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凤凰网广东举办的“乘凤破浪·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资本市场学院隆重举行,线上、线下双路齐开。现场百余位政企学界精英、协会专家、湾区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增添动能。
在主题演讲环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受邀,通过线上的形式分享了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为题的专题演讲。
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已三年,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已明显提速,迸发出蓬勃活力。回顾过往的探索和实践,湾区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有哪些经验与待提升的地方?
围绕这些问题,唐杰从大湾区的发展概况、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大湾区在区域一体化探索中迎来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绩和需要展望的新未来。
区域一体化的成就
在于城市之间趋向收入差距均等
在演讲之中,唐杰说道:“最近三年,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如今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我们不仅要看产业,还要看到交通,要看到技术,要看到人,要看到大学,因为有了这几样,它的产业才会连起来。”
他提出,大湾区融合的概念就是区域一体化,即大家趋向收入差距均等,而不能够简单地说深圳的中低端产业流到外边去。他认为,近年来大湾区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创造了经济一体化的收入差距缩小,而这个缩小的速度,珠三角缩小比全广东快。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创新的合作密度”最高
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交流时,唐杰提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城市联系结构。他表示,过去中国的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三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的创新要素频繁交流,连成的三角形区域就是中国科学创新交流的主舞台。北京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深圳进行产业化,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深圳落地生根。
2010年前后,成渝特别是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它和北京的科学联系越来越密切,三角形的城市联系结构逐渐变化成平行四边形。最近5年,在这个平行四边形内,企业和企业之间、大学和大学、企业和大学之间的研究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联系密度特别高。
就这样,中国城市之间的科学交流从最初的三角形结构变成了由几十座城市组成的创新网络。在这个创新网络下之下,可以看到广东的合作项目数量特别多,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创新的合作密度最高,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近几年的新变化。
如果一个城市的人是不流动的
这个城市一定是没有新思想的
围绕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人才和企业交流,唐杰认为城市和人一样,也要触类旁通。他表示,越大的城市人越多,人的多样性就明显,知识的来源就多;而城市规模小,人的构成就相对要单一了。所以说所有城市都要干一件事——要不断吸引新的人进来,因为如果一个城市,人是不流动的,那么这个城市一定是没有新思想的。
随后唐杰分享了宁波和深圳的例子,他说,宁波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排前三的,而深圳和宁波,其实要走的是同样的一条路,即要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够不断创新的企业群体,这样城市才能不断往前发展。
在他看来,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大、中、小、微城市错落有致,但是大家享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是一样的,这才是湾区城市发展的目标。
—END—
撰稿:黄启韶
编辑:钟思怡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