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今天,是“三篇系列连载”的第2篇——
中国宏观政策包的推演与分析。
我通过8000字的论述,告诉大家我们所处的时代——
世界地缘格局,正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技术红利和人口红利,双双进入浪潮退却期;
  • 正在下坡路上的全球经济,又被疫情黑天鹅重重的推了一把;
  • 人类社会,再也无法回到高效率、高增速的发展区间里;
  • 比烂时代里,全球各国都在苟且等变;
  • 边苟边等,等别人先崩盘,等着去剪羊毛。
今天到场的新朋友,请先出门左转,一定、一定、一定要先把昨天的文章看
完!
先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再来看“中国的应对方法”
开篇,先点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
未来10年,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请坚持做多自己的祖国!


1
苟且时代里,中国拥有远超其他国家的韧性。
上篇文章讲过,在技术和人口双动能缺失的当下,全球各国都几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摆脱经济增速的下滑。
只能苟着、熬着、等着。
等技术革命、等能源革命、等AI智能、等疫苗普及……
一边苟着,一边应对经济增长失速所带来的各种危机。
债务危机、贫富差距危机、底层稳定危机……
此时此刻,拼的就是韧性。
谁的韧性强,谁的底层更抗造,谁的贫富不失衡,谁的债务能拖着不暴雷……谁就能苟的更长。
说到拼韧性,中国稳如老狗。
我们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强的政策韧性、需求韧性和底层韧性。
先别急着喷,耐心听我讲完。
2
我们先来说,政策韧性。
2015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五问中国经济——权威人士谈当前形势。
这个权威人士,是人民日报最神秘的王牌。
过去70年间,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一共出现1600多次。
这个国家,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权威人士都会出现。
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大跃进到改革开放……
这次权威人士出现,同样是中国经济走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新一轮的经济周期。
自2015年权威人士的那篇文章开始——
“供给侧改革”、“金融去杠杆”和“楼市大调控”,开始在大时代里交替出现。
站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回望中国——
股市震荡,散户被收割地跪地求饶;
楼市重压,绝大多数城市至今仍深陷价格泥潭;
出海淘金的,清空海外资产,灰溜溜回国了;
国内造车的,坑了一大票人,至今还是下周回国;
玩互联网金融的,爆了一圈雷,跑的跑,进去的进去……
难不难?
难,干啥都不赚钱,太特么难了!
6年的艰难,给我们换来了什么?
6年里,如果我们没有坚持金融去杠杆——
从居民杠杆到企业杠杆,整体社会的杠杆率会被堆积到极度可怕的程度。
今天,国家在疫情爆发之初,还有可以腾挪的货币政策空间吗?人民在疫情爆发之后,还有可以维持高杠杆的现金流吗?
6年里,如果我们没有拦着国内资本的海外并购——
国内资本在海外欠下的烂债,不仅会掏空外汇储备,还可能把银行都拖入深渊中。
今天,我们还有资本来稳民生、稳企业、稳底层吗?
6年里,如果我们没有坚持楼市调控,即便在疫情之初最艰难的岁月里也没有放松调控——
六年时间堆积起来的泡沫,将超乎我们的想象;六年时间堆积起来的居民杠杆,也将超乎我们的想象。一波疫情,能干趴所有人。
今天,我们还有闲心在这吃着瓜、追着剧、看《创造营4》的憨批们吗?
接下来,我必须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作者,是刘鹤。
这本书我推荐了很多次,我建议大家都要抽空去认真看看这本书。
过去六年时间里,这本书的作者带着团队,通过供给侧改革和金融去杠杆,精准拆弹,竖起篱笆。
如果没有这道篱笆,以及篱笆背后的空间——
任由股市破万点,任由房价顶破天,任由资本拿着国内百姓的血汗钱去海外扫货……
今天的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如此游刃有余的政策空间。
今天的我们,将大概率面对这两种极端——
  • 不搞大水漫灌,就是泡沫化的股房双崩;
  • 搞了大水漫灌,就是更极端的贫富差距。
无论选哪个,就是火药桶的全面被引爆!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富积累,一朝化为泡沫!
