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最近蛋蛋在家网课,定定也没去幼儿园,日子过得有点鸡飞狗跳,不少朋友也是进入了类似状态,大家问寒假计划,寒假片单的留言多了起来。
今天就跟小伙伴七姑一起,来说说彻底征服了我家两娃的科普节目,很值得一看。
正文共: 6243字 81图
预计阅读时间: 16分钟
电影《伊丽莎白镇》里有这样一个细节:
一帮“熊孩子”在大房子里追赶、跑跳、尖叫,男主角德鲁拿出了一卷据说没有孩子不爱看的录像带,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真的就坐在电视机前安静地看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电视节目,播放给孩子们看的一集是“如何炸毁一栋房子然后再建房子”。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血脉贲张”,别说孩子,咱这些大人都有点想看了。

如果你要问现实世界有没有这样的节目,那我要说,最接近它的,一定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说道的这款:《流言终结者》。
 01 
《流言终结者》是啥?
《流言终结者》的英文原名是MythBusters这是一档美国的科普节目,曾6次获艾美奖提名,在民间也被誉为“最佳科普节目”。
它的形式颇为有趣,每集选出2-4条相关的流言(包括都市传说、俗语、民间说法等等),再用非常酷炫、吸睛的科学实验,来验证这些流言是否属实——真的是有知识点又有看点了!

实验经常有各种爆炸、着火、飞车名场面
节目自2003年开播至2018年收官,共20季总计226集,验证了超过800条流言,因为里面涉及很多科学原理,建议8岁+的孩子观看。如果宝宝还小又想看,需要家长陪着稍微解释一下。
因为很多实验看起来太酷但其实颇具危险性,节目的开始、中间和结尾,主创人员常常会苦口婆心地不断告诫大家:不要模仿不要模仿不要模仿。

验证流言之后,结论也不会过于绝对——毕竟这样不符合科学的态度。被验证的流言将会获得:Confirmed(流言属实)、Plausible(有此可能)或是Busted(流言终结)三种结论,甚至还有少量流言是“不能确定”。
大家可以在哔哩哔哩上收看获得官方授权的70集精选版,够看一个寒假了。如果是看不懂字幕的小宝宝,还有一个27集的中配版可以选择。
这个节目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实验精神,能给孩子种下一颗热爱科学,懂得多维度思考的种子。
举几个节目中的例子,来说说这个节目是怎样脑洞大开,又兼顾趣味和严谨的。
1 一张纸不能对折超过7次?
2 海盗总戴着一只眼罩,是为了让眼睛保持夜视状态?
3 怎样才能逃出落水车?
4 洗手后,烘手机烘手和纸巾擦手哪个更卫生?
5 炸药能让肉变嫩?
 02 
一张纸不能对折超过7次?
关于纸不能对折超过7次的说法,大家一定听过,但它到底是不是一条流言呢?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随手拿一张身边的纸来折一下不就不知道了么?
流言终结者们首先当然也拿身边的纸张来测试了!结果没有成功,但某次实验失败,代表一定无法做到吗?不,要靠实验来证明。

于是,工作开始啦!
首先,还是,分析流言背后的逻辑。用数学思维计算了一下,发现确实,理论上来说将纸对折8次会让纸张的厚度变成原来的256倍,所以难度真的会增加很多。
其次,纸张的大小、厚度、柔软度都会影响折叠的效果。

但理论是理论,还是要实践一下!于是在限定纸张的条件下,先想办法让常用A4纸对折7次以上!
收到任务的大家,开始无所不用其极地“改造纸张”,比如按摩纸张让纸变得更软;
比如借助锤子之类的外力努力让纸实现对折,当然,折到这个份上,结论是失败的……
还可以尝试跳脱常规思维,换一个角度对折:
结果,额……
还有,连熨斗和磨砂纸都用上了。
当然都不太行……
不过这些探索都是有意义的,他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尺寸和纸张厚度。
小组成员找到了一张很薄的描图纸,并且通过一些“小变化”实现了对折8次!

但小伙伴觉得这个做法有点争议,可见流言多少还是有点真实性的,除非,真的可以做到,按照常规的方式对折超过7次。

理论上来说,纸只要足够大,就可以完成这个想法!好的,接受挑战!
先找现成的能找到的最大尺寸的纸!

