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ccy

转载:国际科学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身边总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秀恩爱,死得快。
很显然,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是单身一族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而开的玩笑罢了。当然,这里的死也并非指生物学上的死亡,而是为了表示一段恋情的结束。
事实上,秀恩爱的人可能并不会出什么问题,反而是长期单身的群体,应该多重视一下自己的身体健康。
就在最近,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老龄与健康杂志)上的研究提出,在6种不同的婚姻状态中,保持结婚状态的参与者罹患痴呆症的风险最低,为11.2%;与已婚人士相比,单身的人在老年时期发展为痴呆症的风险显著增加73%。
这项研究于2022年11月发表,文章名为“Marital Histori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Later-Life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Risk in the HUNT4 70+ Study in Norway”,中文译作“挪威HUNT4 70+研究中的婚姻史及其与晚年痴呆症和轻度认知障碍风险的关系”。研究团队来自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
为了探讨婚姻状态与70岁以上痴呆症和MCI的相关性。研究人员从全国健康数据中收集到8706名参与者,并根据随访24年内不同的婚姻状态将人群分为六类:未婚、持续性离婚、间歇性离婚、丧偶、连续性已婚和间歇性结婚。
这里。“连续性”指在整个随访期间均保持相同的状态;“间歇性”指在随访期间出现了婚姻状态的改变,并以主要的状况进行分组,比如:在44-50岁结婚,但50岁及以后离婚,即被定义为“间歇性离婚”。
结果显示,在全部6个分组中,已婚人士的痴呆症患病率最低,为11.2%,显著低于“单身人士”的14.1%。
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发现,与连续性已婚组相比,未婚组罹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73%,连续性离婚组的风险增加66%,间歇性离婚组的风险增加50%。不过,丧偶组和间歇性结婚组的痴呆症患病率,与连续性结婚的不存在差异。
据反事实推演估算,如果所有的样本均为已婚,那么可以避免6.0%的痴呆症病例!看到这里,单身朋友们是不是感觉很扎心,事实上,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更扎心的研究。
去年5年,一项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的研究提出,未婚人士的总死亡风险比已婚人士显著增加15%,而因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循环系统疾病、癌症、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则分别升高12%、20%、17%、6%和14%,该现象在男性和65岁及以下的人群中更为明显
这项文章共纳入16项前瞻性研究、调查了超过62万的亚洲人口。文章名为“Association of Marital Status With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Asia”,中文译作“亚洲婚姻状况与总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关系”
在对研究数据进行调查后发现:与已婚人士相比,单身人群所有和特定原因的死亡率风险均更高。与已婚参与者相比,单身、分居、离婚和丧偶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显著上升62%、35%、38%和9%。
在特定原因死亡率关系方面:与已婚的参与者相比,未婚人群因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风险增加12%,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20%,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升高17%,癌症死亡率高6%,呼吸道疾病死亡率高14%,外因死亡风险高19%。
其中,单身组出现上述6种原因相关的死亡风险明显更高;丧偶组因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循环系统疾病和外部原因而死亡的风险更高;在分居的情况下,出现冠心病和外因死亡的概率更大;而离婚与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呈正相关。
此外,以性别、年龄的分组研究显示:婚姻状态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性在男性中更为显著,但女性中没有关联。65岁是个明显的分界线,与已婚者相比,65岁以下的单身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79%,但该数值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为11%。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很惊讶?原来单身一族竟然是高危人群,原来父母成天催婚是真的为了自己好。单身不易,到了年龄该谈就谈吧,毕竟青春短短十几年,错过了就再也不会重来了!
参考文献: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92821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8982643221131926
美本早申数据大揭秘
报告完整版👇
相关阅读:
全球码农收入排名揭晓:榜首和垫底国家人均年薪差距超70万元人民币!
大学里选专业面面观
美本十大最难学专业出炉,你的专业上榜了吗?

作者:Succy,转载:国际科学。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