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我的人生低谷期,都是靠读书撑过来的。
还记得多前对我影响很深的一本书,查理·芒格的 《穷查理宝典》。
一本大神级的投资哲学和人生智慧书,给我带来的收获竟然是,让我相信读书是个值得长期做的事儿,并且一直做到了今天。
因为芒格说,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你自己配得起它。
我自己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所以隔三差五写文章劝人读书,公众号就是让同频的人相遇,我的“同频人”就在这897个赞里(没点赞的姐妹们就在这篇补上吧
今天踩着书香节的小尾巴,一鼓作气把近五六年读的书捋了捋,挑了一些带给我启发和成长的,写了一份「黛西自我成长书单」。
送给不甘于现状的你。
黛西自我成长书单
01.《硅谷钢铁侠》
02.《黑天鹅》

03.《反脆弱》
04.《思维的囚徒》

05.《活出生命的意义》
06.《认知天性》
07.《未来简史》+《人类简史》
08.《活法》+《干法》
09.《授权》
10.《思考快与慢》
11.《穷查理宝典》
12.《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13.《深度工作》
14.《金字塔原理》
15.《终身成长》
16.《自控力》
1.硅谷钢铁侠
光看书名就知道说的是谁,不是埃隆·马斯克蹭钢铁侠的流量,而是钢铁侠的原型就是埃隆·马斯克。
硅谷最受瞩目和最具争议的企业家之一,一生大起大落的传奇商业史就不用我来总结了。
我喜欢读人物传记的原因之一,就是爱看他们的倒霉事,连大神都经历过那么惨重的失败,我也就心理平衡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并不是马斯克跟PayPal的爱恨情仇,也不是特斯拉太阳城发射火箭,而是他的童年,简直可以用“悲惨”二字形容。
马斯克出生于南非,遭受种族歧视,父母离异,家庭暴力,严重校园霸凌,这些所有的所有叠在一起,也没有把马斯克变成一个废柴。
看他的经历,你真的会感叹,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足够笃定,追求梦想的魄力足够大,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向前。
人物传记像埃隆·马斯克这么励志的真不多,他的人生跌入过太多次谷底,每次都在世人以为他没救了的时候,漂亮地绝地反击。
一本传记,竟然可以读出网络爽文的感觉。
2.黑天鹅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经常提到我家爱豆,被称为“成功预测了9.11的男人”,尼古拉斯·塔勒布。
怎么回事呢?
这哥们在美国911之前,大量买入看跌期权(等于做空美股),直到恐怖分子劫飞机撞向世贸大楼。。。塔勒布在华尔街一举成名。
他是怎么预测到的呢?
塔勒布在书中大揭秘:我木有预测,纯属巧合。
金融圈没见过这么实诚的人。。。。
这也是塔勒布在《黑天鹅》里反复证明的一个观点:很多事没那么多为什么,它们的发生其实就是三个字:随机性。
一说起“黑天鹅”事件,你可能会想到两个特点,不可预测,影响巨大。
塔勒布说,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后,人们总是试图为它寻找理由作解释,好让整件事情看起来不是那么的随意就发生了,而是事先能够通过这样那样的分析预测的。
911的发生是这样,谷歌的成功也是这样。
塔勒布的书相当有深度,金句频出,不断刺激颠覆你的认知。
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原以为看得很明白的事,其实对它们一无所知。
3.反脆弱
这本书是我家爱豆继《黑天鹅》之后的另一大作,我之前在文章里多次引用过这本书的观点。
“反脆弱”这个词是塔勒布自造的。
通常人们认为没,脆弱的反义词是坚强,但塔勒布说,不dei,脆弱的反义词是从脆弱中变得更强,生长和获利,而不是仅仅“坚强”。
《黑天鹅》里论证了随机性才是常态,但没有展开说如何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原来是给续集故意留的梗。
《反脆弱》提出了很多“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方法,很多观点都相当具有颠覆性,比如“运气决定成败”,要积极的寻找机遇,而不是埋头于培养能力。
我之前在文章中反复提到的”微笑曲线“,就是出自这本书。
曲线的底部有限,两端向上,高度有无限想象空间,像一个微笑的嘴。
意思是说,当你做一件事,投入的成本很有限,如果黄了也不会损失什么,但如果成了,获益的想象空间是无穷的——这种情况下,这件事就值得搏一把。
比如常给高薪职位投简历和面试,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试试,没有也没啥损失,正好撞上就赚了。
付出的很少,却有可能得到很多,这就是“反脆弱”。
塔勒布的书读起来不轻松,最好在比较清醒的状态下读,可以给人很多启发和思考,是那种让人活得通透的“闲书”。
4.思维的囚徒
这本书是我去年读的,读完我还写了一篇疑似读后感的文章叫做“祝每个别无选择的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阅读量不高,因为标题不够八卦,没有爆点,不对大众的胃口。
我本来还挺心疼自己码的字,但转念一想,读得人少,吃亏的又不是我,我难过啥?