但即便有了这么大的纸,对折起来,纸缩小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而且到了第6-7次,真的是“上难度”了。
这次使用了面积相当于一间房间的大纸的折纸行动,宣告失败。

但,要做就做到极致!

“流言终结者”们找到了一个面积相当于足球场的室内场地,同时开始创造一张足够大足够薄的纸。
有了计划就开干!铺纸、粘贴……全是体力活&精细活。
反正就这么吭哧吭哧铺纸粘纸,搞了好多天,终于完成了折纸活动的准备工作,太了不起了!
要对折就更费劲了……
中间还是有一些曲折的,但过程看着相当解压啊!
最后!他们成功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的事真的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同时也太佩服他们说干就干,还能干出成果的能力了!
 03 
关于海盗的流言
《流言终结者》有时候还会做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特辑,这个流言就出现在“海盗特辑”里。孩子们应该会很感兴趣。
究竟这样的“说法”有没有依据呢?流言终结者们先去拜访了眼科专家,得到了关于这个流言的理论上的支持。
也借机简单跟大家科普了一下眼睛面对不同光线的工作机制。
这个流言更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效果(比如是否真的能够让海盗更快适应船舱里的黑暗环境),所以先上科学仪器用数据说话,再派真人测试。
眼科医生那边的科学仪器完全支持这个说法,被遮住的眼睛可以说是飞速地适应了黑暗,对照组是让另一只眼睛暴露在强光下,结果对照组的眼睛则需要25-30分钟才能适应黑暗——对于战斗的海盗来说,这个时间确实可以定生死了。
不过,面对更复杂的船舱甲板内环境,这只被遮住的眼睛能帮海盗看清周遭么?
他们先设计了一个黑暗的,类似甲板环境的“密室”,在沿途设置各种关卡,要求没参与设计的两位小伙伴先直接从强光照的户外进入“密室”,妈呀,那真是直接“失明”,一路磕磕绊绊。

另外一位同伴也是跌跌撞撞走完全程,为了完成任务也花了不少时间。
接着,大家改变了一些密室机关的位置,再让两位“海盗”戴上眼罩遮住一只眼超过半小时,露出被遮住的眼睛进入密室。
哇,这次效果出奇的好,第一位进入密室的亚当一进入黑暗环境就立马适应了,而且数据也支持他的感受:他上一轮成绩是5分半左右,这次只用了1分多钟,而且还百分之百准确。

另一位“海盗”使用被遮住的眼睛进入黑暗环境也是如鱼得水,毫不费劲。

但,严谨的流言终结者们,还是要再做一次实验,这次保持同样的机关设计,让两位“海盗”用暴露在室外光线里的眼睛再次进入密室,如果这次的时间比上次用“夜视眼”的时间明显增加,那就支持这个流言了!
结果嘛,是这两位“海盗”又变回了无头苍蝇,在屋子里乱转。
即便如此,流言终结者还是给出了一条非常严谨的结论:有此可能。
 04 
怎样逃出落水车?
可能大部分家庭都拥有私家车了,行车安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虽然汽车落水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但是一旦遇上真的会觉得很可怕。迄今还记得2012年北京暴雨,私家车涉水酿成的悲剧,也记得那一阵全社会都在讨论,遇到汽车入水,究竟该怎么处理才能自救。
《流言终结者》也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收到的流言是:一旦汽车落水,要等到车内的水和车外的水位一样高时,车门才能打开。

他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真的把一辆汽车放入了游泳池中。
接着由测试人员分别尝试在车刚进水就立即打开车门、车进水有一段时间再努力开门,以及等到车身全部沉入水中、车内外压力一致时再开车门。
这个真车入水的实验做了很多遍,而且流言终结者们还尝试模拟真实落水人的心态去开门,还设置了配备好氧气瓶的“观察者”的角色,观察者认为行之有效的自救手段是:要么车刚一落水就果断开门,要么就沉着冷静,留着力气和空气,等到车内外压力一致再开门自救,否则真的很容易遭遇悲剧。
同时,如遇类似险情,如果能开车窗,也会多一份生机。流言终结者们还要验证,在外来压力极大的情况下,车窗户能不能顺利打开,如果可以,在关键时刻也能救命。
结果是,无论是手动还是电动车窗,在这种情况下都无法顺利打开。
但紧急逃生锤和弹簧打孔机确实有用,而且是“非常有用”。

