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
7月20日
,一代武学大师李小龙在香港逝世,留给世人无限怀念。


巨星李小龙把中国功夫带到好莱坞,让世界看到中国风采,令人遗憾的是在 1973 年的 7 月 20 日,年仅 32 岁的他猝然离世,成为影迷心中永远的痛。如今,他离开我们已有 50 个年头,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不少网友开始重温李小龙好莱坞面试的经典画面,看看他带给世界的震撼。

看完整个视频,完全被他的笑容和自信吸引,无论是流畅的英语口语表达还是舒展的肢体,都表明他的自信不是装出来给人看的,而是打心底的。


他拍摄的武打题材不仅让英文词典收录了 "kung fu" 一词,还让中国功夫传至全球,电影中那句 " 中国人不是病夫 ",现在听来依旧震撼。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关于李小龙的往事,并没有被时代封存,他的人生哲学依然为后人津津乐道,他依然被一代又一代人奉为功夫偶像,乃至香港精神的化身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传奇人物身边,一起去了解,是什么造就了李小龙?以及为什么人们会对他如此怀念?
1978年《死亡游戏》剧照
1
“小小童星”与“问题少年”
1940年冬,李小龙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出生。
李小龙与父母
医院里,助产士为这个小婴儿取好了英文名:Bruce。父亲李海泉与母亲何爱榆则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李振藩”,期冀这个龙年出生的孩子,可以“振动三藩市”。
香港电影研究者 何思颖:
“他父亲李海泉,一方面是粤剧老倌,另一方面也是粤语片的演员,所以他可以说在粤剧后台和电影片场长大。”
1950年《细路祥》剧照
1941年,年幼的小振藩随父母回到香港,他与电影的缘分,也愈来愈深。
10岁那年,在电影《细路祥》中,小振藩将一个狡猾而善良的贫民窟孤儿演得惟妙惟肖。也正是这时,这位小童星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艺名——李小龙
1951年,李小龙紧随哥哥李忠琛的脚步入读了香港的喇沙书院,但在这里,这位“小小童星”却变成了“问题少年”
李小龙弟弟 李振辉:
“我母亲发现那所学校很棒,也是香港最有名望的学校之一。所以忠琛去上学之后,小龙也去了。当然,小龙只去读了几年,就因为打架被开除了。”
转学后,李小龙在圣方济书院的学生证 
来源:香港文化博物馆
1950年代,“功夫”在香港正流行。很多年轻人涌入小型武馆,或在天台上自行组织武术比赛。在目睹同学展示的功夫之后,15岁的李小龙经人引荐,正式拜入咏春拳宗师——叶问门下
李小龙与叶问
李小龙把练习咏春的成果展示在街头巷尾,吸引了一众跟随者,也引起了警察的注意。
李小龙弟弟 李振辉:
“当时他打架打得越来越厉害,结果学校警察部门的人就把我母亲找去,有点警告的意思,对她说,要是李小龙再被举报打架,他就会被逮捕。”
1959年,在父母的建议下,李小龙再次回到美国,开启了他的异国求学之旅
2
开办武馆 创立截拳道 悟出功夫之道
初到美国,李小龙在父亲朋友的餐馆打工。他一边自己练习咏春拳,一边筹划着怎么再给自己赚点钱。
李小龙在训练
李小龙学生 、好友 木村武之:
“有个在我之前认识小龙的人来找我,说他遇到了一个中国小伙,是个天才。见面之后,有人请他给我展示一下功夫,我一看,真是不可思议,确实有点儿东西啊。李小龙和我们这群人一起锻炼后不久,我们就决定在这儿开个小学校。”
振藩国术馆毕业证
1962年,在西雅图唐人街,李小龙的第一间武馆——“振藩国术馆”开门了。
因为年少学武时曾因混血身份受到议论,所以在自己开的武馆,李小龙始终没有对学生的种族或社会地位做任何限制。
李小龙与学生合照
这段时间,李小龙一边在拳馆教学,一边在华盛顿大学主修戏剧专业,还选修了哲学和心理学。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 朴汉峻:
“如果他只是纯粹的尚武,那他会真的有点像黑帮。但他尚武的同时,也有知识分子的一面,博学多才。这是文与武的融合。”
李小龙在写作
不断的训练、教学和对哲学的思考,让这个曾经的街头少年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顿悟时刻。
“每一个武术家都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像水一样柔软,灵活,适应对手然后顺势而为。”
——1965年 李小龙试镜发言