到最后,苟活待变的年代里,我们就成为了倒下的第一个,被别人分尸的第一个……
远道而来的鹰酱财团,手持美联储超发的大把美元,冲进来廉价收割我们的核心资产,顺手把国家的经济命脉捏在手里。
30多年前,鹰酱召集日、德、法、英等四国财长,在纽约饭店广场签订了“广场协议”。
从那一刻起,大和民族的崛起梦想,化为泡影。
如果没有六年前竖起的那道篱笆墙,“广场协定”的那一幕,也将在中国上演。
疫情之初,高层在各种场合最常提及的一句话就是——
我们拥有充足的政策工具。
我们的底气,源自于——
6年前,“供给侧改革”和“金融去杠杆”所竖起的篱笆墙。
这道篱笆墙,让我们在应对危机和苟且待变时,拥有了充足的政策韧性。
3
我们再来说,需求韧性。
“全球苟且待变”的时代里,存在着两大必然——
长周期上,脱钩和走向脱钩,几乎是必然。
全球经济增长双动能缺失的环境里,全球化进入下半场。
全球化上半场中,长期潜伏的矛盾将转化成一系列危机。
比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将会高频率发生。全球化的稳定环境,将会逐步消失。
再比如,全球化所带来的区域差异会转化成不公。凭什么你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上游,凭什么我是中游,我丢了工作,都特么怪你。冲突对峙中,保守主义将再次抬头。
更或者,修昔底德陷阱中,大国的冲突和对抗也会时隐时现。
说白了,一切脱钩问题的根源还是——
增速消失了,蛋糕不够分了。
增量的蛋糕越来越小,对存量的争夺只会越来越严重。以前大家想着的是,一起做大蛋糕;现在大家想着的是,我得去他碗里抢一块。
短周期上,疫苗全面普及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很难彻底恢复,几乎也是必然。
关于这点,大家通过春节前全球疫情的反扑就能看出端倪:
一个疫情反扑,大家纷纷关上国门。
这两个必然,将如附骨之疽一般,让全球每一个国家的外贸和出口,都拉了胯。
中国的经济增长,靠三驾马车拉动——
出口、消费和投资。
90年代,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占比一度能达到40%。
到了2006-2007这两年,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占比也能达到15%-16%。
好日子,没过太久。
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
买中国货的欧美玩家们,被干趴了。我们的商品出口,遭遇了全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那两年的中国爆发了国企改制以来的最大规模失业潮。
大量在沿海地区打工的人,春节返岗后,发现找不到工作了。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第一次感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浓重危机感——
单纯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不太行。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们被迫启动了内循环,启动消费市场。
内需市场一启动,意外的惊喜到来了——
原来,自己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竟然这么强!
国内巨大的产能,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瞬间有了巨大的释放出口。
2009-2014年,这五年国内的产能几乎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运转。
蒸蒸日上,咔咔就干。干到最后,以至于干出来一个“产能过剩”。
也正是从2009年,中国缓慢启动了“从出口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型。
下面这张图,是2008-2019三大需求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东方证券
通过这张图,我们会发现——
从出口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型,已经取得相当大成效。
2008年以前,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40%;
十年之后,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能达到80%。
我们完全可以拍着胸脯说:
消费,已经完成对出口和投资的替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
我们应该庆幸,在全球脱钩必然和疫情反复必然到来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提前换挡、消费当道!
