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书是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2》作者是哈佛大学知名教授戴维 珀金斯。

他提出了一套理想的学习路径——全局学习法。利用全局学习法的7条原则,你可以应对新知,快速上手;应用已知,灵活迁移;面对未知,迅速入门,有效突破,更适合解决复杂问题。他以学打棒球为比喻,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实例,提出了学习中两种常见问题:要素病(即低效学习)和理解病(即无效学习)。
这本书有两种阅读角度,一种是老师,研究如何教学生效果会更好。另一个角度是学生,提供了一套学习思路、框架,能让你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应对复杂问题,以及生活和工作中各种未知的伏击。
这本书写的很好,在理论上方面非常有创新,但在翻译上有些名词莫明其妙,估计要对比原文才能更好的理解。可能还要多读几遍,才能更好的理解,并且想办法把这些规则应用到学习中。
原则1:玩全局游戏,建立门槛体验
作者在书中用爸爸教他下西洋跳棋来例子。
从全局游戏开始,我赢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局。他先是简单解释了规则,然后一边下棋一边提醒我,让我慢慢来,令人惊奇的是,我最后吃掉了他所有的棋子。
对于像我这样年幼天真的孩子来说,这未免也太令人吃惊了。“你让我了吗?”“是的。”爸爸承认,像往常一样诚实地承认错误。
“别让我!”我抱怨着。“好吧。”他答道。爸爸是那种自尊心很强的人,所以能理解我当时的心情。在那之后的两三年里,我们俩都保有下棋的习惯,时不时会下上一盘,但我再也没有赢过他。不过我进步了不少,而且乐在其中。我喜欢玩全局游戏的过程,无论输赢。
在开始学习某些事物时,我们可以问自己:是否在早期就参与了初级版的全局游戏,而且经常参与?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获得了所谓的“门槛体验”(threshold experience),一种能帮助我们克服最初的困惑,真正进入游戏的学习经历。从那以后,我们就更容易以一种有意义、有动力的方式前进了。
很多常规的教育都缺乏门槛体验。这就像学习拼图时只看零片,而永远不把它们放在一起,或是只了解拼图规则,却从不去触碰那些一块块的零片。相比起来,在一开始就接触某种版本的全局游戏要更合理,因为这会使你的努力更有意义。你也许做得不太好,但至少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
理解就是运用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即真正的玩全局游戏意味着学习者要在新情境中灵活地思考和行动,而不只是刻板地重复已有的模式。玩全局游戏需要一些创造性。如果每一轮游戏都一样,那也就算不上什么全局游戏了。
还有另外一种认识理解的方式,也同样很有帮助,即心智模型。类似地,当你在为面试做准备时,你会想象自己有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当你坐下来写一封信或一篇文章时,你通常也会在心里快速地列个提纲。甚至有研究表明,在脑海中练习体育运动的某些动作,比如投篮罚球,同样可以提高实际的运动技能。
原则2:要学就学有意义的

学校和其他一些学习环境让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并不那么吸引人。我们觉得好像在玩上学游戏,而不是真实的游戏。我们学习分数的各种运算公式,背那些与总统或者总统夫人有关的日期,练习用好的主题句来写文章……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做。
一些固执己见的学生会一次又一次地问这类令人泄气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老师给出的回答,或者教材上给出的答案很可能是:“日后你会需要它”“为了考试,你需要学它”“它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是什么让游戏变得值得玩?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因素:玩全局游戏。分式除法要分子分母颠倒后相乘,背诵名字和重要日期,分析段落结构,这些都只是零碎的部分,只有放在整个大背景中才有意义。除非学生能经常接触数学思维、历史解读、个性而富有表现力的写作等方面的初级版的全局游戏,逐渐熟悉其中零碎的部分,否则这些部分没有任何意义。玩全局游戏会让你明白这个游戏为什么值得玩,因为你能一下子看出来各个部分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当然,有些全局游戏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并不是那么有趣,毕竟没有人会对所有事情都感兴趣。即使如此,全局游戏依然有帮助。有技巧的老师会用许多辅助方法让学习者对所学的主题感兴趣,一个主题的全部价值通常并不会马上显露出来。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可信的方法能预示它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去说:“以后你会需要知道它。”
