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学渣老爸吐槽学霸儿子的视频火了。
他说儿子太爱学习,“非常难驾驭”。过年期间,本来想带儿子出去玩一玩,放松一下,儿子却偏要在酒店学习。

不仅如此,从外地回到家,儿子嫌从景区买的玩具不好看,马上拿到自己的工作台改造起来。
老爸直言:“这种人经常废寝忘食。我是既高兴又心疼。”
类似的凡尔赛,我也曾亲耳听过。
朋友的儿子是个学霸。她跟我们抱怨:带他旅行,高铁上他竟然掏出《教材全解》(都不知道他啥时候装进书包的),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别的孩子,都在拿手机玩游戏。他把气氛搞得很尴尬。
听着是不是特别气人?!
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也问过他们的父母,到底咋养出这样的孩子?却经常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们真的没做啥,他从小就这样。”
听着让人很绝望,是吧?我家娃,天生不是学霸的料,难道就没戏了?父母只能无能为力了?
但一想到自己就不甘心,觉得还有希望。小的时候,我也不爱学习。是直到五六年级的时候才开窍,知道要好好学习、想好好学习的。
总想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点什么,有一些想法,但总觉得不够全面和深刻。直到看到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的研究发现,这正是我想说的!
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自驱力强的孩子,普遍拥有一个“开放式大脑”。

拥有开放式大脑的表现

与之相对的——拥有防御式大脑的表现
关键是,开放式大脑是后天可塑的!
开放式大脑是神经活动的结果,取决于我们大脑中一种特别的神经回路——社会参与系统
这种神经回路,靠大脑的前额皮质把其他脑区连接起来运作激活,使我们的大脑长期处于接纳、开放的状态
西格尔博士进一步指出,让孩子拥有开放式大脑,要培养孩子的4种特质: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共情力。
这4种特质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平衡力:掌控情绪和行为
什么是平衡力?
简单来说,就是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就会出现情绪混乱的情况——要么大发脾气,要么退缩孤立。
可以把上面的行为理解为两个极端,一端是过度向外的,一端是过度向内的。
理想状态,则是灵活的、适应的。就像我们划船渡河,风平浪静时按部就班地划桨,遇到障碍物就绕开,不执拗,不纠结。
培养策略1:保证科学的睡眠
如果孩子的睡眠不足,他们更容易冲动、情绪暴躁、乱发脾气,专注力、记忆力、灵活性等大脑和身体机能也会受损。
美国睡眠医学会
曾公布了不同年龄段孩子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也得到了美国儿科学会的认可。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也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孩子需要的睡眠时间(美国睡眠医学会公布)
培养策略2:合理分配日常活动
我们都听过营养丰富的健康餐,丹尼尔等人则独辟蹊径,提出了“健康心智餐盘”
,包含
7种有益心智的日常活动


健康心智餐盘
  • 内省时间,是指聚焦于自己感觉、想法、情感的时间;
  • 专注时间,是指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所花的时间;
  • 联结时间,就是和他人互动的时间;
  • 放松时间,是指没有什么目标,漫无目的的时间;
  • 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玩耍时间,这里我就不多解释了,大家都知道。
每天给孩子提供进行这些活动的机会,才能保证孩子拥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形成开放式大脑。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睡眠时间,大家可以自行安排其他活动时长。
如果孩子今天去了学校,那么他就完成了专注时间(认真听老师讲课)、联结时间(和小伙伴一起聊天)等;

如果孩子比较内向,自省时间多,那么我们可以多给他安排些运动时间、玩耍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平衡。

策略3:教孩子认识并改善情绪状态
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讲“三色模型”,让他们借助这个小工具来认识和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

  • 红色:非常恼火,好像火山要喷发了;
  • 蓝色:非常沮丧,甚至僵住不敢动;
  • 绿色:一种自然状态,身体、情绪和行为都是可控的。
把这个工具教给孩子,孩子就能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了。然后再告诉他,如果处在红色或蓝色区,可以尝试这样做:
深呼吸,一只手放在胸口,另一只手放在腹部,其他什么都不做,只要用心感受自己的呼吸就行了。
复原力:从挫折和失败中恢复
复原力,指能从逆境、挫折、失败中恢复过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很好理解,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培养能力,而不是消除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都“致力于”消除孩子讨厌的行为,但行为问题其实是一个信号,是孩子在告诉我们:
我需要获得相应的能力,现在我还做不好,我需要帮助。
以此为出发点,每次孩子失控时,我们就不能仅仅关注消除不良行为,还应该判断孩子需要提升什么能力,学习什么技能,才能在下次更好地应对。


培养应对能力,才能获得复原力
培养策略1: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是培养复原力的关键。
从一个孩子是否和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照顾者中至少一人保持安全的依恋关系,就能预测孩子的复原力好不好。
这不是要求我们给予孩子完美的照顾,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保护,也就是我们经常会说到的“4S”:
具体怎么做,大家可以从这篇文章里找到答案👉:终其一生,孩子记住父母的却只有这5个瞬间
培养策略2:培养第七感
第七感,指的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拥有第七感,孩子就更容易接纳自己、面对困难。
在畅销书《全脑教养法》中,提到了两个小方法,我觉得非常实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个是让孩子学会向内看
比如让他学会分辨“事实”,以及我们对这一事实的“感受”,也就是学会区分“是”和“感到”。
举个例子,“我现在感到孤独”和“我是孤独的”,是两回事。一种是暂时的情绪状态,一种是稳定的特质。
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或面对的困难,不是永久的、只是暂时的时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焦虑,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一个是让孩子学会向外看。
在和外界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这样,他会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使和别人发生冲突,也能很好地学会修复关系。

学会向内看、向外看,一个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反弹力也会更强。

NO.3 洞察力:了解自己,掌控人生
洞察力,就是看透自己、理解自己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环境,提升情商和社交能力都至关重要。
洞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察”:
切换到观众视角,观察场上的自己现在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甚至如果做得好,还能看到自己为什么处在这样的情绪状态。

切换到观众视角看自己
拥有了洞察力,孩子在面对各种消极情绪和不利环境时,就不再无助。
因为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就能做出有意识的、目的明确的决定,而不是被情绪和冲动牵着鼻子走。

培养策略1:重新定义困境
困境,可怕吗?