12年前的增长模式换挡,赋予了我们充足的需求韧性。
4
我们再来说,底层韧性。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沙伊德尔在《不平等社会》一书中写到的,人类增长的漫长历史告诉我们,增长和分化就像“人”字的一撇一捺,快速的增长总是伴随着剧烈的贫富分化。
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刘鹤同志讲过一句话——
两次危机发生前,都是较少人占据较多的社会财富。
大萧条期间,“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严重暴露”。
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企业主有钱,但产能过剩;工人有需求,但没钱
2008年金融危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分离”。
再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权利和利益,集中到少数顶层精英手里。
下面这张图,是1910-2010美国收入结构变化图。
通过这张图,我们会发现:
两次危机前,美国收入两极分化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这个时候,底层的生存空间就被压缩到一个极小的空间中。
整体社会,就会陷入两种无解的棋局——
如果不管,放任贫富差距拉大,愤怒的底层就会走上街头,打砸抢烧,狠狠干一票。
也就是,此前的印度农民挂着火车去抗议、美国人民提着手枪去攻占国会山。
如果管了,扩大福利支出以稳定低层,又会引发过度财政负债的暴雷。
也就是,此前已经爆发的欧债危机、爆发边缘的意大利。
而我们在7年前,干了两件事。
这两件事,让我们拥有了远比其他国家更强的底层韧性。
一件事,是扶贫;另一件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耗费了天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这两场战役中,功劳不容污蔑。
大家不要以为,所谓扶贫,就是单纯发钱。
真正的扶贫,是把大量的底层边缘人口,拉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
让他们有事干,有钱赚。
前两年,四川的一个悬崖村很火。
村民日常上下山,要依靠相当于200层楼高的悬崖梯。
今年,悬崖村分房了。
6层小洋楼,带家具家电,拎包入住,连沙发都配齐——
不仅分房了,而且悬崖民居也进入了旅游开发期,村里也有了对口帮扶的茶叶加工厂。
一场扶贫分房,达成了三个目的:
第一,百姓的生活,肯定得到了不容置疑的提高,这点真的没得黑;
第二,更多的边缘人口被拉进现代社会,他们日后创造的产出及消费将远大于搬迁扶贫的成本;
第三,一部分过剩的产能,以大空间转移的形式进入到了内需市场里。
在“扶贫”和“小康”的过程中,边缘人口被拉入社会化大生产中、过剩产能被转移到存量需求力,底层有活干、有钱赚。
七年扶贫路,赋予了我们底层的韧性。
5
讲完以上,我们会发现——
站在“全球苟着待变”的大环境里,我们上有政策韧性;下有底层韧性;中有需求韧性。
2008年的需求换挡,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我们拥有了需求的韧性;
2013年的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天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我们换来了底层的韧性;
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和金融去杠杆,用一次可控的小型危机,提前排雷,我们作出了巨大牺牲,赢来了政策的韧性。
这就是,我说出开篇那句话的根本理由——
未来10年,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我坚持看多中国,更坚持做多中国!
我劝你也最好做多!
毕竟……
放眼全球历史,没有一个人可以凭借做空自己的祖国完成暴击,并顺利收场。
6
未来极长时间内,中国的政策包也将沿着以上大方向。
做足韧性,持续的做足三大韧性:底层韧性、需求韧性和政策韧性。
2020年5年至2021年3月,高层所有的重大会议,8成以上的政策都在围绕这三大韧性。
绝大多数的大会原文,都在反复提到几个词语:
脱贫、小康社会、就业民生、农业粮食、物价、外贸、金融和环保。
此前,关于年度目标的开篇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七个主要目标之中——五个都是民生问题,前四个都是民生问题
两者对比之下,一条很清晰的脉络,就出来了:
目标,已经发生转向!
此前的目标,强调的是发展和增长;
如今的目标,强调的是民生和底线。
既然要发展,那么过去的政策方向,主要是“强刺激下的扩张型政策”;
既然保民生,那么未来的政策方向,即将是“防守之下的收缩型政策”
我们去观察疫情之后的政策走势,尤其是央行货币政策走势——
虽然也放水,但并没有像2008-2009年那样,上来就直接印,一梭子撸到底!
下面这张图,是全球三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三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欧美在猛涨,而中国央行甚至在下跌。
跟欧美相比,起码从中国央行和高层的角度看,几乎没有想要放水漫灌的样子。
当然,货币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央行虽然没放水,但是大量的钱被商业银行以信贷的方式,放了出去
商业银行也借着信贷放宽和经营贷放宽的机会,狠狠的浪了一波。
但是,如今信贷端的政策,也被全面收紧。
尤其是经营贷。
你如果最近去做经营贷的话,你会发现查的非常严苛,不仅要求连续的经营记录,甚至还要公司办公地址,时常派人上门“家访”。
也就是说——
底线防守思维下,我们抛弃了过去遇到点困难就强刺激、大放水的逻辑惯性!
我们为什么不再延续2008-2009年的强刺激、强扩张和大放水?