李小龙渴望打破武术固有的对抗形式,创建一个崭新的、“像水一样”流动而具有适应力的武术体系。截拳道由此诞生。
截拳道
“你如何诚实地表达自己,当你出拳的时候,你真的很想出拳。不是你想要躲避、不想被打倒而出拳,是要真正融入武术中,表达自我。”
——1972年 李小龙访问
随着李小龙被邀请到美国各类武术比赛做参演嘉宾,他也将功夫带到了更多的舞台。
3
初到好莱坞
1965年,李小龙迎来了他在美国的第一个角色——扮演青蜂侠的日籍助手,加藤
1965年 《青蜂侠》剧照
在剧里,李小龙所饰演的加藤,时常需要在关键时刻解救被困住的青蜂侠,他因此将一些功夫招式带入其中,这也是美国观众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功夫
《青蜂侠》主演 范·威廉斯:
“很多时候,我们镜头都捕捉不到他的动作,因为他太快了。”
《青蜂侠》海报 香港文化博物馆
1960年代的好莱坞,并非亚裔演员的主场。尽管李小龙的功夫令人耳目一新,但想在美国的影视行业立足,极其艰难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 朴汉峻:
“在当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说,最起码,你得是白人,高加索人。”
香港电影研究者 何思颖:
“李小龙本来向好莱坞公司提议做一个剧集,后来成为《功夫》,谁知道好莱坞将这个角色给了一个白人,叫他来演一个中国人,他宁愿找一个白人扮中国人,都不叫中国人来演,所以很明显,李小龙一定是生气的。”
想通过电影将武术发扬光大,却在好莱坞屡次碰壁,李小龙陷入了迷茫。
4
回到香港 开创动作电影传奇
而大洋彼岸,1970年代正是香港新派功夫片的热潮。刚刚从邵氏兄弟离职、创立嘉禾影业的邹文怀派人赴美,竭力邀请李小龙回港发展
李小龙与嘉禾影业创始人邹文怀
李小龙的“四部半”电影传奇,由此开始。
1971年《唐山大兄》剧照
1971年,李小龙返港后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上映,创造香港开埠以来最高的票房纪录
1972年《精武门》剧照
1972年,李小龙参与编导的《精武门》上映,片中,饰演陈真的李小龙首次以双截棍重创对手,展现出了别样的武术魅力。而电影中打破“东亚病夫”招牌的片段,更是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
香港电影研究者 何思颖:
“香港人、中国人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面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他就用他的功夫表演表现出来。”
1972年《猛龙过江》剧照
站在演员与武术家的边界,李小龙渴望将更多自己的武学思想融入影片。在李小龙的第三部影片《猛龙过江》中,他是导演、编剧,也是主演与特技协调员
而随着功夫电影愈来愈走向热潮,美国华纳兄弟也与香港嘉禾影业达成合作,计划拍摄第一部香港与美国联合制作的功夫片——《龙争虎斗》。
《龙争虎斗》拍摄现场 李小龙正在指导动作戏
这是李小龙第一次以主角身份亮相好莱坞电影,他也奉献了功夫片史上又一充满哲学意味的经典场景——镜子迷宫
《龙争虎斗》拍摄现场 镜子迷宫排演
这场戏的布景用了8000面镜子。摄影师用慢动作拍摄李小龙的打斗,既很暴力,但又优美得像芭蕾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 朴汉峻:
“如果你看了很多他的电影,你会发现其中有艺术电影的元素,李小龙真的把一切都集中在一起了。”
但所谓“人红是非多”,盛名之下,李小龙身上依然存在不少争议性的话题经常成为社交媒体上争论的焦点
5
李小龙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广东有两座李小龙的祖居,一座在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一座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前者是李小龙的祖父李震彪所建,后者是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购置。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祖居,图源网络
▲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祖居,图源水印
但事实上,李小龙却从未在这两处住过
1939年,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带着妻子及三个儿女从香港远赴旧金山唐人街演出粤剧,1940年在旧金山东华医院生下了他,接生的医师在登记出生资料时就为起英文名为“Bruce”。父亲为他起的中文名是李振藩,只因他是龙年农时出生,所以后来就取“李小龙”作为艺名。
