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暑假过了一半了,
这一个月,眨眼属实眨得太不容易了。
暑假期间,感觉微信朋友圈全是在旅游的。‍‍‍
我非常怀疑有些人,
就是用朋友圈当云盘存照片的。‍
好不容易刷到一个不是发旅游照片的朋友圈,
那就是房产中介在发广告:
王炸!此房本周必卖!
这个王炸似乎已经连续炸了好几个月了。
我发现了,暑假带孩子出去旅游,
每去一个新的城市,
家长最需要的,
就是历史和地理的知识。
比如带孩子去南京旅游,
去之前,你要是去之前跟孩子说:
南京城啊,那是六朝古都啊。
孩子问一句,六朝古都,哪六朝?
这时候,咱家长就不能怂,
要报菜名一样咔咔咔报出来,
这万一要是吭哧吭哧没说出来,
必然有损父亲的威严。
遇到这种情况,
你临时去百度都不好使,
只要一百度,
博学的气质,就拿捏不住了。
我自己算是业余历史爱好者,
而且我属于博爱派,
历史书,野史书,历史剧,历史小说甚至评书,
我都喜欢。
从二里头,到二月河,
都是我的菜。
我以前文章里写过,
我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
简历最后一栏就写着自己的爱好:晚清历史。
这是我找工作时,
学到的一个写简历的小窍门,
简历的内容要尽量细节,而不要概括。
比如,写爱好历史,就不如写,爱好晚清史。
写爱好音乐,就不如写,爱好摇滚乐。
写擅长Excel, 就不如写,擅长Vlookup 和数据透视表。
后者因为更细节,因此听起来更像真的。
越细节,越真实。
蛋蛋问我:爸爸你有时间陪我玩一会儿么?
我要是说:爸爸要工作。
是不是听起来很敷衍?
但是我要是说:
爸爸要先把这个礼拜的表格填好。
这样说,听起来就更像真的了。
今天这款《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
最好的地方,也是充满细节。
通过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
让书本里的历史血肉丰满起来。
讲中国通史的视频和音频节目都挺多的,
但是内容呢,很多都只是加长版的朝代歌,
一个王朝兴盛了,过了几代,
朝政腐败了,天下大乱了。
把中国古代史当作流水账来讲,
太暴殄天物了。
博物馆视角的中国通史,
往往是从某个博物馆的一件文物开始,
一边介绍文物,
从而一点点扯出整个大历史的时代背景。
比如第四季的第五集,
开头是介绍我老家的辽宁博物馆里的一口大钟,
钟的表面,
描绘的是北宋的皇宫,和皇帝的仪仗。
然后,话锋一转,
开封的钟,为什么会收藏在辽宁的博物馆呢?
原来这口钟,是女真人的金国,
在北宋末年,攻占开封,俘虏宋朝皇帝的时候,
作为战利品运到东北的。
接下来,视频再开始介绍北宋靖康之难的历史,
整个过程,
就像是一个长焦镜头,
先是对准了一件文物,
然后镜头不断拉远,场面不断变得宏大,
最后揭开整个历史舞台的大幕。
这种信手拈来,见微识著的讲述手法,
几乎贯穿全片。
再比如从国家博物馆的几个陶俑,
开始介绍陶俑上面显示的马镫,
然后讲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大乱战。
从马镫的发明,到重装骑兵的出现,
所以,《木兰辞》里才会有:
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
为什么木兰要自己去买装备呢,
因为当时北朝实行“府兵制”。
从文物讲到技术,再讲历史,
然后引出诗歌,再讲解背后涉及的政治制度变革。
一环扣一环,整个视频一气呵成,
看完之后,想不博学都不行。
整个节目里面,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集,
是第二季湖北博物馆的两片战国时期的木犊。
这两片木犊,是秦国的两名小兵写给自己母亲的家书。
这两名小兵是兄弟俩,
一个叫惊,一个叫黑夫。
大概的内容,就是哥两个写信问他们的妈妈要钱。
败家儿子千年不绝啊,
像极了大学时问我妈要生活费的我自己。
最动人的,是惊在信的最后叮嘱家人,
要照顾好他年幼的女儿,
千万不要让小女孩一个人,
去偏远的地方砍柴。
读到这里,每个当爸爸的,
都会忍不住眼睛一酸。
这两片木犊,最终在湖北出土,
这也就意味着,惊和黑夫两兄弟,
必然是没有能够活着离开楚国的战场。
他们应该是写下这两封信后不久,
就被安葬了。
那个被嘱咐不要离家去砍柴的女儿,
再没有等到她的爸爸回家。
如果以后有幸,去一趟湖北博物馆,
一定要找到那两片木犊,
在那里静静地驻足几分钟。