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的一个好办法是让他拥有选择权。当学习者感到可以自主选择把注意力放到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开展学习时,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内在动机,从而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这是一条经验法则。
原则3:解析难点,再刻意练习

作者的父母多年来经常和另外一对夫妇打桥牌,最后作者也学会了,有时还会加入他们,或者和妻子一起陪我的父母打桥牌。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我父母的牌技并没长进。他们只是打啊打,而不是通过打牌来增长牌技。
想一想某件你做了几年的事情,很可能会发现你并没有变得更擅长。这里缺失的通常就是我们要说的第3条原则:解析难点,再刻意练习。在刚开始学习某事时,它的重要性不及了解整件事。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难点部分就会显现出来。
这些难点有一个恼人的特征:玩整个游戏并不总能让你的能力获得提高。真正的提高取决于对游戏的解构,挑出最难的部分加以特别关注,进行额外练习,制定更好的策略来对付它们,并很快将它们重新整合到整个游戏中,比如击球练习。
有时候困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做。为了达到最佳状态,你需要刻苦地刻意练习。
原则4:学习迁移,建立丰富且可扩展的技能库
再回到棒球上,棒球比赛存在主场优势现象。当波士顿红袜队在波士顿芬威球场(Fenway Park)比赛时,他们不仅得益于热情球迷的支持,也得益于对球场的熟悉。任何体育比赛都存在主场优势,因为全球各地的各个体育场都有自己独特的布局。不过,棒球尤为明显。
与主场优势相对的是客场劣势。当波士顿红袜队到别的地方比赛时,客场环境就成了问题,不过这也是学习的机会。新环境要求球员调整和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洞察力。他们要学会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新的环境,或许还能把他们学到的东西推广到下一次非主场比赛,从而减少客场劣势。
不同的环境对结果影响很大吗?对不同的体育项目来说,影响的大小差别很大。对于在高度标准化的室内赛场中进行的体育项目,换环境对它们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小。但对橄榄球运动来说,换环境通常意味着球员们要在不熟悉的天气中比赛,比如暴风雪。在网球比赛中,草地、红土、硬地球场的差异对获胜的机会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冒险竞速团队运动会故意把赛场选在选手们不熟悉的荒野地区。选手们需要在指定的站点之间找出合适路线,并尽可能快速地长距离穿越危险地带。我的同事丹尼尔·威尔逊(Daniel Wilson)对冒险竞速运动做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团队成员在比赛中的互动相当复杂。1冒险竞速总是在不同环境中进行的。
除了体育运动之外,这种现象也不同程度地适用于不同事物的学习。正规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为在其他时间和场合下使用知识做准备,并不只是为了在教室里做得更好。我们不是为了今天而学,而是为了未来。有时未来和今天差不多,但通常不一样。
问题是在正规教育中,一般没人会让我们换个地方实操,以达到扩展经验的目的。数学的思维方式和算法是常见的,但在实践中,学生只做一些关于火车、帆船或买苹果的刻板练习。成为一个良好公民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但在实践中,学生往往只关注一些关于投票或社区服务的故事。他们甚至连走到走廊那头的教室都嫌太远。多年前我的高中科学老师说过一句俏皮话,那是我最喜欢的有关学习的俏皮话之一,他哀叹学生们很难把数学应用到科学上:“就好像穿过走廊,从数学教室走到科学教室的过程中,学生们就把数学忘掉了。”
研究者把这个问题称为“学习迁移”。换个地方还能表现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就像学习的其他方面一样,这需要我们练习。
原则5:掌握隐藏游戏,跨入新的门槛
在网上查“棒球的隐藏游戏”,你最先看到的搜索结果之一是1984年约翰·索恩(John Thorn)和皮特·帕尔默(Pete Palmer)的书《棒球的隐藏游戏》。在大多数人看来,棒球和数学可能不是一类东西,但《棒球的隐藏游戏》把它们放到了一起。这本书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棒球,探讨了为什么棒球比赛和整个赛季都以目前这种方式进行,以及聪明的策略应该是怎样的。
适用于棒球的也适用于任何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如评论一篇文学作品、交朋友、数学建模、炒股、与人和解、开战、艺术创作等,其中都有“隐藏游戏”。这其实是一种保守的说法。任何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在表面之下都存在多个层次。棒球运动和物理学都涉及统计、战略,甚至政治。棒球中也蕴含着非常有趣的物理知识,尽管我不确定物理中是否蕴含着棒球。
隐藏游戏不仅有趣,而且通常也对玩好表面的游戏很重要。教练和球队经理必须关注击球和投球的统计趋势,从而把握机会。在下国际象棋时必须有广泛的战略思考,比如对棋盘中心的控制。在学习科学概念时,必须意识到各种科学理论中潜在的因果关系。它们通常与日常的因果关系的概念非常不同。不了解隐藏游戏,你很可能会误解所发生的事情。
