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
热剧解读
本文首发于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此处发表略有修改。
2023年开年的现象级爆款剧《狂飙》收官时,已经从最高峰时期的9.1分掉到了目前的8.7分。
掉得不能算冤。(上篇推送里我曾写 ,那会儿还是8.9分的《狂飙》值一个9分,现在大结局了,我认为8.7分是个合适的评分。)
虽然终究未能在9分上站稳,但《狂飙》依然是近年国产剧中难得之佳作,也成为扫黑反腐剧中一个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它的突破与局限,都很明显。
《狂飙》因为成功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具有完整人物弧光的黑社会大佬形象高启强,而被很多观众调侃为《绝命鱼贩》。
这种多角度的、人性化的反派人物呈现,既是《狂飙》主创在“创作”本身上的突破,更是主创与相关主管部门在“尺度”问题上达成的一次成功“对话”和“突破”。
《狂飙》的指导单位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和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是一部盖过章的主旋律。
高启强这个反派角色得以立体化呈现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荧幕角色艺术塑造方式的问题,更体现着该剧主创和其指导单位在“反腐扫黑”的问题上愿意做到哪个层面的揭示与反思。
完成了某种突破性“对话”的《狂飙》,在播出时得以细致呈现一个原本老实本分的鱼贩,如何一步步“黑化”成黑社会大佬。
张颂文出演的高启强立体丰满

当反派的黑化转变不再被简单粗暴地仅仅归结为个体之恶时,批判与反思才有了更深入的可能。
正如剧中扫黑督导组组长徐忠在日记中反省的:
“为什么像高启强这样一个曾经也是守法的公民,在他的领域也曾经勤勤恳恳,没日没夜地工作,到后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如果说唐小龙、唐小虎这样称霸一方的市场管理员是导火索的话,不如说是我们的社会当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分配,导致了基层的百姓觉得如果不靠非法手段是无法实现致富的。所以就有了铤而走险的一些人出现。”
在这样的“深入”下,《狂飙》有了另一个难能可贵的突破:它大胆写出了“小人物”这个阶层的结构性委屈。比如还是鱼贩时的高启强,还是贫穷大学生时的高启盛,以及剧中各种无钱无权无背景的“小人物”,他们不得不在“讨生活”时遭遇并且忍受着各样“委屈”。
而“小人物的委屈”,在中国国产影视剧中,其实一直是缺失的,少有表现。
在1978年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开始逐渐被打上价签,分出了贫富与阶层差异,但“小人物的委屈”在荧幕上却始终是隐形的。
比如生活在底层的“贫嘴张大民”们,依然可以有“幸福生活”(热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1998);
再比如,海归金领“安迪”们,是可以和“沪漂族”樊胜美、有着“小蚯蚓”这个隐喻性绰号的邱莹莹们,成为同楼层邻居、甚至还能成为跨阶层好友的(热播剧《欢乐颂》1&2,2016)。
在被强行抹平的阶层差异与冲突中,你很少看到“小人物的委屈”,尤其是,那种结构性的委屈。
2020年热播剧《我是余欢水》,开篇倒是展现了一个窝囊、忍气吞声、受尽委屈的小人物余欢水,但他的“委屈”和结构无关,完全由个人原因造成。他要克服的也只是个人道德伦理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狂飙》能够敢于呈现那种在现实里其实广泛存在的“小人物的委屈”,而且是“结构性的委屈”——并且还能进一步将此与反派人物的黑化之间建立起“联系”,这里面,见突破见批判见反思。
和“小人物的委屈”并行的另一条线索,是“大人物的欲望”,然而,《狂飙》对后者的铺陈展现,的确是要弱得多。
相比于高启强这个角色上体现出的一种完整性、多面性,全剧最大的反派——腐败官员赵立冬、何黎明,一个主释“贪财”,一个主释“好色”——他们的形象塑造是非常单薄的。
包括戏份极为吃重的黑势力保护伞赵立冬在内,这两人不止是没有人物弧光,形象扁平得就像是个“反派工具人”。
尤其是赵立冬,从出场就是凶狠狡诈贪婪虚伪的,由始至终,他的形象从来就没变过,仿佛——天生坏种。天生坏种的,还有赵立冬的鹰犬爪牙王秘书。
用“坏种”+“欲望”来塑造全剧中戏份最为吃重的腐败官员代表,是简陋的,苍白的。
个人失控的欲望,当然是手握权力者腐化的直接原因,但是批判、反思与追问如果仅仅止步于此,也就必然只能是一种“有限的反思”。
此外,如果你对比下《人民的名义》(2017)、《扫黑风暴》(2021),你会发现《狂飙》中权力机关的腐败官员规模要小得多——算上王秘书,和疑似被修改了命运走向的孟德海,一双手也足够数了。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篇关于“高启强原形到底是谁”的文章,提到了现实中的曾仕泉案,“有46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为曾仕泉团伙充当‘保护伞’。”
但是,在“有限的反思”故事里,烂的就只是几个蛀虫了。
形象扁平、规模缩水的腐败分子,不得不说是《狂飙》的一大局限。在讲官腐的问题上,2017年的《人民的名义》要走得更深入更深刻。
至于剧中“人民好公安”的代表安欣,人格塑造则显得过于理想化,过于完美。他的命运、情感情绪确有起落波折,但他的人性却几乎找不到一丝弱点。
安欣一角的复杂性、可信度与厚度,全是靠“人民好演员”张译的演技给顶起来的。换个人来演,这个角色很可能就会显得“假”、“立不住”。
不过,虽然《狂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能成为今年开年的现象级爆款剧,仍是名副其实,也丝毫不令人意外。
这些年来,国产剧苦流量明星久矣,苦烂剧本久矣。
作为一个中国影视市场的观察者,《狂飙》是这几年极少有的,让我舍不得按快进键观看的国产剧。
这部没有一个所谓中国娱乐圈顶流参演、没有铺天盖地炒作的作品,靠着过硬的作品本身,靠着一众好演员的表演,靠着民间自发传播的口碑,成为了“国产剧顶流”,还带红了一众实力派好演员。
我很希望《狂飙》引发的“狂飙现象”,能对中国未来的影视剧市场、尤其是扫黑反腐剧的创作方向,起到正向的示范效应。
不用靠流量明星,好作品好演员本身,本身就可以成为流量。希望2023,会成为中国影视剧市场的“非顶流元年”。
谢谢阅读。大家喜欢《狂飙》吗?欢迎留言交流呀!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