总结一下就是,考虑到车一落水便开窗的合适时机瞬息即逝,最好还是在车里备好逃生工具关键时刻破窗,或者冷静地憋好气,静待时机一气呵成成功开车门。不过在实际遇到危险时,因为我们并不会提前知道水深是多少,抓紧时间破窗逃生是更好的办法。
 05 
烘干机和纸擦干哪个更卫生?
这个流言主要针对在外使用卫生间后,究竟怎样洗手更卫生。
首先还是老规矩,拆解流言:

然后,制定实验内容。
他们把“洗手”这件事,分了三种情况:1假装洗手了(那就是没洗好吗);2只用水冲;3用水+洗手液/肥皂等认真洗手。
三项测试完发现,如果认真洗手,怎么样都不太担心细菌问题,所以打算针对第二种情况:只用水冲洗,来验证纸巾和烘手机在清洁度方面的效果。
哈哈,鉴于可能很多时候小朋友不会认真洗手,或者外出时经常会遇到不提供洗手液的洗手间,咱们可以考虑带着孩子好好看看这个实验。
为了更好的控制变量,流言终结者们,直接在摄影棚搭了一座洗手间,是真的只能洗手的,洗手间,然后对这个建议洗手间做了彻底的清洁和杀菌。
接着,他们找来了16位志愿者,在他们手上喷上特制的大肠杆菌培养液,以检测洗手后的手部菌群数量。
再让志愿者们只使用流水洗手,接着分别用纸巾擦手和用烘干机烘手,再对他们的手部分别采样,最后把这些标记好的采样结果送入实验室观察。
除了对志愿者的手部取样,严谨的流言终结者还对洗手间环境进行了细致的采样。
最后的结论很有意思,用纸巾擦手,无论是人还是环境,所产生的细菌都更少,这意味着,用纸擦手比烘手机更干净!

当然节目里也提到了一种更常见的实际情况是,因为用烘干机需要更长时间,大部分人其实没有耐心将手彻底烘干,所以这可能也是导致烘干机效果不好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在没有提供洗手液/肥皂等清洁剂的地方洗手,最后还是更建议大家使用纸巾擦拭双手。
 06 
炸药让肉变嫩?
有流言说炸药能让低品质牛排变得软嫩可口——实不相瞒,这种流言还真有点无厘头。
但是!《流言终结者》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打算做一次深入系统的研究。
实验开始之前,要先拆解任务:如果直接把炸药放入肉里,一旦爆炸不是啥都没有了,就没法确认流言的真实性了,怎么办?
当然不能这么干了,要换一个思路,把肉放在真空密封塑料袋,在用爆炸的震波来震碎肉的纤维:

为什么这样做有效?节目也马上解释了,以牛肉为例,肉嫩不嫩主要取决于它来自牛的哪个部位,而导致不同部位口感差异巨大的原因是这些不同部位的肌肉纤维之间,缔结组织强度的差异。
日常烹饪中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1是加入粉状菠萝酵素(可能类似于中式烹饪加嫩肉粉或者蛋清这样的操作),2是用力捶打(这招中餐更常用了),用来破坏这些纤维组织。
所以,如果想办法让炸药产生的震波来破坏肉的纤维组织,确实可以达到让肉更嫩的设想。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原来看起来荒谬的流言,背后居然有其合理的地方,而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去看这些流言,拆解它背后可能的成因,是这么有理有据!
好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接下来进入实践阶段了!
《流言终结者》有个特别的看点在于,很多实验虽然从理论落地,但一开始不会那么成功,主创们会不断调整细节,直到实验细节相对完善,再来看结果,或者会设置一些对照组,而不是单一地,轻易地得出结论。
这次“炸肉”活动也要不断的调整细节。
第一次实验炸得“轰轰烈烈”,但肉没保住——它的外包装已碎,不能食用了。
好在,炸药和肉都管够,调整了一下,这次换成威力小一些的鞭炮,看起来很成功——起码牛排没事。
此时,还有农业部的“专家”出面指导,调整了一些细节:在桶里放置一块钢板,以及把桶吊在空中,再用炸药。
哇,这次视觉效果超酷,而且牛排依然完好无损!
接下来就进入“验收”环节,也要保证严谨:要用同一个人,同样的锅,同样的烹饪手法来制作鞭炮和炸药炸过的牛排、原品质牛排、加了菠萝酵素的牛排,以及一块更高品质的牛排。制作完毕后请两位主持人和一位嘉宾试吃,不过可能是个人的感受太主观了,嗯,大家的结论差异很大啊。
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怎么办?那就让数据说话!
先试试其他原理一样,但形式更好掌控的让肉变嫩的奇怪招式:
接着就是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工具、切肉做好对照组。这次切肉,可是把每块牛排一起为二,以保证最后的对比有据可依。