咱们大人肯定一下子就能反应过来:谁还没经历过困境呢,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但给孩子讲大道理是没用的。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帮孩子重新定义困境——“你更愿意选择哪种牺牲?”
比如,孩子很喜欢踢球,而且偏爱当守门员,但是由于他不愿意参加额外的练习,能力不过关,教练很少选择他到这个位置。这让他非常苦恼,一回到家就和你抱怨不停。
这个时候,我们不必说教,告诉他勤奋很重要。而是可以这样和他沟通——
妈妈:
你愿意日常训练后也留下来,让教练再指导指导你吗?他之前就提过这事。


孩子:但是训练已经一个多小时了,我每次都差点赶不上回家看动画片。
妈妈:我知道。或许应该这样想这件事。你会有所牺牲,但好在你可以选择牺牲什么?
孩子:
啊?

妈妈:训练后留下来,练习防守技术是一种牺牲。如果你决定不投入额外的时间训练,也是一种牺牲,牺牲你当守门员的可能性。
孩子:
我想一想。

这样的对话,可以让孩子“跳”出来,从观众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困境,然后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洞察力也会提升。因为他能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选择,也能认识到他不是被束缚住的受困者,他有主动性。

培养策略2:学会按“暂停键”
孩子在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对刺激做出反应的。
如,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担心不及格,大脑一片空白,手也抖了起来;弟弟妹妹吵吵闹闹影响他做作业,他很生气,把弟弟妹妹打了一顿。
我们需要在平时教会孩子,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按下“暂停键”,然后更灵活地处理问题。

教孩子在感到紧张时,调整呼吸,然后做出明智的决定
但我们必须记住的是,每种情绪都是有益的,都很重要。
按下“暂停键”,不是为了消除情绪
而是为了感受它,然后做出明智的决定。

共情力:理解他人,人际更紧密
共情力,就是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如,看到朋友的小狗丢了,能感受到他的悲伤;看到朋友考出了好成绩,能感受到他的快乐。
如果将共情力和洞察力联合起来,孩子就会变得更有耐心、更接纳,更能理解自己和他人,人际关系更紧密,整体的幸福感更高。

培养策略1:关注他人的需求
有研究证实,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具有关爱他人的神经回路。但是,这个神经回路必须得到激活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平时多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关注会促使相应的神经元放电,从而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激活并增强关爱他人的神经回路。

为此,我们可以
带孩子阅读情绪绘本,或者在阅读一段故事后向孩子发问:
主人公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难过?你认为他可以做些什么?

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你扮演孩子,孩子扮演他的同学/朋友等,这样你们俩就可以还原情境,让孩子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培养策略2:学会使用共情语言
话又说回来,就算孩子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但也常常不会表达他们的共情。这对大人来说都不容易做到,更何况是孩子。
所以,我们可以学学共情语言。
a.从“我”说起,主要说“我”的感受。
如,当妹妹把蜡笔弄丢了——
可以说:“你没有把蜡笔放回去,这让我很生气。”
而不是:“你总是弄丢蜡笔。”

这样既不破坏关系,也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b.道歉时,可以说出对方的感受。
如,当姐姐不小心把弟弟推进了泳池,除了“对不起”,姐姐还可以这样说——
“我原以为这会很好玩,但现在我知道,你在落水前没机会吸气,一定很害怕。我不应该这样做。”
这样的道歉更真诚,也能更好地表达关切。
c.分享感受,而不是急于给建议。
如,当朋友因为小狗丢了,很难过时,孩子可以这样说——
“那一定非常令人痛苦。”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对发生的事情感到很难过。”

“我猜你一定很悲伤。”
与其给建议“你应该……”,不如倾听、陪伴、分享感受。

现在,你也一定发现了:孩子强大的内驱力,源于自己内心深处向上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开放式大脑,当然会给外在的成就和荣誉留有空间,但它始终关注的,是基于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和共情力,发展孩子的内在指南针,让孩子获得真实的幸福和内在的成功。
参考资料:

丹尼尔·西格尔,蒂娜·佩恩·布赖森.《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07.(注:文中说明性配图,亦出自此书)
丹尼尔·西格尔,蒂娜·佩恩·布赖森.《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01.
川妈说说
虽然文章的开头是以学霸开始,但我必须说清楚,这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培养孩子自驱力的根本原因。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成绩,是结果,不是原因。学霸,在日后职业发展中更容易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成绩好。我们之所以弄混它们的关系,是因为它们是同一原因在不同阶段导致的结果。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和共情力等等好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支撑孩子在上学时成为学霸,同样支撑他们工作中表现出色。所以相比成绩,这些才是我最看重的,能真正支撑孩子走得更远更高的法宝。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这些素质和能力固然幸运,如果没有,也不用太担心,后天可以培养。从小就是学霸的孩子很多,大器晚成的孩子也有。孩子有自己的节奏,我们在尊重他的前提下,帮助他早日型塑这些底层能力。
推荐阅读
看到这里,别忘了点个“赞”或“在看”
鼓励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