▲童年剧照
在1941年,李小龙就随父母回港生活,在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度过了整个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在这期间他使用的母语是粤语,接受的是中文为主的教育,课余除了练武之外,也参与拍摄了当时很多的粤语长片。直至1959年,李小龙才离港赴美读书。在香港成长的18年时,为李小龙打下了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
▲童年时剧照
成年之后,李小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美国度过,求学、开武馆、拍电视和电影,他不断尝试以一张华人的面孔打入荷里活却屡遭失败,只能争取到一些配角和客串的角色。
直至1970年,李小龙回港探亲,接拍港产武打片《唐山大兄》才一炮而红。后来的《精武门》、《猛龙过江》更是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香港的票房记录,令他有机会接拍到美国华纳兄弟的电影《龙争虎斗》。
▲代表作海报,图源网络
1973年,在《死亡游戏》还未拍摄完成时,他却意外猝死,享年不过32岁,留下了一段暂短而又辉煌的人生。
关于李小龙的国籍问题,有很多争论,这主要涉及20世纪早期的国籍法远不如现在清晰严谨,以及政权和主权更迭频繁的因素。
首先,按照美国法律,在美国领土和领地出生的人都能自动成为美国公民,这也就是李小龙一出生就拥有美国国籍的原因了,而他赴美国求学也是以自己拥有美国国籍作为理由申请的,无论是从他的出生证明还是相关申请文件,都可以清晰说明这点。
另一方面,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在1901年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现在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当时正处于大清统治时期
而在1912年中华民国取代清朝后颁布的国籍法规定,在中国出生又或者父亲是中国人,都可以取得中华民国国籍。并且对根据当地国籍法已自动取得外国籍的华侨未予排除,实际上承认华侨拥有多重国籍。
而李小龙出生于1940年,这时正是中华民国政府统治时期,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说李小龙是拥有中国国籍也没有错
还有人主张李小龙拥有英国国籍,理由是李小龙在儿童和少年时期是生活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英国的国籍法也承认多重国籍。
不过,香港居民除非经过特别申请,否则并不拥有英国国籍,他们的身份证是也是写“香港居民”而不写“英国居民”,加上当时港英政府在处理法律文件时,对于一般香港人也是称“中国籍人士”,所以说李小龙拥有英国国籍就有点扯了。
▲图源网络
至于从血缘传承和文化认同上,李小龙是一个中国人却几乎无可争议。这从他的电影作品、公开访谈中,都非常强烈地表达了这一点。
例如在电影《精武门》中就透露出他浓浓的民族情愫,他那句:“话畀你哋知,我哋中国人唔系东亚病夫!”的电影台词,更成为了经典之中的经典。
▲经典台词
在其亲笔文章《我与截拳道》中,他有一大段文字是论述他的国族认同问题,其中提到“事实上,我是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我是中国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至少,我留在美国那么多年,我是这样看自己。而在西方人眼中,我当然是中国人。”
▲在采访中经常提及自己是中国人,图源水印
甚至,在私下与外国人的书信来往之中,他也常常自嘲为“中国佬”
但李小龙成年后,大部分时间也是在美国度过,娶了美国妻子,在美国建立家庭生下子女,甚至逝世后也是安葬在西雅图
▲李小龙的一家,图源网络
所以综上所述,称李小龙是个美籍华裔明星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他的电影却真真实实地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了中国功夫文化,他不仅仅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如果过于执着于他的国籍问题,也未免格局太小了。
6
李小龙能否被称为一代宗师?