面对那些文物,看那些文字,读那些家人的嘱托,
你会感到,
我们和古人,仍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共享着同一种情感。
这也许就是我们读历史和了解历史的意义。
用自己一个个渺小和短暂的生命,
加入到生生不息的时光循环之中,
去感受和体验着一代代中国人的人生。
这也就是这套视频的第二个好处:
博物馆旅游种草。
看完假日博物馆,
再去逛各地的博物馆,
会有一种老友相识,老场面重现的感觉。
逛博物馆之前提前洗洗脑,
会极大提高孩子旅行时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且视频中,很多关于文物的介绍很硬核,
比如几乎每个博物馆都会展出的青铜器:
簋,鼎,爵,樽,鉴,铙,
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这个视频彻底给讲清楚了。
孩子未来会参观很多博物馆,看到很多青铜器,
如果搞不清楚这些用途的差别,
参观的乐趣会减少不少。
这种知识,
属于课堂不太会讲,
但其实对我们旅游很有用的内容。
定定最喜欢的,肯定是三国那一部分。
里面讲到一个摩崖石刻,
是曹操亲笔写的“衮雪”。
定定不认识通假字“衮”,但是他认识“雪”字,
他喊我暂停视频,
盯着那个雪字看了好久,
喃喃地说:
这就是曹操写的字啊,这个字我认识啊。
这就是曹操写的字啊,这个字我认识啊。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不曾断绝,
汉字的延续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个1800年前的“雪”字,
就这样穿过历史滚滚的洪流,
击中了屏幕前一个不到6岁的小娃。
我想起了,我小学时的某一个生日,
我妈送我了一本紫色封皮的《上下五千年》,
而且诡异的是,
那套《上下五千年》明明是上下册。
我妈只买了下册。
所以我看的上下五千年,
是从五代十国开始的。
第一篇的内容,讲的是朱温篡夺唐朝的皇位。
唐朝的皇帝,给朱温赐名朱全忠,
结果他还是篡位了。
我还记得那本书里写,
为什么要起名朱全忠呢?
因为中国人起名字,讲究缺啥补啥。
就是这么一个冷笑话,
骗我看完了全书,
最终成为了一个简历上写着爱好历史并熟练使用Excel的人。
无论是对于一个人,
还是一个文明,
遥远的过去发生的事情,
对于未来,会一直有意义。
正是我们民族一代一代的祖先,
他们的行动和思考,成功与失败,记录甚至篡改,
塑造着中国的历史。
同时,也正是这些历史,
这些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真实或者想象,
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塑造和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我们孩子的孩子的孩子,
听到的将是我们塑造的历史。
也许几千年以后,
未来的人,也能出土一台远古的电脑,
然后,他们从原始的固态硬盘里恢复出一些古老文字,
经过历史学家破译,
发现是一个生活在21世纪初的父亲,
孜孜不倦地每周吐槽自己的两个孩子。
他们应该也会在博物馆驻足感慨,
原来21世纪的古代人,
也和咱们一样,
不想带孩子啊。
(完)
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系列一共七季,
6-8分钟一集,共200集。
永久卡398元,年卡258元,
永久卡的价格,不符合我低价的人设,
我特地跟品牌方申请的季卡,
也就是3个月有效期,‍
团价79元。
可以说是:王炸!本周必卖!
这套节目内容浅白,又很有博物馆特色,
适合作为历史小白和初学者的启蒙视频。‍‍‍‍‍‍‍‍‍
团后大家带着娃抓紧看,
上班坐地铁的时候自己也可以看。
三个月利用碎片时间看完,绝对没问题。
如果想长期收看,也可以升级为永久卡,‍‍‍‍
不过我还是更建议大家趁热三个月看完。
链接里还有一款“文言之旅”也很好,
内容更适合高年级孩子,我下次再介绍。
“随时可以看”,
只会成为我们暂时搁置不看的借口。‍‍‍‍‍‍‍‍
五千年历史教育过我们,
这世界,
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天长地久,
重要的是79元曾经拥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