《思维的囚徒》这本书虽然名字起得有点放弃治疗,但是内容还是挺有烟火气的。
作者归纳了几个“活出生命意义”的原则,第一个就是关于自由和选择。
“除非你的一言一行被荷枪实弹控制着,否则你就一定有选择的自由。”
换句话说,你所谓的“万般无奈”,都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
先别急着举反例,一开始我也是被气笑了,因为我觉得我有太多“没有选择的选择”,但读完这本书,我还是被作者说服了。
5.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我也多次在文章中提过,作者弗兰克尔是奥地利天才心理学家,挺过了三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写出了这本书。
弗兰克尔描写了很多集中营的苦难片段,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读了会感到极度不适和震惊。
而给我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却是一个无比平和的镜头——
一位狱友刚到集中营时,就跟天堂达成了一个协议:以他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
一个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生死掌握在他人之手、随时会被宣判生命结束的人,依然可以自由选择面对集中营牢狱命运的态度。
对他来说,苦难和死亡都是有意义的。
话说你有没有经历过那么一瞬间,觉得活着真tm没意思?
为了一些虚头巴脑的头衔和功名,糊墙都嫌薄的证书和奖状,在世上折腾一遭,然后变成灰,放进那个小盒子,往后数四五代,过年都没人会想起你,我靠,人生有啥意思?
弗兰克尔称只这种瞬间叫意义迷宫
他打过一个关于“意义迷宫”的比方,我印象特别深:
那个被科学家用来做试验的猴子,后来死了,被人解剖了,它的生命有意义吗?
对我们人类来说当然有意义,它为我们试验药物,推进医疗发展,未来可能救治很多人。
但猴子并不知道这一切,它只知道自己承受了痛苦,到死都不明白有什么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猴子,生活在更高段位的“意义迷宫”中,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但这不代表生命就没有意义。
人的高级之处就是,可以为生命寻找意义,给生命赋予意义。
具体怎么寻找意义,我就不剧透了,你来慢慢读吧。
6.认知天性
如果你没听说过这本书,可能要反思下自己了,是不是好久没来读我的文章了,或者关注我太晚又从没翻过目录?(我这洞察一切的双眼)
在我的公号搜关键词《认识天性》,可以找到6篇文章,而且我可不是复制粘贴偷懒,每篇都是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从成人的语言学习到分级读物的读法,只要涉及学习方法论,必cue这本书。
这本书从头到尾就在讲一个事:方法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反复抄写朗读和背诵,表面看上去确实很刻苦,但其实对你并不构成挑战,是最轻松的学习方法,也是最低效的。
你可以当时记住大量内容,有种“学到很多”的感觉,但实际都是短期记忆。
你的大脑非得经历“检索”的痛苦,在“想不起来”和“快想起来了”边缘纠结得生无可恋,才能实现长期记忆,把知识转为你的心智模型,被你随时调用。
这个过程有三步,具体怎么执行,你可以买书自己读,也可以翻翻我之前的文章补课,总之以后星标公号,经常转发点赞互动,就不会错过文章了。(手动狗头)
7.未来简史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未来人们怎么找对象”的文章,很多姐妹说,没想到关注了个育儿博主,还能读到这么有趣有料的文章!
