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一批高端品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品牌,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消费体验创新方面,逐渐从追赶走向引领新一轮的世界工业和消费潮流。
为将品牌与创新进一步注入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凤凰网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深圳知名品牌评价委员会联合推出“湾区品牌力量”专题,从品牌故事、品牌出海、品牌变革等角度,对话湾区100位知名品牌创始人,讲述湾区品牌故事,诠释湾区企业家精神,打造中国优质品牌群像,提升湾区品牌国际影响力。近日,凤凰网广东采访到华科创智创始人喻东旭。
喻东旭董事长&CEO
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MBA、原联想集团、比亚迪公司高管,拥有18年运营管理经验及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人脉资源。深圳市龙岗区“深龙英才”管理B类人才及专家、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深圳市、第七届政治协商委员、江苏省宿城区第五届政治协商委员、深圳市龙岗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深圳市龙岗区新联会会长、深圳市高分子材料技术协会副会长。
8月30日,新时代“深圳百名创新奋斗者”评选结果出炉,此次入选的百位获选者,都是所在细分行业的领袖企业。其中有一家公司,2014年开始研发生产以纳米银线为基础的新材料,经过短短7年,便取得了引领世界的成绩,率先实现纳米银材料的技术突破,纳米直径标准做到目前世界最小,解决了国内屏显材料“卡脖子”难题,被誉为“大尺寸电容屏一哥”。
访谈视频
访谈内容
用自己的核心技术 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首席访谈】喻总您好,您之前是在联想还有比亚迪工作了18年,作为高管,是什么样的一个契机让您进入到纳米银线这样一个新材料的领域呢?
【喻东旭】原来在联想是做贸工技的,主要是做PC、笔记本,最后一份工作做手机。在比亚迪电子主要是做手机代工,特别比亚迪电子是大规模制造的一个典范,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07、08年,特别是08年到iPhone出来以后,需要用到一个电容屏,这里面的基材就是叫ITO,学名叫氧化铟锡。
我记得11年、12年这个阶段(ITO)是非常缺的材料,严重依赖于日本的日东、积水这些厂商。这些材料厂商一旦缺货以后,产线全部要停掉,另外只能靠高价从黑市上去买。后来我离开以后,就觉得一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怎么能够去做一些材料技术、类似于这种不再被卡脖子的。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温维佳教授,当时温教授他跟我讲纳米银线这种材料的技术研发了很多年,我当时离开以后就想找项目来做投资,跟科学家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
【首席访谈】 是,就这样打开美好的一个开始。您刚才说到纳米银线,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纳米银线是什么?
【喻东旭】纳米银线实际上是一种一维结构的材料,它的直径在一百纳米以内,长度差不多在150个微米,长径比例在1500倍,大概是这么一个结构。
【首席访谈】那么它目前运用在哪些产品或者说领域?
【喻东旭】现在的智能手机用的触控屏叫氧化铟锡,还有同样的电极材料,有像金属网格、石墨烯、纳米碳管这样一些材料,那么纳米银线的优势就是它的第一阻抗力可以做到25Ω-35Ω的表面阻抗。
另外一个它可以抗弯折,可以弯折30万次、50万次,甚至于现在我们过了100万次的弯折,还有一个就是透明的。所以这三个特点就是它相比氧化铟锡的材料,它具备柔韧性好、导电性好这么一个特点,所以我们称之为新一代的电极材料。
【首席访谈】华科创智纳米银线的技术处于怎样的水平?
【喻东旭】最开始我跟温老师合作的时候是在实验室阶段,我们当时的银线直径接近100纳米,长度在100个微米左右。
坦白讲14年阶段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那个时候银线质量是不高的,很难做到大规模量产。
但是我们投资这个项目以后,经过技术攻关,因为奔着要去做产业化,所以技术的进步也非常快,我们在15、16年年末的时候基本上就达到了差不多在30纳米的直径,长度在30个微米,长径比在1000倍。
这几年下来,今天是第七个年头,我们的纳米银线已经迭代到第5代,第5代我们最细的纳米银线的直径做到8个纳米,8个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所以你想想,肉眼是不可能看得到的。
美国做到11纳米,我们做到8纳米。我们在线径比上已经...
【首席访谈】世界领先。
【喻东旭】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准。
为什么说新材料是硬骨头?
