一项研究。
1956年,托马斯(Thomas)和切斯(Chess) 开始了纽约追踪研究项目,对114名被试者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气质发展进行了研究。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根据儿童的行为,它们按九个维度进行评定,形成3种气质类型(Temperament):
A 易照养儿童 ( easy child ) 
B 难照养儿童 ( difficult child)
C 慢热儿童 ( slow-to-warm-up child)
还有三种气质(说脾气心情更容易理解)的组合,我按照书上提到的比例,大致画了一下👇
易照养儿童,比较好理解。这类孩子,作息比较容易建立,很少发脾气,容易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天使宝宝,占比大概是40%左右
难照养儿童则和易照养儿童,形成鲜明对比。对这类孩子来说,生活规律比较难建立,比较活跃,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对刺激的反应可能比较强烈。占比大概是10%左右。
慢热儿童,对刺激反应不激烈,不太活跃,比较慢热。占比15%左右。
还有35%的孩子,属于三种气质特征的不同组合。
托马斯和切斯的模型中,这种划分还落实到了9个不同的维度上。大家也可以结合孩子的情况,感受一下自己的孩子属于那一类: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P200
托马斯和切斯的模型不是唯一的气质模型,在罗斯巴特的模型中还包含一种之前没提到的维度“易激惹痛苦”,在自我调节的维度上也有差异,这里不展开讲了。
知道了气质类型,对我们的养育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觉得首先是觉知当发现孩子天生的一些差别时,我们更能够接纳设想和现实的差别了。 不管是难带的还是慢热的孩子,养育的共通之处都包含耐心、接纳。书中特别提到,要尝试让养育方式(环境)和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更加匹配。也提到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提升适应性。
知道气质类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给孩子贴标签,恰恰相反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其实气质类型是会随着成长而发生变化。
比如,当孩子能更好地调节注意力和情绪的时候,不少原来“易激惹”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平静,至少老大已经比小时候好带多了。
另外一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包容和理解,当我们意识到世界的参差,我们更容易理解这种不同,也会变得更少评判、更加善意。
事实上,不光是气质类型影响着不同孩子待人接物的反应,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也会展现出不同很大的区别
比如,1岁的孩子可能因为分离焦虑在看不见大人的时候,哭得撕心裂肺;当人们以为2岁总比1岁好带的时候,“可怕的两岁”又出现了,执拗期的孩子可能因为完整的饼干被掰碎,原本想按的电梯被按了,这种成人眼里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崩溃到哭上半小时......
幸运的是,不管是什么类别的孩子,随着时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渐渐长大,我们父母能做的,是接纳,是陪伴,更是一起成长。
家有4年级和大班两娃,之前的文章很多,大家有需要查找的可以点历史文章目录,关注我,养娃路上一起打怪升级。 
点赞,留言,标星不迷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