第一个原因是,放水没什么卵用,只会拉大贫富差距。
当下的问题,我们在已经说过了:技术红利和人口红利双衰退,偏偏又遇上了疫情冲击
这是增长模式遇到的问题,需要技术革命来解决。
单纯的开闸放水,解决不了以上根本问题。
还将因为传导机制不通畅的问题,资本和顶层食利,底层和老百姓遭殃。
第二个原因是,想留存点弹药。
上篇文章,咱们说了,全球都在苟着。一起等着某个倒霉蛋,扛不住,第一个崩盘倒下。
大家一拥而上,分赃恰饭,度过危机。
我们不过早放水,不过早把子弹打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避免迅速拉升全球资产价格,留下更多的政策空间和货币空间;
严阵以待,等待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资产收割。
讲了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认清第一个现实——
类似08-09年那样,能快速把房价拉上去的大放水和强刺激,今年真没有!
我们要留点硬货,交给变数更大的未来。
以上,是今年的继续做足“政策韧性”。
7
我们继续来聊,今年的继续做足底层韧性。
去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反复提到了两个词:一个是就业,一个是扶贫。
就业,解决的是城镇底层民生;扶贫,解决的村镇底层民生。
一个经济会议,提到的全是底层民生的问题。
高层太过于清楚,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国家来说——
就业脱贫,就是一切的根本。
如果年轻的城镇人口,不能匹配就业需求,城市就会陷入混乱。
如果年轻的村镇人口,不能融入社会化大生产,基层就会陷入混乱
埃及,就是典型的样板。
埃及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18-30岁的青年人口达到2020万,占人口总数的21%。
但是,因为这个国家没啥工业,无法吸纳就业人口。年轻人没事干、没钱赚,天天闲出个屁。
年轻的荷尔蒙无处释放,那就总会想去上街找点事儿。
关于“如何在全球苟着的环境里,苟下去”,我们在上篇说过一句话——
一定要把底层安顿好!
现在我们各种政策的初心都是:把底层安顿好,把矛盾消灭在内部
欧美稳定底层的方法,异常粗暴,直接发钱。
围绕“就业和扶贫”的底线目标,高层的解决方案就是八个大字:以补代发,以工代赈
所谓的以补代发,就是给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充足的税费补贴、息费补贴和金融政策补贴
让中小企业活下去!
中小企业活下去了,中小企业的岗位就活下去了,工作在这些岗位上的人就活下去了。
比如,去年初各大银行信贷部,家家户户求着中小企业主贷款,搞个经营贷吧。
所谓的以工代赈,就是加大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水利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大量解决底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让重大工程干下去!
重大工程干下去了,新的就业岗位就诞生了,新的底层人口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比如,全国如火如荼的老旧社区改造,说白了就是给底层创造新岗位。
这与08-09年,也有很大的不同。
2008-2009年,是直接印钱,央行负债表飙升。
印出来的4万亿,一半以上都流入到了铁公鸡和泛地产的行业里。
但是如今,真正流入到泛地产里的钱,少之又少。
两万亿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鹰酱的覆辙,重蹈在前——
漫灌的大水流入到了资本市场里,华尔街和上层吃的脑满肠肥。
底层毛都没落着,反而被进一步的洗劫,最后在别有目的的dang争忽悠下,走上街头。
我们作为一个无限责任政府,决不允许鹰酱的覆辙重演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货币越宽松,楼市管控只会越紧。
但是,楼市也不是全无机会。
大家去翻开新型城镇化的纲要,再看一看重大工程建设的分布,满屏写满3个字——
城市群!
这是未来两年,真正能在楼市里搞钱的方向!
这也是我们下篇要重点去讲的东西,今天我们先给个方向,留个钩子。
讲了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认清第二个现实——
高层已经彻底站底层,金融和楼市等传统食利者,暂时无法感受政策红利!