然后,用上比人类靠谱的精密仪器,检测切肉时的数据变化。
这次“改良”的首次尝试也挺失败的,毕竟肉肉横飞,都没有整块的了。

问题看来出在压力上,调整再战!
这次勉强得到了一块完整的肉肉,接下来进入“烹饪”环节。这个环节也一样有标准可依。

中途还尝试了干衣机+钢珠的组合的方法实现类似“捶肉”的效果。
总之,各种“轰轰烈烈”以后,是时候检验成果了。这次的测试方式是用仪器+特制的切肉工具,来检测切割不同的肉所需要的压力,肉如果够嫩,压力当然会更小。
检测结果是,从数据看来,这样操作过的肉切起来的确更丝滑,说明这个方式确实能够有效改善肉质。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
不不不,朋友们,回看一下需要验证的流言,是“炸药让肉变嫩”!严谨的流言终结者们那一系列在实验室猛如虎的操作,只是为了找到能够将实验结果量化——就是用数据显示肉到底有没有变嫩的方式——找到以后,还是要再炸一次肉。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被炸药炸过的肉,经仪器检测切割起来压力确实更小!这则流言属实!
整个实验看完,最大的感受当然是“过瘾”,但仔细拆解却感觉收获颇丰。理性思考,而不是凭第一印象主观臆断。“最佳科普节目”,果真名不虚传!
 07 
安全第一
之前提到过,流言终结者经常采用各种酷炫的方法来验证流言,其中不乏一些飞车、爆炸等危险的手段。
他们也不断跟观众们强调:不要模仿不要模仿不要模仿!
同时,关于安全教育的相关提示,也常常出现在节目中。
可即便是“身经百战”的流言终结者们自己,在验证流言的过程中也非常注意安全,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待命的急救人员或者保障安全的专家的身影出现在节目里。
有的时候,强调“不要模仿”的《流言终结者》还会推出“欢迎模仿特辑”,但即便是这些相对安全的实验,仍然会有安全提示。
其实这也是“科学探索”一个重要的前提,你要先保证安全,才能再去天马行空。这很重要!
 08 
科学探索永无止尽
2018年,开播了15年,一共播出20季的《流言终结者》画上了句号,虽然节目完结了,但它给无数人带来了很多珍贵的回忆,也让无数的孩子爱上科学,学会更理性地思考和探索。
豆瓣里《流言终结者》的评分都很高
随着节目越做越多,很多验证过程会被观众质疑不够严谨。但它仍然是一档非常经典的科普节目,起码,它能够教会我们,面对大千世界,不要永远只凭第一印象,武断地给出结论,而是要尝试更深入、更多维度的思考,不人云亦云,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实验精神
收看链接在阅读原文
里,希望今天的推荐,能给你和孩子的假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寒假快乐!

这周推荐的APP小狐狸大家看了不?想自信开口,这个APP值得试! 0.01元领13节体验课》有学英语计划的朋友别错过。
还有一篇淡定之父新出的文:《2023的头十天:24 x 10被动亲密育儿》,大家可以看着乐一下。
之前的文章很多,大家有需要查找的可以点历史文章目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