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上海日报发的一个视频,讲的是虹桥火车站那些正踏上漫漫回家路的人们,突如其来的风暴,这短短几个月,可能有很多人的想法、计划发生了改变。
可能很多身在上海的朋友,这段时间都会被人问起:“上海这个样子,你有没有考虑要回去“有没有考虑回老家”“有没有考虑换个城市?”
我也被频繁问起有没有后悔之类的,这篇跟大家聊聊这个主题吧。
“上海这个样子,
你有没有考虑要离开?”
说起来,我是江苏人,2002年来的上海, 那一年我17岁,跟着家人坐车去大学报到,那时候从老家到上海,没有苏通大桥,也没有火车动车,甚至也没有那么多高速公路,大早出发,要开上大半,中间还要经过通常汽渡。
九十年代交通不便,父母也不宽裕,在小城市长大的我,其实极少有机会去外地,来上海上学,就是有生以来最远的一次门了。
初来乍到,是很没有安全感的,城市太大,公交会坐过站,地铁票都刷不好,这里的物价也比老家高很多,带来的生活费捉襟见肘。
很长一段时间,每逢放假第一件事,就是往老家跑,一方面回去可以蹭吃蹭喝,不用花生活费,要补充点衣服日用品啥的也能便宜点,另一方面也能遇到很多聊得来的老同学。回到熟悉的环境,感受到的氛围要友好得多。
这样,怀着复杂的心情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时间说来也快,本科、读研、工作、结婚、生娃、出去、回来,在上海的时间,已经不知不觉超过了在老家的年月。
 01 
根据2021年发布的统计数据,上海的户籍常住人口约为1450万,而外来常住人口为1031万,如果算上没被统计进去的,可能两者比例几乎都要拉平了。 
 与其说上海人,不如说生活在上海的人,他\她可能是江苏人、浙江人、安徽人....可能是来自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在这里生活,这里有温馨的记忆浮现,也曾有伤心的泪水。 
前几年网上关于“逃离北上广”,曾经有过大量的讨论。
关于生活在哪里,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对年轻人来说, 工作机会、环境的活力可能是首要的考量;
对于老年人,医疗、物价的重要性则会凸显;
而对于要养家糊口的中年人,我们的顾虑最多,也是最复杂的,工作机会、房价、生活的成本、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哪个不重要呢。
(当年人在旅途)
 02 
上海有着大城市的通病,比如有很多时间需要花在通勤上。
因为职住分离,也就是工作地点和住地往往不同,一天来回2小时在路上都是比较常见的,就算能6点下班,这算很早了,但到家也要7点了。
没有孩子的时候问题还容易点,有了孩子,如果还要接送小孩,家、公司、小孩,三个地点,那就更折腾了。
以前跟朋友们的约定是,大家以后住得近一点,周末一起打打麻将,吃吃火锅,打打扑克, 可上海这种巨型城市,大家都忙,一年也遇不到几回。
而想当年,在老家的小城里,不管是班还是学校,自行车可能十几分钟就能到了,甚至于中午都能回家吃饭,睡午觉。没有那么多时间花在路上,不会总觉得在赶路。
 03 
还有一个是近十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高房价,带来的沉重负担。
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租的房子大概也就八十多平,厅也就一张桌子的大小,三个合租的人,一人一间。那时候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差不多有三分之一要交给房东,除去吃喝日用,每个月能攒下的钱并不多。
而且房子装修比较老旧,有时候是冰箱坏掉,有时候是老鼠顺着空调孔洞就钻进来了,衣柜都是无纺布罩着的简易版,房间并不是家,只是个睡觉的地方。 
我有时候想,如果这次隔离,是发生在当时那样的环境里,关在一间房里两个月,日子该有多难熬。10年前觉得高出天际的房价,如今又疯狂地翻了几番,没有家底的话,哪怕自己再优秀,读书再好,工作再体面,也是很难了想到这个就很心疼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年轻人。
就像一位朋友说的:“我觉得疫情一直持续,悄悄改变了我很多想法,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比如,我之前觉得我还能卷一卷,为了自己为了孩子。我现在觉得特别疲惫,我想能安顿下来,住个环境好一些的大一些的房子,这样居家隔离的时候,好歹舒服一点。
大城市的生活,真的就是更卷的,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
我有时候想,人的很多选择是有时代性、偶然性的,如果不是毕业的时候,房价还没像现在这么高,或许我也会离开吧。 
(虽然段子讲的是北京,但也适用于上海)
 04 
记得《老友记》最后一集,莫妮卡和钱德勒有了孩子,决定搬去郊区,理由是:相比于灯红酒绿热闹的市中心, 安静的郊外更适合抚养孩子。


这种安静,不光是指噪声和治安,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安宁的软环境。


比如,家里的空间更大,户外跑跑闹闹的地方也更大,周围的邻居更长久,玩伴们一起成长,同个小区同个学校,环境熟悉,人际稳定,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更为确定,心态自然会放松下来,养孩子所带来的痛苦指数也会降低一些。

一个安宁稳定可预期的生活环境,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幸福感,是很有价值的。 
 05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还是没有给出回答。
对我来说,年轻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感觉去哪里都可以,有了娃就只想安定下来,不要飘来飘去,过去几年光搬家就搬过7次,你让我再腾,真心折腾不动了,更何况,这么多年,他乡早已是故乡。
的确大城市的弊端,是显著的,但毋庸讳言的是,如果城市规模比较小,就业机会、乃至资产增值的空间,也会相应的受限制。归根到底,方方面面都非常理想的城市,其实是很难寻的。
我想除了离开还是留下,这两个选择之外,还应该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让不管离开还是留下的人,境遇都更好。
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跟城市化密切相关,城市化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无数年轻人涌入城市,在这里扎根下来,也改变了命运。通过聚集效应,劳动生产率提高,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依旧是大趋势。
期待未来城市的发展能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减少对人口流动的人为限制,去留的选择,不再是一锤定音,而是更自由的,让更多为城市做贡献的人,能够留得下来
比如,更多社会公共绿地,儿童友好设施的投入。
比如,兴建公租房,让更多年轻人,减少后顾之忧
比如,租售同权,让更多孩子能方便的就近入学,不再有那么多留守儿童;
比如,异地医疗,让跟随子女迁徙的老人能方便的就医。
我们需要的不是把人圈在某个地方便于管理,而是给更多人提供便利,让他们可以平等地寻找机会,实现价值,安居乐业。
 06 
经历过这些,你问我有没有失望,当然有,但你问我后不后悔,并没有。
我在这片土地成长,经历过它的破败疲惫,也眼见过它的奋起直追,睥睨过角落里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也感受过它的光彩璀璨,这里有家人、有朋友、有工作、有文化认同,这里是家。
这次疫情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冲击都很大,一个生活过这么久的地方,出了事情,第一反应是心痛,是希望它好起来,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有更安稳的生活,更妥善的安置,更希望的是,自己也能为这个好起来的过程尽一点力。
我想离开也好,留下也罢,不管是在哪里,只要是认真的生活,就没有辜负光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