华科创智公司成立仅7年,就掌握了纳米银线和CPI两项核心技术,成为新材料行业独角兽的企业,成功打造了纳米银线透明电极产业链,实现从纳米银墨水合成、涂布、大规模工程应用到智慧终端的全产业链布局,引领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首席访谈】我记得您在不久之前的一个峰会演讲当中说过,纳米银线、新材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那么它难在哪?
【喻东旭】我们做的是最新的一些材料,所以说无论是技术的研发,还是说我们做产品用的工艺、设备,包括我们的用户的应用场景,这些都是未知的。
所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就是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像我刚才介绍的本来我们想纳米银线做手机的ITO替代,结果发现手机的 ITO的这些厂商都投了巨资都是几十亿的设备用ITO。那么ITO材料它是脆性的材料,而且它是溅射出来的,所以它用的我们叫湿法的工艺,那纳米银线是涂布出来的,所以它用的是干法的工艺,就激光蚀刻的。也就是说如果要替代ITO的话,需要把原来的投资设备全部都要更新掉,这个路走不通。
第二个方面,新材料这种产品的投资是巨大的,像我们一台电镜就要1500万人民币,一条涂布线,七八千万人民币。对于创业型的企业家,这种投资是非常大的,我们最开始的激光机都是将近500万人民币一台。
那么这个投资门槛高、技术难度大,工艺难度大,这个就意味着什么?我的投资周期比一般的要长,而且我们需要试错。
【首席访谈】试错成本比较高。
【喻东旭】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关口,所以我们叫啃硬骨头是这么说的。
新材料这么硬,为什么我们还要啃?
对于纳米银技术的长期研发投入,喻东旭做好了充足准备,他清晰地明白,像这类“硬骨头”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一旦取得突破便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将具有长久生命力。
【首席访谈】 是!投资成本比较高,而且要试错成本,又要获得客户的认可,同时它的技术门槛又非常的高,所以非常的难。那既然这么难,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做?
【喻东旭】怎么讲呢?其实几年以前可能咱们不觉得做这件事情到底价值有多大,特别是14年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很多人给我泼冷水,说您可以去赚点快钱。
因为我们在大公司积累了很多人脉资源,实际赚快钱是很容易的。但是我总觉得我是搞制造业的人。
特别是中兴华为事件以后,特朗普执政以后,对华为公司的打压,一下来让我们感觉到关键技术非常重要。习总书记也讲了核心技术买不回来,所以不管在各种场合都是强调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新材料发展,要选对赛道
【首席访谈】您从14年开始创业至今一口气拿下了多轮融资,那投资人为什么这么看好您的项目?
【喻东旭】我记得最开始我们这个公司是我天使投资的,14年300万,15年我又找了几个哥们一起投了1000多万,这些钱都是私人投资。私人投资其实对于我们做这种核心材料来讲太少了,15年底钱就没了,钱没了怎么办就求助于风险资本。那个时候我也找了很多朋友,包括一些机构,我没想到深创投会投,而且他们当时请的投资经理是博士学位的,材料学的博士来研究,确实觉得我们有这个价值。
第一个我们的技术不断在进步,第二我们的产业化成果得到了体现,这个我觉得投资人应该说验证了他们投资的逻辑,因为任何的投资是有逻辑的。技术、市场化能力、还有我们的产业化前景,所以这就是他们持续投资的一个重要理由。
【首席访谈】所以这也是他们看好你们的一个点,你们的价值所在。
【喻东旭】对,没错。首先我觉得沿着纳米银这个主赛道,我们已经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墨水的制备到我们的导电触控屏的生产,还有液晶的贴合、还有整机的组装,我们都具备这个能力。
我们在江苏有35,000平方的场地,在今年春节以后,在山东又开始组建一个新的产业基地。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是把我们现在做的主战场,电容屏、超大尺寸电容屏在商显、会议,还有教育、教学装备这方面的应用做精做透。
其实去年开始我们也注意到家电厂商的一些新动向,特别是像海信为代表的厂商,他们推出了家庭第二屏“触控电视”,也就是说电视搁在家里不只是看电视,它们还是一个智能化的终端,那么智能化终端它需要一个触控屏解决人机交互的问题。
