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卢舫
专业支持 / Wany
编辑 / KY主创们
你相信吗?只要改变你说话的方式和用语,就能改变你整个人的状态、心情、思维方式,甚至外表。我们的自我,被我们使用的每一个字塑造着。
这件事在我的一位朋友身上似乎得到了验证。他原本是个充满戾气,容易急躁、愤慨的人,对应到平日的说话方式上体现为极端、刻薄的发言,特别爱否定和质疑别人。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与他多做交流,刻意保持距离。
但最近和他的一次巧遇,短暂的聊天中我却发现他整个人都变了,一改过去的愤世嫉俗,变得平和、温柔了许多,状态特别好。我问他:你给人的感觉和以前大不一样,少了许多焦虑感,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是不是经历了什么特别的事?
没想到他告诉我说:「你没发现吗?我改变了我说话的方式。
就是在我说话时留留神,有意地让用语和立场不再像以前那么激烈、紧绷。慢慢地尝试下来,发现的确能改变状态,效果还挺明显。」
这事儿真的靠谱吗?我们说的话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的?
你说的每个字都正在改变你的大脑?
研究说:是真的。
首先,从物理上来说,我们说的话,会影响大脑神经的发展。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研究,就展示了「关于疼痛的词语」是如何让人的大脑对疼痛变得更敏感的。
在这项研究中,16名健康的受试者使用关于疼痛的词语,结果发现,受试者们大脑中与疼痛感知相关的区域会同时被激活(Richter et al., 2010)。
事实上,即使在没有遭遇外部伤害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仍然可以感受到疼痛,尽管这些感知往往轻微得不会被发现。看来,使用疼痛相关的词语,就是其中一种可以引起这种「轻微的疼痛」的原因。
而如果我们长期使用与疼痛相关的词语,大脑内与疼痛相关的区域就会长期被激活,最终导致疼痛信号会被过分放大和敏感化,一些非痛觉刺激可能也会因此疼痛,这被称为「疼痛增强和过敏」。
该研究同时还让受试者使用其他类型的词语,其中,当受试者使用偏向消极意义的词语时,研究者发现ta们的大脑中会释放与压力和焦虑相关激素。
碰巧,有另一项研究更具体地证实了这一点。这项研究得出结论,当我们脑海里出现消极的词语和概念时,大脑恐惧中心(杏仁核)就开始变得活跃,导致产生压力的激素充斥我们的大脑。这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会中断大脑的逻辑和推理过程,并抑制正常功能(Newberg, & Waldman, 2012)。
简单来说呢,就是,消极的词语会让大脑变笨。并且,还可能一笨笨一天。研究显示,这些影响可以持续26个小时或更长时间。
所以,
有某些说话习惯的朋友们要注意了。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说话真的会影响我们的大脑和思维,那就是时候来更具体看看,一些比较经典的说话习惯,是怎么改变人的了。
「抬杠」
对于这个事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上(特别是网络上),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见这样的人。
抬杠也可以叫做反对型谈话风格(oppositional conversation style,OCS。顾名思义,就是无论说什么,抬杠的人首先想的都是「我来看看有什么点可以用来反驳你」。即使很普通的一句话,ta们也致力于没有争论点也要创造争论点(Gillette, 2023)。
长期抬杠,首先会让人每天活在「质疑对方」的日子里,因此习惯了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保持不相信的态度。因为没什么值得相信的,于是人会对生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所以,抬杠者往往比其他人更焦虑、甚至更空虚。
而且,因为长期使用「竞争」和「挑战」的话语,大脑很容易在抬杠时进入「战斗」状态,正如前文所言,思维和逻辑能力会在此时受到压抑。这意味着,无理地抬杠久了,会让人大脑受损。
遇到杠精怎么办?6招教你反杀,快回复关键词「杠精」看看是哪6招吧。
「反问」
把「原来你不知道」说成「这你都不知道吗」、把「我觉得不够好」说成「难道你觉得这够好了吗」、把「你可以自己弄」说成「你不会自己弄吗」......这就是不在话里带刺就不舒服的反问者。
每一次反问,其实我们的大脑都会经历一次判断:「ta和我想的不一样,真烦」。本质上,反问生于对他人意志和自己统一的期待、甚至强迫。
习惯使用反问句的人在重复反问的逻辑后,其自恋和控制欲,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而且,在反问时,思维会默认周遭环境和人无法匹配自己的意愿,并对这种感觉加上了「消极」的标签。所以,反问句用多了,人通常不仅会攻击到对方,其实自己也会觉得生活哪哪都不顺心,因此,焦虑感会增加,幸福度则会不断降低。
「应该」
这里指的「应该」,是「should」,而不是「maybe」。
试想一下,当我们说「应该....」时,大脑里是否就只剩下一个选项了?
比如,高考就应该考到650分以上、我就应该长得像吴彦祖、你应该爱我、这个世界应该更和平....
