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1
之前在文章里写到,饼饼最好的朋友E被一个女孩“抢”了。
那个女孩希望独占E的时间,想方设法阻止E和饼饼玩,以为这样就可以成为E最好的朋友。
就在饼饼失落的时候,E悄悄和饼饼说,我更喜欢和你玩,和L在一起有很多压力。
5岁半的孩子用“压力”形容一段关系,我听了也非常惊讶。
E看上去是那种没啥主见、任人使唤的“傻孩子”,实际上,她心里和明镜似的,什么都明白。
很多姐妹看了文章说,“好朋友被抢”这题,我已经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了。
那么,如果自己的娃是E,总被“强势”的孩子主导指挥,大人孩子心里都不舒服,你会怎么办?
这个留言里描述的场景,简直就是我家摄像头拍到的一样。
不过,这次和你们猜得不太一样。
饼饼这个敏感内向的孩子是“强势”的一方,她喜欢纠正别人怎么玩,决定应该怎么玩,甚至从别人手里夺过玩具进行“强行教学”。
但是,这种情形仅限于在我们家。
如果我带她去别人家里玩,她又转型成了“弱势”的一方,被别的孩子纠正和“控制”。
今天就来聊5毛钱这个话题吧。
2
看到自己娃在社交中被人“压制”,听人使唤,咱们肯定觉得心里很堵。
但很多时候,娃是心甘情愿当小跟班儿的,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交策略,而且是一种很聪明的策略。
所以我想提醒大伙,插手之前一定先问问自己,到底是谁不舒服?
如果只是我不舒服,人家两个孩子啥事儿没有,玩得开开心心,那就好办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还是不舒服,那就两只眼都闭上。
如果孩子也不舒服,就像上面留言里说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是得“整顿”一下。
上个礼拜,饼饼的好朋友来我们家玩,我一边工作一边偷瞄她们。
朋友拿起一个玩具,正想摆弄研究呢,饼饼夺过去说,“不是这样的!应该这样玩”。
两人一起玩磁力片,她搭一块,朋友搭一块,她把人家刚搭上去的磁力片拿下来说,“不是这样的!放这里更好”。
玩桌游,朋友不熟悉游戏,没有按规则走,饼饼气急败坏把人家的棋子拿起来,丢回起点说,“不是这样的!”。
这么来了几次后,朋友坐在沙发上,怀里抱了个枕头,默默在一边看饼饼玩
傻子也能看出来,那孩子不开心了。
能开心么?叔可忍婶不可忍。
怎么办呢?

我之前碰到这种情况,无论“强势”的一方是谁,都会提高音量提醒那个孩子:
别人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
没有人规定必须按照你想的玩。
不需要一直纠正别人,这样太强势了。
饼饼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娃,听我这么说,她一般就会拉着朋友去别的屋子,或者直接对我说,妈妈,你不用看我们玩,你好好工作,行吗?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话,真是挺可笑的。
我这么说,难道我不强势吗?我不也是在纠正别人吗?又是谁规定了必须按照我说的做呢?
难道只因为我是大人,所以我就可以成为“更强势”的一方吗?
这一次,我格局打开,改变了解题思路。
3
最重要的思路转变是,把“强势的孩子”当成一个总想帮忙、但又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看待。
饼饼看到朋友拿起一个玩具,摆弄来摆弄去,半天玩不到点子上,她忍无可忍,一把抢过来演示,她能有啥坏心眼儿呢?
她只是单纯地想让别人知道怎么玩。
就像你给父母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结果他们一天到晚研究怎么发彩信,你急不急?
你也想一把夺过来,来,我给你安上今日头条,教你聊微信,做美篇。
于是,在饼饼“强行教学”的时候,我帮她说出了这个想法。
你其实是想告诉她,这个玩具怎么玩好玩/桌游的规则是什么,你想帮她,是不是?
饼饼恨铁不成钢地使劲点头。
我一点出来“你想帮她”,饼饼知道我不是来诲人不倦的,才愿意听我继续说下去。
先捡好听的说。
你喜欢帮别人,这样真的特别好!
“帮助”也是有技巧的,不然可能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
你想啊,如果你正摆弄一个玩具,爸爸二话不说夺过去说“我教你玩!”,你是不是会很不高兴?
每次用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举例,饼饼就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做法给别人带去了什么感受。
帮助的技巧特别简单,你想听不?
就是先问一句,“你需要帮忙吗?”,“我可以帮你吗?”这样的话。
如果别人不需要帮忙,更想自己来,那咱们就不用帮。
如果别人需要帮忙,自然会主动把东西交到你手里,这样既能帮到别人,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另一种情况是,对方本来就没做错什么事,也没什么好帮忙的,但娃就是认为自己的玩法更好,强行纠正别人。
比如用磁力片搭城堡,这本来就是个没有“对错”的游戏。
但是,饼饼在脑子里设想了一个城堡的蓝图,于是想让对方也按照她想的搭,所以不断纠正对方“不是这样的,应该放那里”。
我问饼饼,你觉得搭这里更好,因为这样看上去更整齐,对吧?
然后又那个女孩子,你觉得搭那里更好,因为你觉得那样更好看,是不是?
两个娃感觉自己都被“看到”了,都想听我继续说下去,等我评理到底搭哪儿更好。
我把磁力片放在一个新的位置,露出深藏功与名的微笑说,我觉得这样更好。
两人估计没见过这种操作,都懵了。
我趁他们被绕进去,缓缓道来:
咱们想的不一样,因为咱们是不同的人啊!
你们发现没有,这个玩具好玩就好玩在,不同的人玩得不一样。
你是这个玩法,她是那个玩法,你们相互一交流,每个人都有了两个玩法。
如果每个人想得都一样,玩得都一样,那多无聊啊!
4
有人可能说,看到有些孩子霸道强势,我就气不打一出来!实在没法把他们看成一个“想帮助别人”的孩子。
你想想,你自己帮娃做事的时候,有没有过“霸道强势”?
娃正自己穿衣服呢,我们会不会上去帮他们三下五除二穿好?
娃正自己拧瓶盖呢,我们会不会替他着急,给我给我!我来给你拧!
如果帮助娃的时候,做的是这样的示范,他们怎么可能学会“有技巧地帮助”?
我之前陪饼饼上一个美术课,一起上课的还有个男孩,他奶奶在旁边陪着。
老师让男孩展示画,男孩把画纸横着拿起来,奶奶在一旁说,你竖着拿!竖着拿!
男孩没听,奶奶直接上去,把纸转了90度,让男孩竖着拿。
其实我观察到,男孩的画是不分横竖的,他把画纸用两条对角线分了四格,每一格都是用纸的边当“地面”画,怎么拿都可以。
但大人看惯了竖着的A4纸,认为纸就应该竖着拿,于是凭空制造了一个“正确答案”,固执地让娃按照自己想的来。
有些事情没有对错,只有不同的想法,这也是我们大人缺的一课。
说好整顿娃的,最后发现需要被整顿的是大人,哎,慢慢就习惯了。
今天的5毛钱就聊到这了,周末快乐!
黛西
📍🛒 黛西好物推荐
📍📖 你可能还喜欢读
姐妹们,微信大改版,只有⭐️星标公号才能收到图文并茂的推送,不然就是个没有灵魂的小图。
为了咱们不失联,为了黛西有动力再写三十年,请点几下,⭐️星标「天赋一饼」,常来看我聊个5毛钱。
不开打赏,喜欢请点赞+在看+转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