楼市的短线机会,消失了。
但是长线机会诞生了,就是城市群。
以上,是今年的继续做足“底层韧性”。
8
我们再来说,继续做足需求的韧性。
2020年,FDI(国际直接投资)将从去年的1.54万亿美元下降到8000亿美元,这是2005年以来第一次回国到1万亿以内。全球的跨国企业,都将受到重创。
更艰难的是,互相苟着的环境里,全球被一片保守主义情绪笼罩。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过去的各大会议,今年有个很重要的不同——
提振内需的篇幅占比,比以往都要多。
涉及外贸的篇幅占比,比以往都要少。
单纯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明显看出来“政策的转向”:从向外扩张的走出去,到向内需求的走回来
大量的基层领导,都在抖音上,干起了出口转内销的直播带货买卖。
在这个部分,真正和楼市有关系的只有两点:
第一点是,以新型城镇化,激活农村存量。
第二点是,以旧改的升级,激活城市存量。
这部分的楼市机会,我们也放到下篇来继续讲,同样留个钩子。
讲了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认清第三个现实——
外贸半放弃,继续全面深耕内需!
以上,是今年的继续做足“需求韧性”。
9
苟且求变的时代里,想要率先走出经济失速的泥潭——
除了要有苟得住的韧性外,还要有求变的可能。
所谓求变的可能,就是点科技树!
去年,中国诞生了一个重要的新词语: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这是高层所提到的“2021年首要工作”。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全年经济工作布置的首要任务。
大家可以看看关于这项工作的原文表述,基本上的意思就是——
对于别人动不动锁我脖这件事,我是实在忍不了了。
在这项工作部署中,有一句话非常关键——
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会有一批一二线城市版块,迎来举国之力似的重大利好。
比如,已经明确的三个国家科技中心:上海张江、合肥高新、北京怀柔。
比如,高度意向的若干个区域科技中心:武汉、深圳、广州、成都、西安、沈阳、南京。
最起码,从财政方面,会对这些城市可劲儿烧钱。
关于产业链,这次两会上输出的第二个词语是:
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这是,高层所提到的“2021年第二重要工作”。
大家可以去看看目前新兴行业的产业链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的分布,基本上很容易发现:
这些企业,都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比如,人工智能的产业链重镇——北京、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重镇——广州和南京、商用打飞机的产业链重镇——上海临港、半导体的产业链重镇——合肥、成都、北京和深圳……
未来这些城市,将迎来巨额的经费划拨。
以上这些城市,就是未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重镇。他们承载的是这个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沉重未来。
伴随大国重镇们的科研成果落地,未来在这里将注定诞生出蓬勃旺盛的楼市购买力!
这是属于中国楼市最长线、最磅礴、最有价值的机会所在。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
还有更多的城市,我想留在下篇来继续讲,再次留个钩子。
10
以上,就是我们“三篇连载”的中篇——中国宏观政策包的推演与分析
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一个重点是:
未来几年,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得益于长达7年的未雨绸缪、或阴差阳错,我们打好了提前量!
今天,我们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政策韧性”、“需求韧性”和“底层韧性”。
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二个重点是:
继续做足韧性,是未来的主旋律
我们要给未来留下更加充足的政策空间和货币空间。
不会有强刺激,也不会有放水!
我们也很难在短期内看到类似09年强刺激下的楼市大行情!
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三个重点是:
高层丢掉增速,彻底站向了底层人民。
传统食利者,无法享受政策红利,尤其是金融和楼市!
把矛盾消灭在内部,稳定住了底层,就稳定住了一切。
我想告诉大家的第四个重点是:
今年的楼市,只有长线大浪潮,没有短线小风波。
典型的长线,属于城市群,属于有科技树落地生根的大国重镇。
至于这个,下篇我们会详细说。
讲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应该对未来的政策走势已经非常清晰了——
抻着苟着,留足子弹;
留下政策空间;稳定底层利益;一顿狂点科技树。
等别人苟不动,发生系统性风险的之时,打开弹药库,重启刺激;
割韭菜,剪羊毛,咔咔一顿干!
下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
楼市新秩序建立!
  • 政策转向后,中国楼市将会如何走?
  • 哪些城市属于城市群里的价值城市?
  • 哪些城市属于有科技树落地生根的大国重镇?
以上,是大碗楼市“开年问大势”的第一篇。
本系列的万字长文,是大碗的第一次尝试。希望对大家认清这个世界能有一些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转发,帮助更多的人认清世界的苟且!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更多的人找到楼市新秩序里的新机会!
最后一篇,纯落地,全干货!
一定一定一定要持续锁定大碗!
城市调研系列:
天津:学区房
本文为大碗楼市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请联系:superbowl03
专注于
地产 | 财经 | 政策 
为耿直少年,点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