「应该」指向的是一种行为定势,无论是对自己说、还是对别人说,都会让自己默认这个世界的选项和自由度缩窄,只剩下「应该」后面跟着的东西。这会导致人价值观的单一和单调,同时也增加了当「应该的东西」无法实现时感到失落的风险。
就像,沙德·赫尔姆斯泰特博士在他的著作《自言自语时该说些什么》中说到,当我们告诉自己应该做某事时,我们就在隐含地强化了我们没有这样做的想法(Helmstetter, 1990)。
「随便说说」
许多人会在说完一句话后加上一句「我随便说的」、「我也不确定」、「你别往心里去」.....如果非常偶尔地这么说,这可能确实是一种谦虚。
但如果一个人总是习惯这么说,事实上,大脑会被这种「时刻留余地」的表达形式规训,人会慢慢默认自己似乎从来不需要负多大的责任(Fletcher, 2023),因此,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变得更软弱、更没有担当。
同时,「随便说说」会大大削弱一个人表达时的力量感。试想一下,无论你前面说了什么,一旦在最后加一句「我说说而已」,是不是整段话都显得软了下来?既然,表达本身就是我们建构自我认知的行为,这意味着我们是可以从表达中获得自信心的反哺的。
而「随便说说」,就是阻碍我们从表达中获得自信心和气场的一道坎。
想要好好说话,
其实就是多说「好话」
好啦,既然我们说了那么多说话能改变内心的理论和例子,我们能怎么样利用这个事实,来让自己的内心和大脑都变得更好些呢?
1.多说积极的「谎话」
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困难、挑战感到没有信心和把握时,会用一种「我可以」、「我一定能做到」等类似自我欺骗的谎话来「鼓励」自己。而研究证明,这种Fake it until make it——假装可以做到直到真的做到」的心理策略真的有用。
因为当我们使用积极的词语时,可以通过增强认知推理和强化额叶区域来改变大脑的功能。多使用积极的词语可以启动大脑的动机中心,推动它们采取行动Newberg & Waldman, 2012。并且,你专注于积极话语的时间越长,这些对大脑的影响就会越明显。
同时,积极的谎话,不仅能帮助我们自身Make it,也能帮助身边人Make it
研究人员举了个例子,运动员受伤时往往因为恐惧伤病而无法发挥正常状态,但经过队友鼓励后,他们的恐惧明显降低,发挥出来的状态明显更好Jaffri & Saliba, 2021
这是因为积极的语言刺激催产素的产生,这是一种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通过激活前额皮质中的网络来提高我们沟通、合作和信任他人的能力Glaser, 2014)。
2.多说「我要」来替代「我应该」
当然,这不是说只能在这两个词之间代替。而是说,我们应该用「主动选择和追求」的话语,取代「标准性、规则性」的话语。
前文已经提到,像「应该」这样的话语,常常会导致人价值观的单一和单调,并且需要面对「应该的事情」无法实现后的失落与自我怀疑。
而「我要」首先可以打破这种价值的单一,我要这个、我也可以要那个、我还可以要另一个,其次,「我要」是一种展望性思维向行动性思维的转向。
举个例子,当我说「我要考100分」而我没考到时,这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失败,仅此而已。但假如我说「我应该考100分」却没考到时,这除了是一种挑战失败,还多了一层「我没有符合标准」的挫败感。
3.多说真诚的「赞美」,对自己也对他人
赞美会激活大脑中的奖赏机制,让人们感到愉悦和享受。生活中,多夸夸自己,既能提升自信、行动力、培养积极心态,也能帮助我们建立更积极的自我形象,进而影响我们在人际互动等各方面的表现。
与此同时,不论在哪种人际互动中,如果赞美能够被传递,即使是通过口头的表达和回应,也都会变成一种良性压力,迅速增强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并构建起亲密感。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要想让赞美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建议尽量将每一次赞美聚焦在我们某个具体的表现、能力、态度或特质上,这会促进我们对自己的优势、价值更加确信。
4.多说「观察」和「感受」,抱着探讨的心态来沟通
有些人沟通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想法被接收。其实,抱着这个态度,很容易就会极端化成攻击、质疑一切不理解自己、不认同自己的人,又或者为自己的想法始终无人共鸣而感到失落、委屈。
事实上,人类发明语言最初就是为了合作,而非为了表达自身。所以,建议带着「观察」、「探讨」和「理解」的视角去说话,把攻击性的话语换成正向的、探讨性的话语,比如 ——
把「不不不,你说的不对」改成「我不太认同,不过想先听听你的看法」
把「这你都不知道」改成「我跟你解释一下」
把「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改成「我想知道你的想法是什么」
......
这样,你可以更客观、真实地了解对方的反馈和想法,这其实也是梳理自身观点和想法的好机会;同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隔阂。
而更重要的是,你自己也会随着用语的平和和开放,有机会变成一个更温柔、包容、平稳的人。
点点「在看」,大伙儿一起说点好的
References:
Fletcher, J. (2023). What It Means When Someone Says "I'm Just Sayin". PsychCentral.
Gillette, H. (2023). The Psychology of Oppositional Conversational Styles. PsychCentral.
Glaser, J. E., & Glaser, R. D. (2014). The neurochemistry of positive convers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 6-12.
Helmstetter, S. (1990). What to say when you talk to your self. Simon and Schuster.
Jaffri, A. H., & Saliba, S. (2021). Does verbal encouragement change dynamic balance? The effect of verbal encouragement on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performance in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Brazili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25(5), 617–622. 
Newberg, A. B., & Waldman, M. R. (2012). Words Can Change Your Brain: 12 Conversation Strategies to Build Trust, Resolve Conflict, and Increase Intima. Avery.
Richter, M., Eck, J., Straube, T., Miltner, W. H. R., & Weiss, T. (2010). Do words hurt?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pain-related words. Pain, 148(2), 198–205.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