人们在学很多事物时会觉得好像并不存在隐藏游戏,但事实上它们一直存在。学习者需要关注隐藏游戏,否则学习就会流于表面。
陈述越科学,你看到的东西就越少。真遗憾!隐藏游戏使事情更具挑战性、更富创造性、更能锻炼洞察力、更丰富、更有价值……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太复杂了,遮盖了所有这些优点。
原则6:结伴学习,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你自己的事!如果有关于学习者行为的“十诫”,这一条肯定属于最应该被列进去的。但是,如果只是用它来衡量惯常做法的话会很好,而用它来衡量社会的运转方式就会很奇怪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几乎没有一件是我们孤立完成的。无论你是运动员、商人、科学家、垃圾工还是职员,总是要以各种方式与他人协调。人类努力从事的事情本质上是合作性的,除了在学校里。
这就是为什么在7条原则中会有“结伴学习,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条。事实上,只接受单一来源的学习是很难能学好的,无论是学习教材,还是向除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学生的老师学习。相较而言,私人教练会好得多,但大多数人负担不起,而且大多数地方也无法为大规模的学习提供私人教练。即使如此,私人教练也只是口头告诉你如何与队友合作,而不是替你去做。
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活动确实更适合个人来做。比如,集体读书很容易进行,但集体合作写作就比较困难了,尽管也可以做。我们应该更宽泛地理解“结伴学习,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这条原则不仅涉及天然具有团体特性的活动,也包括向从事相同工作的其他人学习,比如朋友、合作伙伴、同事、竞争对手、敌人、榜样、导师,甚至那些不如你的人。
原则7:学会学习,主动管理自己的学习
很多人都会学习第二门语言,有些人甚至还会学习第三门语言。学习第三门语言和学习第二门语言存在着有趣的差异。学习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都是很有挑战性的,但学习第三门语言通常不像学第二门语言时那么令人生畏。在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过程中,你对语法的组织方式会有更好的理解,因此再来理解第三门语言的语法时就会变得容易一些,此时你已经比较熟悉记忆生词和语法结构的节奏了。除了第二门语言本身,你还学会了其他东西,即如何学习语言。
学会如何学习是比学会如何学习语言普遍得多的现象,甚至非人类的哺乳动物也会进行这类比较原始的学习,它们会逐渐习惯于训练的节奏并常常被它吸引。学会学习涉及很多方面:引导注意力,选择时间和地点,把新观点、新技能与原有的观点、技能联系起来。它确实和前6条原则有很大关系。即使没有教练或老师的督促,自我管理型的学习者也会特别注重难点练习,而且还注重学习的迁移。他们会将观点、技能与其他背景联系起来,即使教练或老师没有让大家接受此类训练。
我认为没有什么学习比学会学习更有价值,它就像存在银行里不断收复利的金钱。然而,大多数学习环境几乎不关注让学习者学会学习的问题。
7条原则的排列顺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其实排在前面的并不比排在后面的更重要,我们也不需要按照它们的排列顺序依次去做。例如,有时候有些学习一开始就适合原则5或原则6。
玩全局游戏是首要的,因为它是核心理念。学会学习放在最后,不是因为它是最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因为它是跨主题的更高层次的议题。在它们之间,其他原则的排序只是为了便于叙述。如果你想以不同的顺序来思考这些原则,完全可以。
是的,但是……
如何学习打棒球或其他他们喜欢的运动或游戏,即一开始只需要懂得怎么玩,并不必玩得特别好;我希望除了我,还有人记得空洞的要素病,即只学习部分,不认识全局;我希望还有人记得不怎么有趣的了解病,即只是没完没了地了解某事,就是不去做。
扩展阅读:
直播时间:6月27日周日晚上8点
主题:坚持利它主义能给你带来哪些收获?
直播地址:视频号 读书方法 ,另一个视频号:生活黑客做为备用。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现有付费课程  
① 
打败拖延症:
我是如何战胜拖延症的?
  关于warfalcon公众号  
①目前有2000+篇自我成长相关实用类文章
4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号top10
6年占据印象笔记收藏服务总榜top1
④知乎同名,回答被100万+人收藏
文章搜索传送门
↓↓↓
加入一百天行动
↓↓↓
有很多小伙伴说找不到我们了,微信改版,公众号发布顺序被打乱,如果你没有星标,也很少点在看,那么你将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或者是在两三天后才能收到。
如果你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内容,将我们「设为星标」吧,在阅读文章时,也别忘了随手点「在看」,星标+在看,就可以增加你成为warfalcon常读用户的几率了:)
点击公众号「warfalcon」,按照以下操作就可以设置为「星标」啦~
喜欢记得点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