许多李小龙迷在提及李小龙的时候,都言必称李小龙宗师,仿佛自己看过李小龙电影就当自己是师承于李小龙一样。但究竟李小龙是否够资格称得上一代宗师呢?这个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所谓“宗师”,在中国传统武术界里并不仅仅是指很能打或者武学造诣很高的人,而是用来敬称武术门派的开创者,又或者令武术门派开枝散叶的传承者,例如创出蔡李佛拳的陈享,让洪拳发扬光大的黄飞鸿、让咏春开枝散叶的叶问等。
李小龙迷认为,李小龙配得上这个称号,是因为他创立了截拳道,在美国也曾教过不少徒弟。
▲李小龙的演示
截拳道听起来和空手道、跆拳道名字类似,但严格来说不算是一个武术门派,而更像是一种武术思想。直至李小龙英年早逝时,截拳道既没有像空手道、跆拳道这样完整的训练方式和升级体系,也没有像蔡李佛、洪拳、咏春这样具体的招式体系以及师承关系。
而且李小龙早年在美国开设的武馆也不叫截拳道馆,而是叫振藩国术馆,教授的主要也是咏春拳,并加入了一些现代搏击的内容。
▲李小龙与学生在振藩国术馆内合影,图源网络
他在公开表演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武术主要是咏春拳,而在电影中所表现的招式既有咏春的截击,也有拳击的拳法,而在《精武门》中大闹虹口道场的沟摆踢法实际上是空手道的标志踢法。
现在大家能读到的《截拳道之道》一书,李小龙遗孀琳达和武术理论作家吉尔伯特·约翰逊根据李小龙的遗稿整理而成的,里面虽然有一些招式的讲解,但更多的却是记录了李小龙对于武术的哲学理解
或许也正如李小龙自己常说的,练武者要摒除门户招式之见
至于李小龙学生,早期的如严镜海、丹尼·伊诺山度、木村武之、杰西·格鲁夫等,都比李小龙年长,而且本身也是有他武术流派的深厚基础,与其说他们与李小龙是弟子与师傅的关系,倒不如说他们亦师亦友,互相交流的关系。例如李小龙的双截棍以及菲律宾魔杖就是从丹尼·伊诺山度上学来。
▲李小龙与他的学生,图源水印
而李小龙后期的学生主要他进军好莱坞时所认识明星,为他们提供私教,而收取高昂的学费,可想而知这些明星大多是玩票性质,并不想在武学上达到怎样的水平,更别说将功夫传承下去。
实际上,当后来李小龙回港拍电影后,已经无暇武术教学,他原来在美国的振藩国术馆也一直由木村武之负责教学和经营。至于现在国内的一些所谓截拳道拳馆,其实与李小龙并没有什么师承关系,大多都不过是模仿李小龙在电影中的招式进行教学。
因此,既然截拳道说不上是武术门派,那开枝散叶也无从说起。正如很多将领都从《孙子兵法》中获得裨益,但不能说他们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兵学流派,更不等于他们就与孙武有了师承关系。
所以,将李小龙称为一代宗师,比较名不副实
但无可否认,李小龙仍然是个伟大的武术家。他既受过中国功夫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见识了世界各国武术以及现代搏击的发展,他所学的功夫不仅仅是咏春拳、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武术,还融合了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柔道、菲律宾武术等等,并且亦受师傅叶问和师兄黄淳梁的影响,并不拘泥于套路联系,而崇尚实战。
他“以无法为有法,已无限为极限”的思想,在当时、哪怕在现在,对于打破中国传统武术界那种华夷之别、门派之别、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腐朽心态,都很大的意义。
▲马保国大师的闪电五连鞭
李小龙对于中国功夫的真正贡献并不在于开宗立派上,而是在于他能够透过当时最流行的媒介——电影来传播中国功夫文化,抛弃了过去花拳绣腿的拍摄方法,改为硬桥硬马的打斗镜头,不但极大地改善了当时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那种腐朽和积弱的病夫形象,更是激发起世界上无数人对于武术运动的兴趣。
7
李小龙是被谋杀的吗?