我天,育儿博主在你们心里的平均水平是有多低啊。。。。
《未来简史》是我家另一个爱豆尤瓦尔·赫拉利,继《人类简史》后的又一惊世巨作,脑洞大开,读完给跪。
未来的人可能被人工智能“掌控”,“数据教”可能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后代的后代的后代,可能不会傻傻地像我们一样,面临重大决策时,“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因为赫拉利认为,你并不那么了解自己,你“内心的声音”不一定说的是真的你,在未来,数据比你更了解你。
再活100年是不可能了,但有幸读一读大神笔下的未来人类,也确实有被爽到,比读什么穿越小说强多了。
赫拉利很多关于“自由意识”和“人类感受”的观点,挑战了人们对自身的认知极限,甚至让人有点细思极恐。
我就特别爱读这种颠覆认知的思想,看看人家聪明的大脑都在想些什么,就像乔帮主说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8.活法
这本书虽然之前没直接提到过,但作者也被我cue到过两次,稻盛和夫。
78多岁的老先生临危受命,出任亏损2亿的日本航空CEO,用一年让日航起死回生,扭亏为盈。
电影都不敢这么拍,但这是稻盛和夫的真实故事。
我喜欢读稻盛和夫的原因之一是,他(跟我一样)也是典型的高考炮灰,而且比我还寸,毕业后就进工厂做灯泡了。
他后来的人生机遇和跳板,都离不开他的那句格言:极度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人生很长,高考决定不了一切,所谓失意后的一蹶不振,只是弱者的借口。
稻盛和夫写过几十本书,我推荐《活法》和《干法》。
《活法》让人活得通透,《干法》让人想扔掉手机奋斗,一个是鸡汤,一个是鸡血,相互渗透,双管齐下。
人到中年,特别需要这种书来刺激下自己的神经,告诉自己,别活成一条咸鱼。
9.授权
这本书我用了两晚上突击读完,如饥似渴,相见恨晚。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本书,但你应该听过史蒂芬·柯维,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
这本书不是柯维写的,但他给《授权》作者打call说,这本书里的领导模式,是我见过最好的领导模式,并且你会从中找到契合你人生道路的一种模式。
牛人就是牛人啊,像我这种不当领导的,本来对这本书没啥兴趣,但看到“找到契合你人生道路的模式”,马上乖乖翻开了。
《授权》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两个字:放权。
作者说,“领导者-追随者”的团队模式是失败的,因为会导致“诱导式麻木”。
既然“领导者”爱操心,大事小事一把抓,那么“追随者”就会变成尽职机器,不再动脑子,不再追求创新和卓越,因为创新意味着犯错,而“追随者”害怕犯错。
一个健康的团队,一定是“领导者-领导者”模式。
谁也不追随谁,谁也不管理谁,每个人都是领导者,每个人都像创业者一样思考,关心如何追求卓越,而不是怎么减少错误。
这本书不仅改变了我与团队小伙伴的相处模式,也影响了我的育儿观。
生活和养育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尽管我现在很少读育儿书籍,但这些自鸡书却经常给我的育儿方式带来启发。
这就是读书的神奇之处:你永远不知道你会从这本书里收获什么。
10.思考快与慢
很多写思维模式的书,多少都会多少引用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里的观点,简直是心理学著作的素材库。
卡尼曼认为,人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他给它们起了两个毫无创意的名字叫做“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无意识的,信奉“眼见为实”,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做判断,让我们能够迅速对当下情况作出反应。
这个系统很容易上当,因为人们有很多认知错觉,导致作出错误的选择。
“系统2”是有意识的,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个系统不容易出错,但是很懒,经常走捷径,即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判断。
这本书就是告诉你,如何在需要用“系统2”做判断的时候,不被“系统1”忽悠瘸了。
卡尼曼还说,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低估偶然性和随机性,经常有些“后见之明”。
他坦言,这个观点受到了塔勒布的影响,就是前面写到的《黑天鹅》作者(我家爱豆)。
你看,这么聪明的大神都在不断充实自己,你有什么理由不读书?
11.穷查理宝典
这本书我也在文章里提过三四次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时间读书,这本书会帮你打脸。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一生爱书如命,他劝人读书的几句话很朴实,但让人充满力量,觉得人生还有救。(现在才知道,这就叫做“赋能”)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起它,这是个十分简单的道理。
通过广泛的阅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终生自学者;培养好奇心,每天努力使自己聪明点。
连芒格这么牛批的长者都在读书学习,我们这些普通人,难道比芒格和他遇到的“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更没时间吗?
说不过去吧!
这本书很难定位,从芒格的传记到演讲稿,从他的投资哲学到生活智慧,全方位无死角地展现这位智慧的老人。
很厚一本书,相对难啃,最精彩的部分是芒格亲自为这本书写的“人类误判心理学”,非常值得一读。
12.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罗永浩说,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很多人都笑他,你还内向?!你那么能扯淡,你怎么可能内向?!
