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大家好,又是好久不见,今天4月18号,我们小区在浦东北蔡,从3月18号封闭算起,满月了。上次发推文,我把4月写成了3月,而且一错就是好几处,是的,时间好像停在了3月,下楼核酸的时候,看到外面的花都开过了,春天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要过完了,连脚下的草,都高了。

后台常有朋友来问候,其实说真的,我们还好,单纯在家真不算特别糟,在这个特殊时期,有吃的,一家人在一起,已经蛮知足的。 

但要说对心情没有冲击,实在也是违心的话,这些日子,不管是身处上海,还是在其它城市,可能大家都或多或少看到过各种各样难以置信的事。
从最初的乐观,到后来的气愤,又到无力地回归平静,情绪已经像过山车转了几圈。 短暂的困难,并非不能克服,日子之所以难熬,在于对信心的冲击。
不过从其中适当抽离也是必要的,周末终于有好消息,咱们的三位宇航员回来了!这篇跟大家分享一部记录中国航天事业伟大征程的纪录片。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三位航天员中,最让我们有共鸣的可能要数王亚平了,她掏星星给女儿那个视频,我看了好多遍,忍不住流眼泪。
说起我们国家的航天航空事业,有一部名为《太空星征途》的10集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由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今年1月隆重开更,一直到3月31日方才更新完毕。

片中有不少硬核科普,也是孩子们学习航天知识的珍贵资料。每集的主题分别是:
第一集 航天之路
第二集 探秘火箭装配
第三集 “火箭心脏”的秘密

第四集 “嫦娥探月
第五集 “天问“探火

第六集 牧星太空的测控系统
第七集 “太空信使”与通信人
第八集 太空“天眼”
第九集 “太空精灵”小卫星

第十集 未来已来
  01  
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一代代航天人,为实现中华族飞天梦,不断奋斗。
1970年中国发射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是这项伟大事业的起点。由这个起点再往前追溯,我国现代化航天事业真正发端,是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先生归国后的1956年。
关于钱老的故事,大家可以看看我们之前发过的这篇:
除了钱老这样的学术大牛,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设计者孙家栋、被誉为“神舟飞船的拉纤人”的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都是载入史册的名字。
50-6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还都非常简陋。
这种艰苦奋斗,日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航天精神,就连火箭的命名,都有这样的意味深长。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一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直上苍穹,开始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处女航。
经过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的模拟载人飞行实验, 正式载人飞行的条件终于成熟。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飞向太空,这一刻为世界航空打开了又一个全新格局,中国人带着五千年华夏文明滋养的精神力,向着广袤宇宙阔步迈进。 
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航天人不断刷新着登上太空的录。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对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升空。 
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 王亚平成功出舱。
这是一条艰苦卓绝,又辉煌伟大的问天之路。
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
到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地面。
中国航天人上下求索,砥砺前行。 
而且中国航天人的目光之长远,胸襟之开阔,也配得上这天地苍穹。
  02  
一些“冷”知识
你知道火箭最早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么?
这个颇具现代科技气息的名词居然是老祖宗发明的。
这就是最早的“火箭”,而且现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它是一样一样的。
如何区分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和其他火箭?
承载了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火箭的顶端会设计有逃逸塔,事故发生时航天员可以通过逃逸塔与火箭分离,保证生命安全。
目前我国所有搭载载人飞船的火箭都是长征二号F火箭,所以在我国火箭“全家福”里,只有它有逃逸塔。

我国的四大航天发射场各自承担了哪些职能?
如果你是一个航天迷,也许能够将太原、西昌、酒泉、文昌四个地名脱口而出,都是发射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纪录片告诉我们答案。
太原:负责太阳同步轨道的气象、资源、通信等卫星、火箭的发射任务;
酒泉:载人飞船只能从酒泉发射;
文昌: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都是从文昌升空;
西昌:是几个发射场的“之最”——我国目前对外开放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的发射场。
了解这些后,再看到关于火箭发射的新闻,从发射基地的选择上,就能大致判断出这次发射火箭的类型和任务了。
我国的探月工程进展如何?
我们的探月工程起步晚,但成绩却很斐然。这是嫦娥一号拍出的全月球影像图▼
它虽然不是月球的第一张照片,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完整包含了月球南极北极的、分辨率达到120米的月球超高清照片。
嫦娥二号拍回来的照片,比嫦娥一号更进一步▼
我们中国航天人,还用三位伟大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三座环形山▼

如何在地球上模拟月球或者火星探测车的实际工作环境?
月球和火星,这两个“目的地”和地球的环境千差万别。但这难不倒我们中国航天人。科学家们用简单原理结合科学计算,模拟了月球、火星的环境,在地面试验了千百遍后,令两个工程车可以在陌生环境里顺利工作。
比如,探月工程的工程师们,首先研究月球土壤特性,再研磨火山灰,根据不同的配比调制出模拟月壤,打造了室内模拟测试试验场▼

更直接的还有重力问题,科学家们也巧妙地解决了▼
而探火工程的推进,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实验。为了更好地模拟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的过程,在室内试验场的基础之外,户外也专门设计了能够实现足够高度测试的软着陆试验场▼

纪录片里,还有更多有趣有料的知识点,有兴趣的小朋友大朋友都可以看看。 
被封控在家寸步难行的日子里,看到这些遨游天际的英雄归来,更是一种别样的感触和鼓舞。我们在自己小家里,有吃有喝的关上一个月,已经觉得难以忍受,而咱们的航天员们,要在并不宽敞的核心舱,一住就是六个月,同时还要完成各种艰巨的科研任务和工作。
我忍不住想,在返回舱极速下降,穿过大气燃成火球的时候,航天员们会害怕吗,会在想些什么。 
先辈们从一穷二白开创出今日的局面,何其不易,希望一代一代能薪火相传,去勇敢地做更难的事,完成更伟大的使命,创造更文明的世界。

点击【阅读原文】
可跳转观看页面。

也可以进入bilibili搜索“太空星征途”观看。
最后在上海的朋友,如果你最近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在微博@我,虽然我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可以帮忙转发,多一份转发或许多一点改善的希望,祝愿大家都平安顺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