李小龙的英年早逝也常常是网络上讨论的热话,他当时不过32岁,正值盛年,他在电影中一身肌肉,并能以一敌十的形象,很难让公众相信他会是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加上他是在台湾女性丁佩的寓所床上休息中猝死,更为事件添上了迷雾。
▲李小龙与丁佩的合影,图源网络
1973年9月3日,李小龙的死因聆讯在荃湾裁判法院开审,经过7天的审理并传召大量证人后,9月24日3名男性陪审员一致裁定李小龙“死于非命”,死亡原因为对止痛药物产生高度敏感速致脑水肿,而该种药物对一般人而言不会产生高度敏感。验尸解剖时亦发现李小龙的胃部有少量大麻,但法庭认为大麻并不会致命。
药物过敏,很可能只是李小龙猝死的诱因。事实上,练到浑身肌肉的李小龙本身隐藏着很多严重的健康问题
▲《猛龙过江》剧照
先天上,李小龙有扁平足的问题,不但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个脚掌触地的姿势蹲下来,走路也有一些颠。叶问曾说他:“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他后来能够改善这些问题,全靠坚持每天跑6-8公里。
另外,李小龙有近500度近视,日常都是带着厚厚的眼镜看书,拍戏和面对公众时都是戴隐形眼镜。
▲《精武门》剧照
除此之外,李小龙还有心脏病的家族病史,他父亲李海泉和他哥哥李忠琛都是因心脏病发而去世。
后天上,李小龙的饮食和训练方式也缺乏严谨和科学的方法,常常自行创新,有传闻他曾长期食用自行搭配的流质食品以及通过电击等方法来增加肌肉。
而1970年,李小龙就在没有充分热身的情况下,扛着125磅的杠来做“体前屈”练习,不慎伤及腰部。医生诊断为第四腰椎神经永久性受损,再也不能正常行走,永远不能踢腿。
但他全凭意志力,在卧床半年后,硬是通过坚强的意志逐渐恢复过来,不但能够行走,还能继续在电影中踢出著名的李三脚。但腰疼这个问题,从此折磨着他。
过度的训练,加上后期在香港爆红后,工作压力和各种应酬都不断增多,缺乏休息,令到他的健康状况更糟糕而这个也很可能是他在香港时显得暴躁易于与人发生冲突的原因。
我们在1971年拍摄《唐山大兄》中可以看到,李小龙的状态非常好,体脂率高。但到了1972年拍摄《龙争虎斗》时,他整个状态已经差了很多。一同拍摄《龙争虎斗》的老牌演员石坚回忆:“李小龙早晨起得很早,做事很多,到下午4点就精神不好了。他也是个普通人,不比我们聪明,为了理想和工作可能就是在硬撑着。”
图片来源:知乎网友
1973年5月10日下午5时,李小龙在片场为电影龙争虎斗配音时突然呕吐及抽筋,陷入半昏迷,呼吸困难,情况一度危殆,被送入浸会医院抢救,2小时后逐渐苏醒,但他在住院一个星期后,并未进行脑部的X光检查,又再全情投入电影工作了。
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73年7月20日晚,李小龙与邹文怀到位于九龙塘的台湾女星丁佩家中商谈合作拍摄《死亡游戏》。
本来之后三人应到“金田中餐厅”与澳大利亚影星佐治·拉辛比晚膳,但期间李小龙表示感到头痛,需要休息,丁佩将一粒自己平时惯用的止痛药给李小龙服用,李小龙随即进入丁佩房间床上躺卧睡眠。在邹文怀先行离去赴宴后,李小龙就一睡不醒。晚上由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后最终不治,享年32岁
▲1973年7月21日(即李小龙逝世第二天清晨)的《华侨日报》,图源网络
曾有说法指,李小龙是被毒害死的。但这种说法并无证据也经不起推敲,类似的说法还有霍元甲是被日本人毒死的一样。只是很多人不愿相信练武之人也会有机会猝死罢了。
一个人猝死的原因很复杂,既有过往问题的累积,也有随机因素的出现。1995年,李小龙死亡22年后,医学界发现癫痫猝死症癫痫猝死症会令人出现癫痫症状,导致心脏和肺部停止运作。而受影响的主要是20到40岁的男性,缺乏睡眠和压力,会大大增大患病几率。现代医生认为,李小龙的死因很可能就是与此有关。
李小龙暂短的一生,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长空。他英俊的面容和精壮的肌肉,从小就是个演艺精湛的童星,接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并能够以流利的英语潇洒地向外国人进行阐述,不但功夫超卓,还拥有美国高等教育学位,这些哪怕放在今天,也很难有哪个明星能与他相比。

大家都在看

资料来源: 羊城网、凤凰卫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聚焦于新闻热点、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