我前段时间去过广州云米,14年创办的,去年做了60亿人民币的销售。它是基于5G物联网的概念,把家里用的冰箱、洗衣机、橱柜、空调,全部都做成包括这个屋里的控制都用了触控屏来实现,那么这一块也是纳米线可以进入的领域。
今年10月26号,微软会发布win11,同时 Apple的MacBook会发布新产品,win11里面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支持touch。我前一段时间跟联想的前同事交流过,他们认为联想未来在3-5年会有超过50%的笔记本会带上触控,这个数字是相当吓人,因为全球一年将近2亿台出货量。2亿台的出货量是个巨大的市场,消费类电子如笔记本和PAD它追求轻薄,所以用纳米银的这种材料做是非常有优势的,我们可以把它做得很轻薄。
还有我们大家知道折叠手机,像三星最近发布的一款新的折叠手机非常受到欢迎,它的单日预定量已经突破了60万。一旦把这个折叠手机像华为、 OPPO、vivo、小米这些折叠手机都发布了,前面都是高端的但是一旦进入到主流的市场化,那我觉得这个机会也非常大。
同时大家都关注到,新能源车现在的发展是一日千里,新能源车里面像特斯拉为代表的,还有我们国内的蔚来、小鹏、理想都是大屏对吧,就是一个触控大屏。
【首席访谈】除了刚才您说的纳米银线,还会不会孵化其他的技术?
【喻东旭】会的,围绕折叠,其实华科已经布局了一些技术,比如说CPI材料,CPI就是透明聚酰亚胺。这款产品材料已经达到小试到中试的阶段,也可以投产。一个是做基材,另外可以做折叠的盖板,很多的形态上,不管是手机,未来的笔记本电脑还是pad、电视都要做成折叠,折叠上面 cover的盖板部分可以做成触控。
CPI材料作为一个国宝级的材料,我们也有信心、也有决心把它大规模的产业化。我们还孵化了一个电致变色的材料,比如说像波音飞机上面,舷窗按一下变蓝色。电致变色它可以用到建筑玻璃,可以随着光线的调节,颜色深浅可以变化。
建筑节能玻璃在美国已经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它每年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费。国家说2035年达到碳达峰,碳达峰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要减少能耗,如果说我们能把电致变色的玻璃大面积产业化,这个就不得了了。
【首席访谈】喻总我们知道华科创智是有自己的终端品牌“SURWISE”,那你如何去定义自己品牌的“SURWISE”?
【喻东旭】(我们)推了一个叫“SURWISE”,微软叫“Surface”,我们叫“SURWISE”超级智慧,这样一个品牌,我们在市场上也小小的推了一下。
其实我们重心是以OTM代工来推动材料,代工来把材料的出海口找到,但是为什么会有一个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我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创新引领的作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个品牌的目的不在于说品牌卖多少,而在于说品牌真正引领大家的一个潮流,是这样来的。
【首席访谈】 3-5年的一个发展当中,您对于华科创智有什么样的一个规划或者说期望?
【喻东旭】(我们)有一个slogan叫做 “以中华之科学 开创智慧未来”,就是说中国人也可以做这种核心材料技术,我将来更多的是想做成一个材料技术的平台。材料技术平台其实它需要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技术,第二个维度是产业化,第三个维度是资本平台,因为我们已经开了一个好的头, 所以我们觉得IPO以后,我们可以设一个并购基金。
是从大中院校、研究机构孵化技术,另外一个把一些好的、优秀的创业团队纳入到我们这个平台上来。我们的愿景真的是希望做到,比如像德国的拜尔,美国的杜邦3M,日本的东丽。
【首席访谈】对标是吧。
【喻东旭】对,给国家做成一个材料技术的平台,这是我们想干的事情。
—END—
出品:凤凰网广东新闻中心
联合出品:西瓜互动传媒
总监制:许浒传
监制:刘佳一
导演/制片:黄敏
主持人:林淑龄
文案:仲雅晴
剪辑后期:廖泽宁
视觉设计:雷保民
推荐阅读
【点亮数字中国】——凤凰网广东“数字化”主题系列专访
【跨界融合 互联共生】——凤凰网广东智能家居主题系列专访
【湾区品牌力量】——对话粤港澳大湾区100位知名品牌创始人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点击“原文阅读” 立马跳转到凤凰新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