其实,老罗对性格的解读非常准确,内向外向跟能不能侃、会不会扯淡完全不挂钩。
外向或内向的判断标准是ta如何蓄能。
外向人的能量是发散的,内向人的能量是收敛的。
喧闹刺激的环境对外向人来说是蓄能过程,而内向人来说是耗能过程。
所以,内向孩子长期待在闹哄哄的环境中会累,会哭,只有独处和安静才能让ta们回血。
这本书从各方面剖析了内向性格,我之前在文章中两次提到,分别是写“内向的我”和“内向的孩子”。
很多人觉得内向不如外向,而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中立的性格,没有好坏。
饼饼性格偏内向,跟我一样,这点我从不避讳,也不认为是缺点,更谈不上贴标签。
这本书的作者还说,人类幼崽生来的性格就不是白纸一张,尽管家庭和成长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但是内向或外向的性格,很大程度是被生理基础决定的。
不少人喜欢把内向与胆怯害羞、不善表达、社交障碍、不合群挂钩,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向理想型”社会中,这样的社会形态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虽然社会不会因为几本写内向者优势的书而改变,但如果你家也有个内向娃,这本书会给你信心和勇气。
13.深度工作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2016年一上架,就冲到美亚职场励志类书籍榜首。(果然每个人都觉得脑力都不够用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好像多线程已经成了生存的必备技能,每天忙得四脚朝天,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忙碌不等于生产力,更不等于自我成长。
我们大部分的忙碌都是浮浅工作,不是肤浅,是浮浅。
浮浅工作的特点是,它不要求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带来的价值有限,并且可以被替代,无论是被机器还是人。
与之相对的是深度工作,它需要你投入更高的脑力,带来高价值的成果,甚至会让你在此过程中突破自我极限。
这本书剖析了大部分人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的原因,介绍了四种深度工作的模式,并且给不同的群体提出了相应的深度工作建议。
实操性很强,是一本读完就可以套公式检验、手把手操练起来的书,尤其适合自由度比较高、需要自己安排时间的人。
14.
金字塔原理
这本书的作者芭芭拉·明托是麦肯锡的第一位女咨询顾问,也是大名鼎鼎的金字塔原理的创始人。
明托在麦肯锡的时候,被公司发现是一个写作好手,于是被邀请在公司给员工做培训,提升咨询师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不是如何写出优美的句子,如何堆砌华丽词藻,而是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
表达能力看似是组织语言的能力,实际上反应的是组织思想的能力,以及一个人的逻辑能力。
问题来了,逻辑能力不够强的人,有机会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吗?
有。
《金字塔原理》讲的就是这些“套路”,具体我就不剧透了,留给你自己读吧。
明托提出的四个组织思想的方法(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演绎顺序),除了最后一个需要对方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前三个非常容易上手,实操性很强,几乎可以让你的表达能力立竿见影地提升。
《金字塔原理》被奉为麦肯锡标准,其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需要跟人交流沟通,需要写邮件写报告,就应该读读这本书。
15.
终身成长
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读进去,一是偏理论,二是例子基本都是体育和艺术界大家,距离我们生活有点远。
但它依然值得啃,看副标题就知道了: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谁不想成功啊!
你肯定听过成长型思维vs固定式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最早就是由《终身成长》的作者提出的。
固定型思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不相信我的能力会改变。
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敢走出舒适区,不敢接受挑战,急于证明当下的自己,害怕被人看到短处,并且特别好面子,喜欢讲排场。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
长型思维的人有大局观,不怕被人看到错误,只要他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改进,他们依然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体验。
《终身成长》整本书都在论证一件事:固定型思维的人生,永远干不过成长型思维。
16.自控力
生而为人,“怎么舒服怎么来”是基本素质。
自控?太南了。
这本书作者告诉你,自控力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由大脑生理结构决定的,它是可以被“套路”后得到提升的。
这个生理结构就是情绪的“万年背锅侠”前额叶,主管人的三个意志力:“我要做”,“我不做”,“我想要”。
“我要做”让你迎难而上,“我不做”让你克制冲动,“我想要”让你把眼光放长远而不图眼前小利。
这三个意志力组成了人的自控系统,它让你深谋远虑,三思后行,满满都是正能量。
这个自控系统,每天都在跟我们的惰性作斗争,也就是我们小学作文里写的“懒惰小人和勤奋小人又打了一架”。
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认清那些削弱自控力的敌人,让勤奋小人胜算变大。
明明用力收着写,还是不小心码了8000字。。。。
我算不上爱书如命,但确实很喜欢读,也没觉得在“坚持”什么,因为一切都是“情不自禁”。
今天书单里的16本书,基本上都在我的文章中出现过不止一次,如果你一本都没见过,请反思下是不是没有星标公号,导致错过了这么多亿。
真心把这些书推荐给不甘现状的你,愿它们在琐碎的日子陪伴你,当你觉得生活暗淡时,可以给你带来一点光。
祝福每个努力的人。
黛西@法兰克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